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19-08-05 来源:经济著作 点击: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精选10篇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是一本由[美] Kathy Sierra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一):内容和原书名Badass一样,绝了

  在某东搜产品的书,按出版时间排,才看到这本书。主书名有些山寨,吸引我的是副书名以及原书名。Badass,作者还真是“牛大发了”,颠覆了我以前的产品观。可以说这本书是今年看过的含金量最高的一本书。

  估计多数人做产品的套路都差不多:做做市场调查,也不排除老板拍脑袋,决定推出新产品;然后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开始加班加点;数个月过后,产品发布。有的产品成功了,大多数产品都死活没用户。成功的人未必知道为啥成功,失败的人会发现失败并非成功之母。

  这本书的作者告诉你:产品是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产品本身有多优秀,而是是否能让用户感觉自己很优秀。也就是说,你必须站在用户角度;可持续成功的关键在用户身上,并不在产品身上!天了噜,要知道在此之前我想的都是怎么优化产品!

  看这本书的另一个重大收获是对成长思维模式的了解。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学习机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促进自己不断成长;这种认知观念未必保障你成功,但具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才能在现实世界中表现更好、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作者本身也是个传奇:超级畅销书策划人、作者、超级技术社区创办人、游戏主创、大学教师。人生赢家了吧?实际上她患有癫痫,并且是网络暴力受害者,因为收到死亡威胁而不得不淡出公众视线。

  对书的内容和作者都无比膜拜!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二):关心并帮助用户成就卓越

  对于立志要做出一款好产品的人,着眼于如何成就用户,是着眼于实际产品研发之前需要做的一件事。

略显不足

  先说在阅读电子书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够友好的地方。

  1. 类似 Headfirst 系列那样的图形与手写文本,转化为豆瓣阅读里的图文形式之后,无法标记文本,也影响阅读体验,不明白为什么要在电子书里原样复制过来,很多关键点都写在图里,极易错过。

  2. 3D物件素材和较为年代感的商业图片穿插在书本里,观感不大好。

关于成就用户的思考

如果我们真的关心用户,必须帮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怎么去做出一款畅销产品?跟随一个个可能是,但又不完全是的低概率运气、产品质量、品牌营销、用户推荐等原因,作者抽丝剥茧地带出产生用户推荐的原因,并点出了本书主旨「成就更好的用户」。

  文中提到的「后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是个非常有趣的概念。为用户的用户设计,让「我们的用户比他们的用户表现更出色」,这句话点出了关于成就用户的许多思考,也能解答口碑传中基于某种心理而诱发的推荐行为,究竟是如何影响用户主动传播产品或服务体验。

  用户成长曲线这个概念让我有两个思考:

  1. 没有让用户获得、或者认为自己获得任何维度成长的产品或服务真是太无趣了,即便这些服务很可能赚到更多的钱;

  2. 许多产品一步到位地让用户轻松而快速地到达产品所能提供的所有「出色」因素,却不能持续地让用户沿着向上的曲线进一步发展(如大多数工具应用,以及只有限定于特殊场景、只有一两个特色功能的拍摄应用等),大概率会在获得口碑传播之前就销声匿迹了。即便获得传播得到了爆发性增长(比如足记?),也映衬出随即而来的陨落多么令人感慨。

专家是如何做的?

  专家为何成为专家?他们的决策做得快,也做得更好。

  形成惯性的决策机制,有助于我们完成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数难题。专家则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中反复锤炼自己的决策树,使其枝干更强硬,思考时更快速地获得解决方案。这个道理在最近看 Ray Dalio 的《Principles》这本书里也有提到。(提供别的图书链接应该OK?)

