[高效能阅读]《高效能阅读》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19-08-05 来源:经济著作 点击:

《高效能阅读》经典读后感10篇

  《高效能阅读》是一本由[日] 原尻淳一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一):你读书那么慢,一定是不会阅读

  据数据统计,成年人平均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200到300字,但是有些人能够每分钟阅读600字,而据说肯尼迪总统能够每分钟阅读1000字。除去那些客观(如:视力受损等)影响阅读速度的人,不同的人阅读速度依然会出现两到三倍的差距。

  造成差距的原因很多,但是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你不会阅读!对,你没有看错,就是不会阅读!不会使用正确的技巧,在同等理解能力下,进行快速阅读。

  不过,你也不用慌张,只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阅读速度也就是时间的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如何通过高效能阅读,迅速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高效能阅读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日本作家原尻淳一通过阅读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的实证,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里,用89条有效的读书技巧,打开我们的阅读视野,通过产出衡量有效,分别从环境、技巧两方面为我们总结高效能阅读的技巧。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里谈论到:迄今为止的教学基本形式均为记忆平面纸媒,即2D学习;而大学的学习应该从帮助学生尽快培养出兴趣和好奇心的萌芽开始,即3D学习。并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所长伊藤穰一有了共识——有了兴趣才会行动,有了行动才会“学习”。举一反三,通过找到让自己感兴趣或好奇的点而阅读的学习方法,阅读质量一定更好。也就是我们要通过自己内在的需求或渴求去阅读,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都有自己奉行一生的座右铭,短短的几句话,却总是在我们人生各种转折路口上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变得更强。那你也应该有这样一本能够让你获得无与伦比的读书原动力的“座右书”。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你爱上沉迷于读书,并且不断地为了更深的理解这类型书的意义,拓宽知识面,不断地高要求自己进行高效能阅读。

  当然,如果我们有机会到现场去听感兴趣书的作者演说,那效果将会更好,同时也会更狂热的爱上读书。

  那么如何快速阅读呢?

  首先通过目录读书把握结构,预测内容。而在这里,大家也可以自我检测是不是经常阅读的方式是否正确,至少我在没读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之前是把目录当做是我在阅读之初一个可有可无的篇幅,即便看也都是一扫而过,丝毫不觉得重要。而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并亲身试验发现,在目录里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对关键词选择,判断哪些章节需要精读,而哪些章节可略读,甚至有些章节还可不读;从而缩短读完一本的时间。

  其次在进行商业书籍略读时,只读标题和黑体字部分内容。标题是作者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一个提炼,而黑体字则是作者认为能够证明其宗旨的理由或论证。而按照这样的方式阅读,原尻淳一认为再厚的一本书都能在15分钟内读完。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在你觉得很有用的地方贴上便利贴,避免遗忘,同时也可作为提示你日后精读的标志。

  把便利贴赋予不同的意义,提高效能。书里原尻淳一分享了他使用的三色便利贴区分能的方法。

  红色便利贴:作者有意强调的地方,并且定位为教训。

  蓝色便利贴:与自己的课题相对应的地方;并且是可用于自己业务可启发的部分。

  黄色便利贴:在词句表达上非常值得参考的地方,是自己写文章时应该学习、采纳的笔法和笔意。

  简单直观,且直观方便;这对于许多不愿在书上写写画画的人,无疑是最完美的一种技能。不过,我们也不用在意在书上写下自己闪过的片段灵感及想法,想象它就是一个笔记本,大胆地写在空白之处,你会爱上再次阅读的时它带来的便利。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这句话还差一个前提,理解书的内容,并转换为自己的储备知识。举个例子,你不会因为听了几节写作课,就成为一个作家。你只有不断地按照课上老师讲的技巧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将知识技能升华为自己的写作优势,写出自己的风格,才有机会成为一个作家。读书也是一样,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才有价值。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笔记积累“属于自己的教训”,并通过自我理解转化成适用于自己的一套理念;并通过对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的读书,搭建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自己的思考主场。

  最后,这本书还介绍了许多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输出的平台以及这些平台的优势与便捷之处,方便我们高效能阅读后及时产出。同时,在这本书里,作者还分享了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地对重点进行归纳,省去了我们产出前的逻辑梳理时间,真正达到了高效能阅读。

  当然,你如果和我一样习惯自己做思维导图,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地画一个,并从框架与对内容的提炼等方面与之对比,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更加受益匪浅。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二):面对这场阅读危机,我们如何做才好?

  国人阅读正面临一场危机,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5本,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死的60天,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出版社有2000多家,而中国只有500多家;只有6000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的图书销量近5亿册,我国13亿人口,只销售60多亿册。我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

  为了破解这场危机,2015年,国力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说:“希望全民阅读能够成为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把它与工作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

  对于70后,80后没有精力没时间读书的尴尬,90后的是选择上网不读书的姿态。该如何提高阅读量?那《高效能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作者原尻淳一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实例讲解自己如何持续读书,如何快速阅读获取书中的内容,如何确立自己的专题以及如何收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数据库。

  原尻淳一,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1972年生于日本埼玉县,获得龙谷大学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知名广告公司工作,随后在大型唱片公司从事艺人、电影、动画的营销和企宣工作,继而加入Bloom Concept,负责面向大型制造商的新产品开发、营销等咨询工作,并任企业培训讲师。出版过《读书技巧》,还和与其他作者合著有《“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整理的艺术3》等作品。

  1.利用求知欲、契机、环境刺激持续读书欲望

  如何让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持续阅读?《高效能阅读》书中提供一些技巧让我们爱上读书。首先,降低阅读的门槛,挑选容易的部分来操作,并利用自己的好奇心,从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阅读过程中要专注,最好在家里建立一个书房并拥有自己的书架。平时多去书店和图书馆,把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2.利用速读术找到关键词,掌握书中信息

  随着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的发展,我们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目前我们每人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毫无疑问,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面对成百上千条的信息。我们想抽空阅读图书,但却无奈地被掩埋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之中。

  面对洪水般的信息,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来应付这些信息。速读术——《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提出一个阅读技巧。快速阅读目录,寻找到关键词,推测内容。然后反复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判断推测是否正确。

  3.利用类比阅读建立自己专场

  总理李克强提倡全民阅读能够成为一种氛围,到底是想人们从书中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书中提到一个概念:类比阅读,想成为人才,必须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建立的自己思考主场,还要阅读与领域相关的书籍和其它不相关书籍让自己知识更加系统化。

  4.利用标记术收集信息

  法国数学家施瓦茨指出,一次简单的网页搜索就会出来大量的结果将我们淹没,我们必须对几十万的网站进行评估,从中进行选择。据施瓦茨所说,我们最后悔的,是花费在分析和比较信息上的那些时间,它会让我们沮丧和疲劳,最终削弱我们制定决策的能力。

  书中提到标记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我们需要的内容。标记术——先把关键词及人物圈出来,并在重要内容划上线。用箭头标记出关键词与划线部分连接起来,表示他们的关系。

  5.利用阅读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

  要成为名作家,必须具有自己的数据库。那如何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书中提供 3个方法。

  ⑴信息卡:利用卡片进行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组并分析其关系,然后,根据主题,将信息分组排列。

  ⑵读书卡:利用卡片把可供参考的文献、文章页码、作者名、书名记载下来。

  ⑶云端:利用网上一些软件、网站收集名言、自己喜欢的文章等信息。

  最近都拿着这本书进出办公室,办公室都笑话我,这么大年纪还看书?我反问他们,今年看了多少本书?他们都回复没有看过书,哪有时间,何况看书根本没有用!在追求功利、追求快速获利的今天,能安静阅读一本书都奢侈。看过这本书后,读书用这速读术和标记术这两个方法更能快速高效掌握书中的知识。并通过大量阅读成为所在领域的人才,这就是读书可以让生活变更好的秘诀。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三):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同。 1、 小时候的我,除了和小伙伴们去疯玩疯跑,大多时间都用来看书。小人书、连环画、课外书我都喜欢看,有时候还会去小叔家翻武侠小说看。有时小伙伴叫我出去玩我都不愿意,想留在家里看书。 学校里见经常会有各种比赛,输了的人需要表演节目,我唱歌难听又不会跳舞,这时我都用讲故事糊弄过去,有时讲的好还能获得些许掌声。其实那些故事大多来自于学校发的课外读物,只是好多同学没看过。读书、讲故事给那时的我带来小小的满足感。 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有趣,是为了能在学校过关能获得小伙伴的掌声。 2、 后来,我读书渐渐少了。因为高考压过来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黄冈真题”“xx押题”把我压得死死的。读书、背书、考试,然后又很快忘记书里的内容。那群高考后将课本和试卷撕碎乱撒的人里,也有我一个。 这时候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也可以说为了将来发展。 3、为焦虑而读书 2016年“知识付费”爆发,愿意花钱“买知识”的人,大多因为“知识焦虑”,渴望学习渴望读书,却又不会读书,从泛滥的信息种找不到可以解决解决自己问题的知识。他们希望用过一笔买卖达成目的,买一把钥匙打开自己的锁,买一把刀斩开面前的阻碍。实际上许多人都花了钱却失望了。 我也曾花大量钱去买付费课程,去参加训练营,去偷听秘籍,到头解决的问题有限。这里面有“师傅”地原因也有我自己地原因。看一位大厨做菜,看完之后觉得自己会了一道新菜,等到自己掌勺时,放多少盐多少糖,用多大火多少水,都需要自己掂量。读书获取知识也是如此,别人做得菜固然美味,但也只能吃一顿而已,要想不饿肚子还得自己学会做饭。 4、为功利性的目的而读书,这反而是最直接的,和我小时候为了掌声读书挺相似。 最近看《高效能阅读》,前言里说作者原尻淳一把迄今为止出版的百余册读书术书籍通读了一遍,把经过验证有效的内容,写成了一本属于他自己的书。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什么原因让原尻淳一能坚持看完白玉本讲读书术的书籍呢? 一般人,看同一类型的书籍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和厌烦。原尻淳一是怎么能坚持看百余本同类书,因为他的目的是:“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著书立说”。著书立说可以指出版书籍,也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还包括举办演讲或培训会。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输出”,因为有明确的目标,要讲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获得满足感获得金钱,所以他的动力才那么充足。 这个人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还有具体的方法,这些快速读书成为了《高能效阅读》这本书的一部分。书里有89个读书技巧,我列举其中的三个。 (1)从目标出发,深度阅读和水平阅读兼顾 如果毕业生想要解决“找工作”的问题,那么可以从豆瓣上找一本8分以上的“职业指导”类型的书,读完后,在豆瓣此书的相关链接中,寻找同类型评分接近的书去读,去实践实践书里的职业定位、写简历、过面试等技巧,问题就能逐步解决。遇到其它问题也是如此。在一段时间内做主题阅读,总结,实践。 如果你不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士,那就不要无止境地深入在一个领域,主题阅读的同时花费大约30%地金钱和精力,去看一看其它领域地书,直到你遇到下一个需要解决地问题或下一个感兴趣地领域,做新的一轮主题阅读。 (2)创造舒适地读书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能在一个舒服地环境读书会事半功倍。如果有条件,那么就在家里单独开辟一件书房,减少电脑手机家人地打扰。如果没有这样地条件,那么就去图书馆、书店或安静地咖啡馆这样地环境里读书,图书馆和书店还能免费阅读大量书籍,为自己节约金钱。 (3)建造自己地数据库,并持续输出 读书,但是会忘,这是很多人地苦恼。读书时在书页上记录,在笔记本上记录,在电脑上手里软件上记录关键点和自己的联想,过一个固定地时间,对信息进行整理。不拘格式,可以是笔记,可以是思维导图,可以是文章,可以是随感或其它形式,把整理的内容发布到媒体平台上,这样既可以建立自己地数据库温故知新,又能通过媒体平台结交志趣相投地朋友,还有可能带来其它收入。 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地行为,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如果读书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么也很难坚持读书。什么样的读书目的,决定了我们会去读什么书,能坚持多久。出书、赚钱、扬名,有时候这种功利性的目的,最直接最刺激也最见效。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四):让人茅塞顿开的阅读术

  《杠杆阅读术》的作者本田直之认为,多读书是为了“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能够理解别人历经数十年呕心沥血努力尝试走过的轨道,掌握书中经过整理的信息。”读书是“便宜的不可理喻”的投资,正应为如此,才应该多读,争取获得最大的回报。

  读书,能让我们眼睛看到自己看不到的,让我们的身体到达到不了的地方,让我们的心灵体验不一样的世界。以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刚开始读书是为了消遣,看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沉浸在书中描写的爱恨情仇之中。当看腻了类似的小说,会看些名著,让思维沉淀下来,理解一下深层次的人类的情感和世界。最近也会看些工具书、社科类的书籍,开阔一下视野。读书越多,越会感到自己的认知越少。

  我先生不太爱看书,他经常抱着手机看网页或者打“消消乐”。我不太理解他对“消消乐”的痴迷,这个游戏打了有两三年了,早就已经通关了。但他说还会时不时更新下,他就又接着打通关。再加上我女儿上小学了,我就想着带先生多看些书,给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可先生说,不喜欢读书,上学的时候已经把精力都透支完了,翻开书本就想睡觉。

  最近,正好读了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是作者阅读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的实践之做,贴合生活,文字简洁,设计独特,小到读书工具的选择,大到个人云端数据库的建立,面面俱到,可以帮助读者从整体上阅读质量。不论你是读书小白,还是有一定阅读量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找到适合你的阅读技巧。

  作者原尻淳一正是高效阅读的受益者,他大量阅读的起点算是晚的,高中毕业才开启了他的阅读之旅。现在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他是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知名广告公司工作,随后在大型唱片公司从事艺人、电影、动画的营销和企宣工作,继而加入Bloom Concept,负责面向大型制造商的新产品开发、营销等咨询工作,并任企业培训讲师。还与其他作者合著有《“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整理的艺术3》等作品。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结构很清晰,1-3章是读书初级篇,从“养成读书体质的窍门”,到“沉溺读书的窍门”,最后“如何创造读书的环境”,能让不爱读书的人爱上读书。

  第4章讲得是读书中级篇,主要讲述了速读方法论。

  第5-6章讲得是读书高级篇,读书的目的是产出,如何做到高质量的产出。

  最后的主题是如何构建用于产出的数据库。

  一、如何让你爱上读书。

  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心,会刨根问底,会认真研究。那如何让读书成为你的兴趣那?作者说要以好奇心为原点,生成内在动机。