原则8.6[美] 瑞·达利欧 / 2018 / 中信出版社

  能让专家发挥高水平的环境,同时也是有助于构建卓越能力的环境。产品研发时需要去构建这样的环境,通过工具和特性去给予用户支持,让他们在「成就卓越」这件事情上能做得更好,同时也让用户相信自己能够在这样环境下、辅以这样的工具和特性时,能够做得更好。

  同样是能成就专业的「刻意练习」概念,在今年早些时候的社交网络上有过一段热潮,不过因为没看过那本书,所以无从详细比较。书里提到的「在平庸阶段进行的练习越多,对平庸技能的强化就越大。」讲出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没能详细说明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更快速地进入高阶练习,或及时返回来稳固其他有助于完成高阶目标的技能。

  接下来的一节,则提到了大脑在面对「大量有差异但性质相同的优质实例」时所开启的学习模式,在你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之前,大脑已经在分析模式并帮助你完成任务了。在多个研究案例的辅助说明下,我们了解到,需要在产品构建中,强化与培养用户对优秀的、正确的案例的辨识能力。

具体地帮助用户提高能力

  最后两章节较为细致地提出如何帮助用户前进、排除障碍,以及从大脑认知角度上去分析「认知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问题,明确「减少认知泄露」是帮助用户提高大脑注意力的好办法。

  同时,对大脑面对诸多任务及问题时多建立起来的信息过滤机制进行了讲解。作者建议可以从「情感」、「即学即用式学习」等内容去吸引大脑选择专注于产品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或是在构建产品流程中,简化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和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减少杂讯的输入,便于留下确实有用的信息。

  以下是最后两章节中划出较有印象的语句。

帮助用户排除障碍要比引诱他们更有效;及时地让用户知道他们遇到的障碍与困难很常见,同时也有改善的可能;为应用场景寻找或创建成长路径图,更多地关注能做什么而非学些什么;阶段性地让用户成长,同时也让用户及时获取回报,并形成循环;减少或消除新用户在初始阶段的「畏惧感」;专业术语有助于在特定领域内的交流,使用越多,学得越快。确保用户把稀缺、易耗的认知资源用在正确的事情上;考虑增加新功能时,确认这项功能是否会消耗用户的认知资源?是否值得消耗认知资源?当用户面对过多选项时,我们以为用户会很喜欢丰富的控制权限,但用户实际不知所措;帮助用户处理琐碎但重要的额事情;习惯只需很少的意志力或者无需意志力,帮助用户建立习惯;用户可以降低对意志力的需求,帮助用户的大脑集中注意力。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三):很奇特的一本书

  本来我是在读这本书的英文版,按理说不必再去买一本中文版了。

  但是这本书是那么的奇特,以至于我还是想要买一本中文版体验下。这本书的译者说:本书适合三种人(创业者、产品经理和教育工作者)。我正好是做创业教育的(身份是校园VC创始合伙人),所以我恰好符合这三种人的交集。

  创业者当然是要从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做起。因为好产品才能去改变世界。所以从用户角度去思考,什么叫做真正好的产品很重要。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惭愧,之前我不管是写书、还是开发软件产品,都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总结了创业者在早期创业中会遇到的三大挑战(找伙伴、找方向、找资本),然后产生了一个叫玩创投的理论,然后去开发产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但是我的书、我们的软件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如何运营好用户就成为了一个难题了。当然如果用户能够和我们当面交流,或者是体验我们的线下活动,还是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我们产品的精妙之处的。但是这样线下的方式发展,速度是很慢的。所以我也在寻找一种在线的方式去成长我们的用户数量和质量。

  之前我们也尝试过用微信群的方式来建立线上社群,但是线上社群的粘度太低。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是,很多创业中的技能实际上是很微妙的,很难用线上文字或者图片甚至是录音讲座的方式来传达。这个创业教育到底能不能线上化的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豁然开朗了,原来要这样设计用户体验,就能让用户从我们的线上产品体会到很多需要言传身教的东西。

  当然,说归说、做归做,我也只是刚刚在读这本书,理解的还没那么出色。等我对这本书有深入理解和行动结果后,我再来这里反映自己对这本书的价值认知吧。Stay tuned!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四):【Badass用户思维+】--自我认知与提高

  这不是一本产品书,这是一本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指导书。

颠覆以往的用户思维

  以前一直都是有着“不要让用户思考”“只需要让用户最简洁的操作”的观点去做设计,这本书提出观点 “成就用户成为很棒的人” 才能算是好产品设计。当然不是让用户沉迷在你的产品里,而是让你的产品持续帮助用户在其相关领域变得越来越好。只有让用户成就成专家,逐渐成为意见领袖,自发的帮助你宣传产品。 因此定义一个好产品的概念:【产品持续帮助用户变得越来越好】,这样的用户也是产品的核心种子用户。 其中好的产品则可以分解成3部分:

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对产品有粘性并且能自传播持续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其实在这里的理念和《简约至上》中提到一点观念是有点点相悖的。《简约至上》提到的三种类型的用户,第一种类型是专家型将会极少数;第二种类型是随意型,不愿意接触新东西但是有兴趣了解更高级复杂的内容只要够简单;第三种类型是主流用户,只是为了当时某个目的去使用你的产品。《简约至上》建议忽略专家型用户,因为不是大众群体,大部分的主流用户不会为你的专家型功能买单。 当然,《Badass》中更加提倡的是让主流用户不自觉地也会往第二种 第三种随意型用户,专家级用户转变提供指导,渐渐他就是你的核心种子用户了。

怎么成为专家?

  作者将能力分为3阶段 1)未知内容-不会做 2)已知内容-能做但费力 3)精通-能做不费力 一开始用户使用该产品都是进入小白阶段在1)区间,在该区间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感,挫败感。所以很多人以为其他人都可以正确的完成,自己就是傻瓜不会使用,在1)成为2)的阶段就快速的放弃继续持续地使用。如果用户越过入门区,继续突破2)区域的乏味无聊,仍能一步一步突破使用后 用户渐渐的有成就感,并且能在相关区域内有所成就达到3)区域,用户就容易成为意见领袖。

第一点 承认问题给予补偿和预测

  因此好的产品需要一开始就告知用户在初级阶段都会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提醒用户,大家都很艰难的在1)和2)区间受到挫折,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且给出成长地图。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线索,相关的HELP页面或者学习讨论论坛,甚至真正产品问题修改的日程。

游戏升级路线

  想想玩游戏的升级吧,整个游戏告诉你顶级80级,您现在处于新手村,找到指引你的NPC去领取最简单的新手任务,这样你就从一个板块的任务一步一步完成渐渐从低等级的菜鸟慢慢变成了高等级的大师了。

第二点 通过刻意的10000小时练习才能变成专家

  并不是每个用户都具有极强的天赋,都是需要刻意努力输出10000小时(比喻),这里刻意努力在于专注一件事情上,当这件事情不能让你反复练习而成为3)区间的状态时候,可以考虑再将这件练习项目再继续细分直到可以快速通过刻意练习而达到。 据书里面研究报告表明,我们不知道 原来很多知识 其实都深藏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因为很多都是感性接触的直觉反应。因此很多经过刻意练习后直觉上就可以从1)到达3)。

当然笔者不是特别认同作者这个观点,当时看起来可能是直接到达了3)区间,过一段时间短暂记忆力失去以后,还是因为不理解而忘记。比如应试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反复通过练习做题过来的成绩,在2年后你还能记得起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积分方程吗? 不过书作者的理念是,我们现在大脑的大多数输出都是即时输出,即学到就用到,可能存储知识以后就不太可能用得上。这个理念应该和断舍离有点不谋而合。来源百度知道

  第三点 认知是一个资源池,有限的资源要用在最关键的刀刃上

  大多数人达不到专家能力是因为过多的技能聚集在2)区间。在3)区间缺少精通的技能。专业技能聚集在了2)就是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懂的状态。有几十个2)都不如有一个3)的知识有用。

认知资源

  大脑后台就是一个固定了线程的资源池,当有太多的2)的技能点产生中断的时候,资源被占用,整体运行起来就变慢,导致分配给往3)努力方向的资源就少,并且很容易让自己三心二意,不能集中精力朝一个目标学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想着另外一件事。 因此产品功能太多是否会造成用户愿意多选择吗?还是会产生三心二意的用法?这也许就是微信一直克制功能的存在吧。 产品的职责不仅仅需要功能的优质和极致,还包括让2)区间的人,要减少其他不是来自目标的吸引力,一步一步的将用户的吸引力和精力引入到产品上来。