  作者首先亮出了“读者权利十条”

  第一条 不读的权利

  第二条 跳读的权利

  第三条 不读完的权利

  第四条 重读的权利

  第五条 读不择书的权利

  第六条 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

  第七条 读不择地的权利

  第八条 随意选读的权利

  第九条 朗读的权利

  第十条 默读的权利

  ——出自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 《宛如一部小说》

  看到这十条权利,我感到如释重负。因为我就是一个看书喜欢从头看到尾的人,我认为看书和做事一样,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所以读书时我也会逐字逐句看完,不单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利于整体意思的理解。看完这十条,放下了内心对读书的束缚,我有很多的权力,可以跳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不影响对书籍的理解。

  作者坦言说自己是个劣等生,回溯往昔,他得到了一份印在B4纸上的“读书清单”,清单上列着一长串“建议阅读的世界史相关书籍”。值得庆幸的是,其上所列的书时历史学的“入门书”。作者当时抱着上当受骗无所谓的心态去阅读,结果别彻底征服了,被历史深深的震撼了,收获了知识的喜悦。这就是读书的原动力。有了读书的欲望,才会想去读更多相关的书籍。

  也可以通过听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看纸质的书。就如同听音乐最好听完现场演唱再买CD一样,听完现场演讲再去看书,就能迅速且轻松的把握内容了。

  二、速度技巧

  我常常羡慕那些两三个小时读完一本书的,而且还能写书一篇高质量的书评。200多页的书我至少读5个小时,还要花很长时间写书评。因为潜意识认为读书一定要每个字都要看完,所以每次读书花时间很长。这本书给我提示:读书可以跳读、略读、精读,快速阅读的灵魂在于快速、多次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以及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意。

  具体的阅读顺序书中也详细的解析了:

  ①首先进行的是目录读书。所谓的目录读书,是指仔细阅读目录,选定自己该看的章节。这个步骤中,是要寻找“关键词”,预判自己应该着重看哪个部分。

  ②然后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在快速翻看的过程中,应该在“这里必须读”的位置上贴便利贴为标记,便于过后自己阅读。

  ③仔细阅读便利贴的前后部分。将阅读目录后所想象的假设与正文内容对照,找出“差异”。这时,可以把仔细阅读后的意见、新的假设,或创意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三、读书的目的产出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兵法学的很精通,但到真枪实棒上,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读书也是如此,我们读书是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结构,为自身所用。

  要想成为所属领域的专才,应该贯彻垂直型阅读。要想成为通才,通过水平型阅读,能使主场的知识掌握进一步深化。

  不管你阅读了多少书籍,都是内化自己做准备。读书,就是为了吸取他人的经验。要努力吸取这些经验嵌合自己的工作。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里有89个读书的技巧,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阅读的各个层次,总有一个技巧适合你,让你的层次更进一步。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五):如何改善自己的读书体质,通过阅读建立自己人生的主场?

  在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杀手锏,但也有一些闪光点却惊人的相似。

  乔布斯曾在早期的一段访谈中谈到关于自己成立苹果公司的缘由:跟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善于制造各种各样的工具,工具可以大大提升效率,而计算机就是人类思想的自行车,可以让人类御风而行。关于设计理念则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品味,你要熟悉人类在各种领域的优秀成果,尝试把他们运用到你的工作中才行。

  这与查理·芒格提倡的跨学科研究,形成自己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不谋而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成为像他们那样卓越的人有些遥远。但如果我们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那么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多一些思路和灵感。

  然而很多人要么书读的很快什么都记不住,只能安慰自己读过的书已经深入骨髓、融入气质;要么读的太慢以至于一本书要花费数月之久,最终失去读书的热情。万世之物皆有其道,到底要怎么阅读才能有效吸收书中的精髓、提升阅读效率呢?

  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读过几本课外书籍、自嘲是劣等生的原尻淳一,生于日本埼玉县,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他曾因同学的推荐,尝试阅读了一本历史书,内心震撼不已,从此开始了阅读之路。而《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正是原尻淳一——这位曾经不爱读书的人,在阅读迄今已出版的百余册读书术书籍并结合自己实操阅读后的心血之作。

  这本书从初中高三个段位一共提出的89个阅读技巧,不管是阅读小白,还是有一定阅读量的小能手,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改善读书体质开始,确定自己的知识主轴线,通过垂直型阅读,建立自己思考的主场。辅助运用水平型阅读,扩展知识的宽度,使自己的知识体系立体化,一步步晋升为阅读达人,利用阅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1 初级篇:改善读书体质、改变错误的观念

  人总是容易被流传的一些观念所影响,比如要读名著、经典的书籍,而且阅读要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名著、经典的书籍凝聚了前人宝贵的思想结晶,当然应该是我们珍视的,但由于历史背景知识的匮乏或者人生经验、阅历的限制,我们很难读懂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讽刺意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立誓要读完名著一百本,然而却屡屡被卡住,有一些读一半就放弃了。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书里面有一些零碎的句子可以读到会心一笑,然而大部分内容很是艰深难懂,经常读没几页就昏昏欲睡,因着内心的坚持,最后读完了整本小说,却没有任何收获,整个阅读体验极其不通畅,导致自己的阅读热情下降了不少。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首先就提到了这一点,不要被“必须通读”的观念所束缚,更不要勉强自己阅读那些读不懂的书籍,而是要转变自己的读书意识,明确自己读书的内在动机。缺少内在动机的读书甚至让阅读会流于形式,对自己的成长毫无裨益。

  因此,改善读书体质前提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内在动机=好奇心”的引擎发动时,书籍便是最好的助燃剂。认知的喜悦和知识本身,以及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取得成绩,都会使学习的引擎加速,甚至让我们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对于有阅读困难症的人来说,可以选择“曲线救国”,比如确定自己的月度读书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参加自己感兴趣作者的演讲会、研讨会;从维基百科了解作者的轶事,让自己对作者先产生兴趣,进而产生想要了解其作品的热情,也可以从名人的薄书开始读起;或者参加豆瓣同城读书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一部作品,而且读书会可以增强自己读书时的集中力——因为读书会要分享自己的观点嘛。

  当然了,阅读的环境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讲,客厅或卧室充斥着各种类型的物品,容易让人分心,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积极创造读书的环境,比如选择在书房、图书馆、书店或咖啡厅。 2 中级篇:速读技巧 关于速读,《高效能阅读》中提到了日本速读术研究第一人齐藤英治先生提倡的“三段火箭式读书法”,第一阶段是“超速级”,以平均每页2~5秒的速度快速翻看;第二阶段是“理解级”,阅读第一阶段所做标记的重要部分;第三阶段是“学习级”,进一步深入消化前两个阶段所标记的内容。 这些都是针对工具书、专业书、商业书等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小说类、虚构类书籍等多是为了娱乐而阅读的,放轻松去读就可以了。

  此外比较令人震撼的是因提出影像阅读而闻名的保罗·R·谢勒,他认为首先应该做的是意识到读书的目的,然后通过预览分析书的整体结构,查找关键词,然后进行三次“影像阅读”的快速阅读。

  无论哪种速读方法,都可以分为“泛读”和“精读”两部分,首先都通过阅读目录对要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结构的把握,顺便思考下,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书?如果自己是作者会怎么写这本书?这种假设与验证型读书,让读者在阅读中带着问题,提前进入思考的状态,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泛读可以分为扫读和略读,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关注标题以及黑体字、关键词,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贴便签,以便之后可以进行精读,仔细把握书中内容。 精读的阶段,在便利贴的地方可以将打动自己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以供日后查阅方便。 通常情况下,对于工具类的书籍,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这个速读方法,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书。

  对于商业书籍来说,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前人的知识或经验所证实的事物的规律,因此不要认为读完就以为万事大吉了,通过阅读获得的经验教训一定要在实践中验证,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作用,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 高级篇:建立思考的主场

  格拉德威尔曾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们大部分人都依附于一个行业来谋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软技能固然重要,但专业技能是企业招聘的最重要的目的。而要想成为一个行业里的大师,除了向前辈们虚心求教、日常工作的经验积累之外,我们还要学习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在的这个行业便是我们自己的主场。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围绕自己的主场进行相关内容的垂直型阅读,才能事半功倍,最终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

  如果你是市场营销专员,那么市场营销管理论、品牌管理论、价格战略论、广告学等相关书籍必不可少,这些理论书籍的阅读,通常会使得脑中有了客单价、营销手段等分析框架,再通过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转换”并应用于实践,这样便拥有思考的主场,就形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基准。 我们可以参照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即70:20:10,这个基准同样适用于阅读,我们应该读书资金的70%用于投资阅读专业相关领域书籍,20%用于阅读支持现有业务的其他领域书籍,10%分给完全未知的领域。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开发了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即70:20:10模式,根据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实践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用于投资全新的未知领域。

  另外,我们都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阅读中要时刻警惕对书产生的依赖,而是要从书中抽离开来回到现实生活中,多去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何应用于实际。

  正如如何组建一支最好的球队,也许会为组织一场手术提供一些思路。非专业领域的阅读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会意外地为你提供新的视角,让你打破拆散、重新编辑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垂直型阅读所形成的思考的主场就是我们人生的轴,而水平型阅读则是围绕轴建立的一个个点,并由此连成了线,最后成为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李敖作为台湾著名学者,以博闻强识为人所称道。他曾在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里介绍过他的读书方法:解剖书籍,每看一本书就把书用剪刀拆分开来,然后按类别整理存留。他的书籍拆分后分类非常细,如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神父同性恋、神父还俗、修女同性恋、修女还俗等等。

  我们现在可用来保存信息的方式比10年前更加丰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拍照上传云笔记或者有图片、文字记忆功能的App, 利用博客、Facebook等社交媒体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取的信息整理成笔记,然后通过标签进行分组保存,防止遗忘的同时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数据库,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在其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曾写到: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只是在书中阅读自己,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我们学习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不只是希望通过阅读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有效地吸收掌握书中内容,更是在为自己开拓一条条通往新大陆的航线,在海的彼岸,你也许惊喜地发现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居然迎刃而解,你也许会看到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假以时日,你会发现自己成为了很不一样的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纪年的任意门/jndrym,欢迎关注,成为终身成长实践者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六):这些年,你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多少?

  有人说,过去的阅读是看书,现在的阅读是刷屏。的确,时间碎片化,促生了这个时代的特有产物——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消解了知识的系统性,使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低下。知识焦虑症成了这个时代很多人的通病,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 其实,不是那些海量的资讯让我们发疯,而是我们害怕自己得到的资讯还不够多。 著名的科技作者Clay Shirky(著有《众包时代》、《未来是湿的》、《认知盈余》等书)曾针对“信息爆炸”这一现象做出一个极有洞察力的论断:“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是过滤失败。” 我们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解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拿来的技能就是“过滤”的高效能阅读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方法,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至于碎片化阅读,既然是时代的产物,与其对抗它,不如拥抱它。在顺应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我们所用。 今天分享的《高效能阅读》,介绍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地理解一段文字的内容,精准地把握一本书的精髓,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进而又能快速输出自己见解的各种方法。 本书的原版是2008年出版的,当时为商务人士量身定做的。这次改版扩大了阅读的对象,根据读书的不同阶段改变了目录结构,以满足各类水平读者的需求。 这本新版《高效能阅读》可以说是作者阅读了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的实证之作。书中介绍了89条作者亲测有效的读书技巧,小到读书辅助工具的选择,大到个人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提升阅读效能。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曾与其他作者合著关于职场规划的《“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以及关于发掘创意的《整理的艺术3》、《读书技巧》等书。 2 为什么不少人读了许多书,还是没有明显的进步? 读书本是好事,一味盲目地死读书,并不能让你的人生发生本质的改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我们讲究读书效率没错,一年多读几本书,但是高效能的读书更加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能阅读呢? 组织理论权威艾柯夫曾用金字塔结构图描述我们所接触的信息世界的真相:底层面积最大的部分代表“资料”;往塔尖部分,面积越来越小的部分依次是“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 每天我们接触到的内容大都是金字塔底部的“资料”或者“信息”,是原始材料,并不产生新信息,只有少数内容方可称之为“知识”;大多数被称之为“知识”的部分,其实并非真的知识,更不是智慧。 高效能阅读,抓取的内容就是能通向金字塔顶端的内容。 学习了本书的精髓,我结合自己十年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几十年的自己阅读经验,整理出有效阅读四步曲,和大家分享。 1、需求式阅读,转变读书体质 很多人对读书有畏难情绪,往往是因为进入了这样的误区,认为要读书就是要逐字逐句,原原本本一字不漏阅读,才算读完一本书。 事实上,读者拥有自由读书的权利,这种权利也包括不读的权利。放松心情,摆脱束缚,这是进行高效能阅读的心理基础。 根据你的需要来读书,有需要才会有动力。不管是为了应试,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是解决生活中的困扰,你读书一定要有自己内在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内在驱动力,读书就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如果再掌握一些读书的技巧,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书中作者也认为,实现可持续的快乐读书的技巧就是激发读书的动力。愉快的读书生活是“求知兴奋*环境设定*实体书店的刺激”的三位一体,刺激读书欲望就是实现持续读书的秘诀。书中介绍了一些日常技巧,让不善读书的人在无意识中变成“读书体质”。 2、目的式阅读,灵活运用方法 准备开始读书的时候,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要从这些书里获得哪些内容? 阅读方法应服务于阅读目的。不同目的,不同类目的书, 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速读、泛读、精读、跳读等方法众多,可以结合实际灵活使用。 针对碎片化阅读,这里给大家分享原尻淳一自创的速读法。他认为,速读的关键完全在于快速进行“关键词的发掘”和“假说验证型读书”。

  首先,进行目录阅读就是仔细阅读目录选定自己该看的章节。寻找关键字预判自己应该着重,阅读哪一部分? 我的经验是,关注段落中的“路标词”。 比如总结性词语:“总之”、“综上所述”、“所以”、“因此”、“这样看来”……一般这些词语后面的内容就是关键点。 比如转折性词语:“然而”、“但是”、“可是”,重点内容往往出现在转折词后面。 其次,然后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在快速翻看的过程中,在必须读的位置上,贴上便利贴,作为标记,便于之后仔细阅读。 第三步,仔细阅读做标记部分的上下文,结合自己的假设与正文内容对照找出差异。如果有新的假设和创意,可以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些内容将是实现自己原创产出的重要信息。 总结一下,就是读者要事先对关键词有所意识,快速将正文中与关键词有关的部分潜入意识,然后快速、多次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以及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意。 3、类比式读书,加快知识理解 什么是类比读书法? 具体地说,就是涉猎本专业领域外的知识,从中挖掘新价值,从而发现蕴于“本专业新萌芽”的方法。 书中介绍了两种阅读方法: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 先说水平型阅读。就是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全面地掌握所有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实践应用。这是追求知识的广度。 再说垂直型阅读。就是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进一步理解能够应用于行业的专业知识本质。这是追求知识的深度。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把垂直型阅读的书籍比喻成一个人思考的主场。 作者原尻淳一从事的是市场营销领域的工作,他本人非常注重垂直化的读书。平时阅读大量专业化的书籍,比如,市场营销战略论文、市场营销管理论、品牌管理论、价格战略论、客户管理论、媒体论、广告论等 。 知识的有趣之处,便在于从意外的范畴,重新发现这种截然不同领域的结构。通过读这些书,积累实践,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思考的主场,触类旁通,从而激发了更多的创意。 水平型阅读和垂直型阅读相结合,可以让知识更立体化。但是,相对而言,作者更推崇垂直型阅读。 书中分享了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曾公开的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就是“70:20:10模式”。据该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投资于全新的未知领域。 作者说,要把这个基准也引入到读书当中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意识地对现有所属部门的业务书籍(垂直型阅读 )投资70%,对支持现有业务和可能成为新业务的其他领域的参考文献,投资20%,余下10%分给完全未知的书籍。 4、解剖式读书,以备输出所用 面对海量的信息,解剖读书术,就是“为产出而投入”的读书法。 作者把解剖的信息分为菜谱信息、食材信息和装盘信息。 所谓菜谱信息就是,各种企划书。可以从中提炼有益于未来的经验智慧。 食材信息,就是有新鲜度的,不是那种在媒体上已经发表的信息。而是在现场亲眼确认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手信息。 装盘信息指的是设计。杂志上有大量的图片和照片,是产生创意的绝佳素材。 众所周知,达•芬奇写了40年的手稿,据称手稿的三分之二,其实早已遗失。即便如此,现存手稿仍多达5000页。他为了准确表现人类而解剖人体,留下了严谨缜密的素描和笔记。在手稿中,还记载了数学、几何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土木工程学、军事技术、教会建筑、鸟的飞翔机制、光学、水力学、地理学等所有的分析和创意。 达•芬奇的手稿,就是正确“投入”,创造杰出的典范。这种吸取并积蓄并成为产出有用信息的技术,已超越了单纯的读书。 3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 所有的阅读都应该是一个可以扩散的点,就像一滴墨水滴在宣纸上,慢慢晕开,又变成了一幅画。 到那时,阅读便成为一种再创造,而你就是伟大的艺术家。 因为阅读,你的世界发生了向好的改变,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 ——END——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七):读书效率不够,高效能阅读来凑

  一名印度工程师在往上海的飞机上,无意中窥见了中国人的日常。交感之际,遂写下《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以下是摘录的部分文章:“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当我穿过很多排座位时,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 iPad 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而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日本年均40本的阅读量相比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日本管理师大前研一也在他的著作《低智商社会》中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

  看到这里,作为中国人的你脸红吗?心痛吗?愤怒吗?

  确实,如今读书貌似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但就像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的:“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开始恍然悔悟,摩拳擦掌想要读书了。正好,这里就有一本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原尻淳一,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1972年生于日本埼玉县,获得龙谷大学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知名广告公司工作,随后在大型唱片公司从事艺人、电影、动画的营销和企宣工作,继而加入Bloom Concept,负责面向大型制造商的新产品开发、营销等咨询工作,并任企业培训讲师。

  作者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 任何人都能实践的完全阅读术》这本书中,糅合了百余册阅读大师的阅读方法。小至读书辅助工具的选择,高至云端数据库的建立,可谓面面俱到。无论你是不爱读书的小白,还是博览群书的大白,都将“不虚此读”,因为全书89个技巧,总有一个技巧适合你。

(1) 培养读书体质,专治书冷淡人群

  1.想读就读,想不读就不读

  很多人觉得,“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否则就是对书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阅读行为的敷衍。”其实,作者原尻淳一以前也是这样想的。但实际上,这是犯了一种“必须通读”的病。得治啊!

  学者林望先生认为,“一旦阅读沦为形式主义行为,那么把书读完本身就成了目的。”而缺少内在动机的强迫性阅读,只会让人在心里产生反感,从而越发对书提不起兴趣来。

  为了治愈一些人的“通读强迫症”,作者原尻淳一还搬出了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培纳克的“读者权利十条”。其中,不读、跳读、选读与不读完等条款都是我们读者理所应当的权利。

  另外,原尻淳一还认为书是存在“恋爱适龄期”的。就是可能你现在觉得读不进去,但是再过几年或是借助某个契机去读,视角或许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2.砍柴先磨刀,读书先培养好奇心

  前段时间大热的《我的前半生》、《欢乐颂》等电视剧的播出,可谓是赚了一把收视率的瘾,同时也带动了原著销量的猛量增涨。

  正是因为观众对这些剧情产生了兴趣,意犹未尽之下才又跑去追捧原著。

  所以,当你对一本书读不下去时,不妨先去查看下它有没有被拍成电影或者纪录片。当我们的脑海中被事先植入了鲜活的影像画面时,会更容易对书籍产生兴趣和理解。

  3.降低读书门槛,先来点成就感

  WIFI时代的来临,视频、音频也都随之大热。各种听书APP相继被开发出来,也让手机升级为了别样的移动图书馆。

  正像原尻淳一说的,“对于‘劣等生’而言,用耳朵听要比用眼睛看来得更轻松。”在此建议那些对厚书、名著心怀畏惧的人,不妨先去接触下书籍的音频。相信你会产生别样的收获。

  4.主宾倒置,读书先读作者

  拿我们的朋友圈来说,通常我们只有在认识了一个人之后,才会有兴趣去翻翻他的朋友圈。读书也一样,事先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趣事后,我们才会有渴望一睹他文字的风采。

  这里原尻淳一拿哲学家苏格拉底做了个例子:传闻苏格拉底的妻子赞西佩是世界三大悍妇之一。有一次在骂苏格拉底无果后,猛然将一壶水浇到了他的头上。熟料,苏格拉底却依旧很平静幽默地说:“雷鸣过后必落雨。”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已经喜欢上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5.打造你的精神家园,读书就算成功了一半

  首先,你可以把自己小窝的一角布置成书房的样式。也不一定要占据多大的空间,哪怕只是一把舒适的桌椅,一个赏心悦目的书架,也会有效激起阅读的热情,促使我们丢掉形影不离的手机。

  其次,加入线上的打卡书群。大家每天互相鼓励和推荐好文。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提升自己,还能收获一帮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2) 速度法养成,让时间效率开挂

  所谓“知识不够,效率来凑”。对于阅读不得要领的人,光是用这几个阅读法也足够了

  1. 目录阅读法

  第一步,先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关键词,想象这些关键词的含义

  第二步,翻到书中包含关键词的章节,用便利贴做上标记,预防翻过后再找不到。

  第三步,给所有关键词做上标记后,开始仔细阅读便利贴附近的内容,印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并写下自己从中产生的感想。

从泛读到精读的过程

  2.索引阅读法

  前面提到的“目录阅读法”是对所写的内容进行类测,而接下来的“索引阅读法”则是对知识进行精准定位。

  索引阅读法就是在精读过程中,对觉得“有用”的内容位置做好标记,然后再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这个位置的页码和内容。如下图所示:

这是我在扉页做的索引标签,供大家参考

  3. 解剖阅读法

  顾名思义,解剖阅读法就是要我们把手中的笔当作手术刀,然后对书中内容进行解剖。很简单,我们只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即可:

  第一,标记关键词或人物名;

  第二,用箭头将标出的关键词和划线的部分连接起来;

  第三,根据解剖出来的结构,写下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图为个人笔记,以供大家参考

(3)构建立体化思考,打造知识的文脉

  在《高效能阅读》第5章节中,作者原尻淳一主要是指导商业人士该如何通读阅读成为部门的专业人才。对此,他分别提出了通才和专才两个概念。

  所谓通才就是不限专业领域,进行水平型阅读,在多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专才就是在自己特定领域中,进行垂直型阅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深耕。

  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垂直型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水平型阅读。

垂直型x水平型=立体化阅读

  这一观点也不仅限于商务人士。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写作者。那么首先应该贯彻的就是垂直型阅读了,即向阅读和写作领域不断地深入学习。然后在具备了写作的高阶技能后,就可以进行水平型阅读,向四面八方开疆破土。

  为有效打造立体化知识脉络,作者还套用了谷歌公司的“70:20:10投资基准”。即70%的时间用于打造我们的专业化写作知识,20%的时间用于格式的排版练习,剩下的10%则可以用来探索科技、考古文等其他不熟悉的领域。

  不要觉得科技、考古跟写作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正是这些非专业领域的书,却往往能给我们提供崭新的视角,帮助我们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先进行垂直型阅读,把我们的专业知识给吃透学精!就像原尻淳一的恩师说的那样:“只要鼓起勇气锁定一个主题,就能形成思考的轴。有了这个轴,所有的信息都会随之而来。”

(4)建立数据库,囊中取物不再愁

  可以说,在信息洪流涌动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于难。抓不住有用的知识点,就只能被信息洪水给淹没。所以建立数据库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比我们善于遗忘的大脑,数据库无疑是最靠谱的承载体。

  针对这一问题,原尻淳一也给我们介绍了些数据库以供参考:比如博客数据库、无印良品的小型数据库、怪兽级的社交网站Facebook等等。

  由于原尻淳一是位日本作家,所以介绍的数据库有的难免会让人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如果说我们的知识是精神食粮,那么数据库就像是一个用来存储食粮的仓库。最重要的并不是仓库的外形和样式,而是我们肯花心思,往里面一点点填充的决心和毅力。

严格岑曾说过:“一副不够标志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幅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是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途径。”

  而我想,一个人可以不漂亮,但却不能不读书。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就算有一天混不下去了,也可以开家书店慰藉心灵,而不是租个地下赌场, 在烟雾缭绕中浑浑噩噩地甩着麻将。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八):读书89计,总有一计适合你

  “有没有书推荐呢?关于阅读和写作技巧的。”这是一个朋友和我的开场白。也许你会觉得奇怪,读书本身就是阅读啊,为什么还要看关于阅读的书呢?我为她的“觉醒”感到开心,因为她明白写作有技巧,阅读也有技巧,而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来掌握。

  《高效能阅读》便是一本关于读书技巧的书籍,它告诉我们“阅读技术”的存在,作者毫不吝惜地向我们分享了89条读书技巧。这些技巧的作用在于使读书高效优质化,最终达到超级产出的目的。

  本书作者原尻淳一,1972年生于日本埼玉县,取得龙谷大学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现在也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毕业后他进入了广告公司工作,而后又在唱片公司从事营销和企宣工作。除《高效能阅读》外,他还著有《整理的艺术3》、《“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他认为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著书立说。但著书立说的作者小时候国语很差,最不拿手的就是暑假作业里的“读后感”。之所以能够著书立说,和作者掌握了大量的读书技巧密不可分。

  《高效能阅读》向我们呈现了从入门到高级的读书技法,具体涵盖读书入门技巧、沉迷读书技巧、速读技巧、产出有关技巧。这些技巧完美地串联在一条线上,我们循着这条线,一点一滴成长。全书层层递进的结构,适合各类水平的读者。

  一、读书入门篇

  读书入门篇的技巧,主要介绍怎么转变读书意识,引发对读书的兴趣。这些技巧分布在文中的第1章—第3章。

  第1章,适用于不喜欢看书的读者。原尻淳一称这些技巧为读书体质改善技巧。如果爱读书和不爱读书是不同的体质,那么不爱读书的体质是可以改善的。要想改善,重在激发读书动力。当我们读书有了内在动机,那就相当于车有了引擎,当注入读书这一“汽油”,车子就可以发动了。很多学生上学很乏味,就是因为缺乏读书的引擎与能量。在这章,作者介绍了达尼埃尔·佩纳克先生的“读者权利十条、从“2D学习”到“3D学习”两种培养内在动力的方法。跳读、不读完、独不择书、随意选读等等都是我们作为读者的权利,读书应有内在动机,不应流于形式。3D学习是从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读书兴趣后,我们可能仍会遇到一些技术困难,觉得读书门槛很高。这时作者又介绍了几种降低读书门槛的技巧,比如“听现场”、通读一个作者、从名人的薄书开始读起、参加读书会、走出去读、制定全年读书计划、给爱书排名等。这些技巧有利于降低读书门槛,使我们养成读书的习惯。

  第2章,则是培养读书爱好者的技巧。原尻淳一认为,不仅限于读书,对于任何事而言,首先沉迷于该对象,都可称为“高明的开局”。为了沉迷于读书,成为读书爱好者,这个“高明的开局”又是什么呢?对于不善读书的人而言,读书是一件累人的事,也难以坚持。别怕,原尻淳一向我们介绍了十余种技巧,这些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脱离书本本身,先从书的周边寻找兴趣,打开读书入口,通过五感技巧进入关注状态,比如了解作者的趣闻轶事、倾听作者的声音、看看TED,通过博客与作者交流等等。

  第3章,原尻淳一介绍的是读书环境技巧,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利用环境,使自己成为一个读书爱好者,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关注。通过外在环境激发自己读书的动力,养成读书的习惯,力量强大。我的老师从本章中得到了灵感,打造了她的家庭图书馆。作者建议我们搬到图书馆或大学附近居住,我很庆幸,我不久后也要搬到图书馆附近居住。

  二、读书进阶篇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后,我们就要考虑阅读技巧了。

  不知道大家平时是怎么阅读一本书的。有一次,我问一个老教授怎么读书,他答道:“好读书,不求甚解。”几日后,他又回我:“旅游,先定地点,比如要到上海。再定看什么,这和目的有关。根据目的地选景区,再选景点。到了景区,景点,粗看还是细看,还是按目的地来选定。出行前,看地图,看介绍,对目的地有个大概了解。读书其实和旅游差不多。我看一本书,往往先看前言,后记,扉页介绍,再看目录。根据目的,决定细看或者走马观花,不求甚解还是反复推敲。怎么读,取决于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听他一席话,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这浓缩了读书技巧是多少年实践的成果啊!我们这些年青人怎样才能掌握这些阅读技巧呢?看看《高效能阅读》进阶篇吧。在读书进阶篇,原尻淳一向我们介绍了速读技巧、类比读书技巧两大类。

  第4章的速读技巧,满足了我们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的欲求。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将我们湮没。想要汲取有用信息,非掌握速读技巧不可。速读的精髓在于对关键词进行快速挖据。在挖掘关键词的过程中,同时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获得新的视角,萌生创意。

  要想掌握速读的精髓,快速挖掘关键词是关键。为了快速挖掘关键词,我们应实行目录读书:通过目录,了解一本书的结构,根据自己的目的确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速读技法。在速读技法上,作者介绍了泛读和精读两种。泛读又分为扫读(检索阅读)和略读(跳读)两类,扫读,是一种查字典般的读法,通过索引,实现精准定位。读完一本书,我们也可以自编索引,这对下次检索速读大有裨益,在产出时将发挥极大的功效。关于跳读,作者的小技巧是用便利贴在感兴趣、需要日后仔细阅读的地方标记,作者称之为“打桩”。对于略读商业书籍,作者介绍了一种“黑体字读书法”,即“标题”—“黑体字”—“标题”—“黑体字”的顺序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作者推荐我们在书上写,使其变成原创笔记,方便日后再读。如果我们想要在日后再读的过程中,便利寻找重要信息,那么可以作者介绍的浮签指针定位法。

  我们知道速读精髓在于快速挖掘关键词,那么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呢?答案是肯定的,即通过“舍弃”达到速度目的。一种是要形成目的意识,读书时自然而然略去无用信息不读。第二种是遇到读起来无缘的书籍立即停止阅读。作者认为书存在“恋爱适龄期”,此时觉得无趣的书,也许随着年龄、经验的改变,搁浅几年后也许又会生出兴趣。

  第4章的速读技巧力在提高阅读速度,而第5章的“类比读书”技巧则重在理解。读书学习,获得知识,我们想要走的路无非两条,成为通才,抑或专才。想要成为通才,则需要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作者称之为“水平型阅读”,若想成为专才,在垂直方向上深化阅读特定领域的书籍则必不可少,作者称之为“垂直型阅读”。在第5章,作者围绕“垂直线阅读”介绍了一系列技巧。为什么需要彻底贯彻垂直型阅读?作者以自己为例,因为他专注于市场营销,通过垂直型阅读,久而久之他不知不觉形成了“思考的主场”,当遇到困难时,回到自己的主场,通过思考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及底,读书是为了吸取他人的教训,并转化为适合自己参考的教训,作者称“对话语进行改编以适合自己,将其作为自己的教训积累起来,是形成“思考的主场”的关键。怎样才能形成“思考的主场”,作者认为首要目标应是成为“部门的专才”。为了成为部门专才,可以观察业务能力强的前辈的书架,以产出型的读书方式为基本,把读书的七成投资在垂直型阅读上,辅以水平型阅读,从不同的范畴发现不同领域的结构。垂直线阅读×水平型阅读:使知识立体化的类比读书技巧。

  三、读书高级篇

  为了有效产出,本书第6章、第7章介绍了两类产出技巧。

  第6章,“解剖读书”技巧,这是为产出作出准备的信息取舍、积累技巧。为了有效产出,我们应预先设定假定目标,提炼关键信息,将书解剖,对此作者介绍的技巧主要有标记术,解剖杂志,收集与自己产出相关的素材,关注图表等。

  第7章的主题是如何构建用于产出的数据库,该章主要介绍了一些用来实现产出的体系构建技巧,比如用智能手机构建数据库、在云端聚合知识生产系统、在图书馆制作读书卡等。

  世界朝夕万变,置身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我们除了努力学习别无他法。《高效能阅读》这本关于阅读技巧的书籍,教给我具体的的技巧,更是改变了我的意识,我将一直坚持“产出型读书”的理念,不知道你呢?

  不断投入→不断产出→塑造未来。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九):这样读书,让你的阅读更有效率

  在现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电子书、快速阅读成了一件常见的事。但随着碎片化阅读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另一个话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就是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

  我们总是以自己一年看了多少本书来安慰自己焦虑的内心,但是这样也没太多的用处。看过的书,短时间内会记得,但时间久了便忘记了,是我们不如别人记忆好,还是自己太笨了呢?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记性比别人差很多,而是我们用错了方法。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读书习惯,并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阅读需求。我们现在的阅读都是带有功利心的,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消遣而进行的阅读。

  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是我们阅读的目的。看过《高效能阅读》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产出型阅读才是我们需要的。

  《高效能阅读》中分享的89条读书技巧是作者原尻淳一阅读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而写的。这些技巧具有实操性,贴合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学习。

  书中主要讲述了,如何培养阅读的兴趣和如何把读到的知识变为已用两个重点内容。

  一:如何培养阅读的兴趣

  原尻淳一提出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想要找到阅读的乐趣。要先找到阅读的内在动力,让自己主动去阅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看书。

  那么如何找到阅读的兴趣呢?

  1、注重以实际行动为中心的阅读

  这样的阅读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只是经常被我们忽略,并没有长久的坚持。

  工作中,我们遇到公文写作,但是之前所接触的公文类写作已经被我们忘记,那么,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公文写作的书籍,找到对我们适用的,然后结合工作上所需要写的公文内容,两者相互结合便可以了。

  因为在我们迫切的需要学习一个技巧的时候,我们会主动的学习,能快速从书中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技能,从而忘记我们对这类的反感,书变得有趣,读起来也会变得容易。

  2、读书之前,先了解作者

  我们都知道一本书的正文开始之前,会有一篇序言,有自序或者他序两种形式。自序是作者对整本书的一个概括,包括他的著作意图,写书经过等。

  通过阅读序我们可以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如《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通过序我们可以了解到,整本书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第一章到第三章是初级读书篇,让你找到读书的乐趣;第四章是中级读书篇,让你学会速读技巧;第五章到第六章是高级读书篇,把他人的知识变为己用;第七章是产出篇,构建自己的数据库。

  除了通过书中的自序可以让我们了解作者,还可以通过作者的宣讲会,微博、百度等软件对作者有个大概的了解。当我们对作者的经历,对作者有了好奇心,那么对于他的作品便自然而然的有了兴趣。

  3、通过读书环境,刺激读书的欲望

  当我们无法静下心去看书时,我们可以通过周围的环境来影响我们的心境。原尻淳一在书中提出了打造家庭图书馆、参加大型的书店活动、搬到大学或图书馆附件居住等方法。

  二:如何把读到的知识变为已用

  在这个社会无法获取知识的人会被淘汰,无法将知识转为自己所用的人会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阅读带有目的,那么检验阅读是否达到目的方法便是,有没有把读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者原尻淳一提出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主场”,读书要以自己为中心,积累知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

  1、以产出为目的

  既然我们是带有目的的读书,那么读完之后能够把书的知识展示出来,阅读才是有效的。如果你读完一本书,仍不知道该怎么向别人推荐这本的好处,那么你的阅读是失败的。

  检验读书是否有效,我们可以通过记笔记,写书评,做思维导图等方式,把读到的内容展示出来。

  2、总结教训,对过去的资料进行版本升级

  要使他人知识为自己所用,使知识立体化,我们要不断的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对于项目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总结,对于结果进行分析,汲取这次的教训,用于下一次教训。

  对于他人所讲述的知识记下来,带着自己的思考,并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总结,运用,才能真正的使知识变为自己所用。

  “读书—发现教训—实践—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的循环往复,才能有取舍的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教训经验。

  如果你按照本书的阅读方法来学习,那么这不仅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分享的阅读技巧实用性很强,虽然有一小部分对我们不适用,但大部分的建议对我们还是很有效的。如果你想掌握阅读技巧,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那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十):“阅读”这片天很广

  首先,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去应聘,他的简历是很令人羡慕的,简历上面他阅历丰富,面试官也对他很有兴趣。面试开始了,几轮问题下来,面试官并没有很满意,最后的结果也让人感到意外——面试官最后留给他一句话,你的谈吐和应变能力,不足以体现出你看过那么多书籍。 其实看完一本书以后,书中的内容在脑袋里面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普遍感受,但上学的时候,学校也并未针对“阅读”特意开展一门课程。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们本国人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素质高且重视教育的民族。而在日本,这种现象也存在。可就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位先生,他在大学开始之前在阅读方面都还算是一个劣等生,通过一位朋友送给他的书单这一偶然契机慢慢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并能长久坚持,还有了自己出版的书籍——这不是胡扯,这就是我在此想评的书籍《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自己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作者也把如何变身“阅读达人”的诀窍告诉了大家。 原尻淳一,龙谷大学经济学硕士,在他读了那些介绍阅读方法论的书籍之后,与那些“从小就有惊人阅读量”的著名作家相比,他深感自己是一个阅读劣等生,而现在,他自己每年三百本书,并且不包括杂志在内,这个阅读量也很令人满意了,而且,《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也是他博览众书的成果,可见他和上面面试人的“读”是不一样的。 作者仿佛带你重游“阅读”这个故地一般,告诉了你许多你没有发现的阅读以及与之相关的美妙之处。首先他教我们——应该先沉迷读书;然后他向我们我们展示:怎样亲手打造一个适合自己阅读的周边环境,让外界激发我们的动力;最后他告诉了我们:最终要如何把书中内容变成自己的成果。 沉迷读书,联系阅读与生活 曾经有一次我去博物馆,听到两个人的对话,大致意思是,对于同一段历史,两人都觉得说“清朝”的时候,显得很有年代感,但是说成是18XX年的时候,他们就觉得离现在不远(当然,俩人都是年龄不小,起码三十岁的那种)。这就是《高效能阅读》强调的第一点,阅读要贴近生活,该书的作者把动力比作引擎,而把书中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作燃油。其重要性,当然也就不言自明了。 书中这一板块介绍了如何沉迷并爱上读书,我们可以: 开展全年读书、遇到“真爱”级书——把自己看过的书排个序,在你心中地位最高的,或者说最能带给你特别的感受的书,它就是你阅读所得到的奖赏,届时你将感受到知的喜悦。 正如我们有时候和家里人一赌气,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想:爸妈到底对我更好还是对妹妹更好呢?于是你从回忆里各种搜寻,试图找到答案,看父母心中偏向谁。你如果想给书本排序,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你所想的书,再去想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实用性,还有阅读中你的某些微妙感受等等。 探究作者人脉、从网上搜集作者趣事、通过网络与作者取得沟通——从写书之人的经历看出他的思维,从而更好地了解他所的文字。从作者本人激发我们对他所写的书的兴趣,从我们与作者的互动获得去“探究他书中的世界”的动力。 我们都知道,追星的人是狂热的,他会去了解偶像的人脉故事,他也会不断去欣赏偶像的作品,甚至给明星留言送礼物,如果被一位明星回消息也会很开心。同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去对待书的作者,你将会发现,这些作者的经历不像明星那样大都是花边新闻,还有许多让你想探究的。你将开拓一片新的世界——关于阅读,关于作者。 纵向阅读——阅读同一领域的书籍,这会有助于你加快阅读速度,当然,这个“同一领域”最好是自己专业所在领域。原尻淳一所建议的,是7:2:1,即专业领域占70%,于个人有益的占20%,纯兴趣类占10%。 毕竟,专业知识是有门槛的,在专业领域方面的阅读会使你更具与成就感,也能更好地与你的工作联系起来,而当你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时,你也会发觉它很好理解,读起来不像生僻领域那么耗费时间 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 使家变为“小图书馆”,使餐厅变为书房——让你在家就体会到阅读的氛围。 你有没有参观过文人故居呢?虽然,有些所谓“文人故里”是后世重修的环境,但我们也会感受到那种很静谧很适合读书的环境,是文人该待的地方!环境影响人的行动,这句话还是挺对的。 如果有条件,搬到大学或者图书馆附近居住吧!有读书的氛围。或者退而求其次,摸清喜欢的书店周边环境,找一家喜欢的饭店。吃完就去读书了,制造条件反射。 当然环境还有第二个方面,书的来源,有些书店里大部分书刊你都喜欢,那么你或许会在哪一天不经意邂逅心目中的好书。此外,网店的评论有时比较片面,不能以偏概全,所以《高效能阅读》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亲自去书店看过再买——这就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也就是阅读文章黑体部分和标题目录速读。 淘宝随便买个东西都有卖家秀和买家秀,更何况书是自己读的,与内容相关,光看外在不行,世上知己又太少,所以光参考网上评论和卖家描述,确实是难买到一本好书的。 读书套件——这是作者根据女生的化妆包产生的灵感制作的,可容纳笔,指针(一种带箭头的荧光贴)和书籍,这样,当你外出时,就能随时拿起这个套件阅读并做笔记。这个不妨试试,自己DIY一个简陋版也可以的。 把书中内容变成自己的 备好自己的产出库 在你的书上做标记——结合自己的某些“教训”,当你把书中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时,你会想到一些实例的。把具有参考价值的写作结构保留,把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标记。你甚至可以把他它们裁剪下来。如果是报纸杂志等,你还可以学的是排版。 信息卡片化——你可以在半张A4纸上写下信息摘录,根据主题分组再根据这个分组来把它装订起来,就是你的成果啦! 通过网络聚合知识——你可以把自己的所阅所思所感上传到社交网站或者云端。 产出小技巧 产出集中在早晨——早晨大脑经过一晚上的休息能高效运转,并且早晨比较安静适合集中精力。 “一天之际在于晨”,于成效来说,早上安静,不易被打扰,更加能够创造出好的作品,于时间来说,不早起就难免熬夜,时间又会被用来手机刷微博之类的,,而微博作为消遣就行。早起可能有些人会想用这段时间上班吧,我们大部分时间可都是被工作侵占了的,要有自己的生活。 用文件夹统一管理材料——用起来更加方便。 自己的笔记,当然要给个专门的小“归宿”啦!不然想整理成册的时候却发现一团乱的话,任务应该很艰巨。 以上均是作者所传授的读书技巧,总结一下,读书要考虑到内在动机,外在环境,以及怎样把书中内容变为自己的产物。而了解作者本人履历,以及参加一些读书会则是激发我们的内在兴趣的好方法,书店和图书馆会使我们习惯性集中精力,自己在阅读时,处处留心,注意行文结构,收集素材,将信息总结分类归纳起来就能产生自己的成果啦!

[高效能阅读]《高效能阅读》经典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jwk/37492.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经济著作热门文章

经济著作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