现在行业都在谈全栈,全栈概念里面是很多知识都要懂一些,然后自己能做好的其中一两项,这样很消耗资源池的资源,也让自己很疲惫的维护这么多未中断的线程。 及时关闭不必要资源泄漏,让大脑CPU和内存轻松快速运转,让最珍贵的资源和时间用在最美好的地方。

  每次大量脑力劳动后就想无脑活动(太多资源被占用,需要好好让CPU Sleep一下),比如吃点甜食,做点手工,浇浇花打扫卫生。

第四点 构建用户习惯,减少有限的意志力消耗

  习惯的力量在于不用消耗自己太多的意志力就可以完成目标活动。比如App签到送积分和金币,早上7点半就爬起来去收蚂蚁森林的能量,5小时后喂鸡,还有每天打卡看书。 通过增加内在激励,减少使用意志力的消耗,当自己应用场景与自己紧密相关时,花费很少的意志力因此而变得不那么艰难。而外在诱惑不是长期有效的方法,只是一时的手段。

第五点 有情绪的内容让大脑印象深刻

  让文字,文章,说明书,图片,代码 等等表达变得更有特征(表现出有情绪,或者有微小的感情波动),这些有感情的表达很容易穿过大脑的过滤器留在大脑里面形成深刻印象,大脑过滤器对于平淡的内容容易拦截,这就是为什么流水账的文章和剧情让人容易觉得tedious 而昏昏欲睡。

实在太无趣被大脑屏蔽了~

  营销的时候是用场景创造氛围感觉很棒,自己学习的时候也需要场景描述,不是容易被大脑排斥的枯燥无味的说明书,而是有情绪的图片或者各种感知方式带入思维。

  当然更重要的是

更多的自信+更少的压力 = 更好的学习效果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五):打造让用户为自己尖叫的产品

  原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GeekArtT .虽然我在豆瓣上只给了这本书三颗星的评价,但我依旧会推荐这本小书。书中很多结论是我已知的,而我给书籍打分又有着自己的标准——按照它带给我的启发程度,所以不可避免这个三颗星的评分有着极大的个人偏见。总体来讲,这是一本讲述清晰、易于吸收的优质作品,并且只需要耗费你一个惬意的周末,便能够将其阅读完毕,性价比极高。

写书风格

  adass: Making Users Awesome(中文书名为《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由Head First系列丛书的创办人Kathy Sierra撰写。如同她在Head First系列的风格,本书的内容也是由大段的情景拼贴对话以及大胆的留白构成的。所以,虽然全书的内容部分一共是286页,可实际的阅读时间会远远少于这个量。

  这样的图书会立马引发读者提出一个疑问:这样的书会不会水分太重?如果你阅读过Head First系列,你很容易给出一个“NO”的回答。而如果没有,那我正好可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与看法。

  根据Kathy Sierra自己的说法,她撰写图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大脑充分理解和吸收所要阐述的课题,也就是brain first。而不是为了撰写出一本塞满了各种内容的content first书籍。

  以此为出发点,Kathy在她的书总大量地运用留白和情景图案拼贴,设计出能够让大脑更容易理解的大胆结构。通常,在技术性书籍中,你很难找到那些看似简单幼稚而又直指内心困惑的stupid question的讨论。其背后的原因,不应简单地归结为作者的忽略和不上心,更是因为传统的写书结构无法承载这样鲜活的讨论。这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Kathy这种大胆的内容组织结构,反而能够很好地将这一个又一个的stupid question连接起来。

  这里,我可以稍微列举一些Kathy会讨论到的stupid question:

如果你要做出一款畅销的产品,你要怎么做呢?没有奢侈的巨额营销预算、没有奢华的产品发布会,也不能使用低价策略,你应该从哪里入手来达到你的目的呢?持续成功的产品做对了什么、特点是什么、功能性上有什么优势?成功的产品真的和质量相关吗,或者必须是高品质的吗?且不说高质量究竟意味着什么,可那些真正受欢迎的产品,用户不仅不会抱怨那些产品的缺陷,还会容忍并继续持续地热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由此,高质量真的是决定产品是否畅销的核心因素吗?

  任何一个认真研究产品的人,都会对这些问题有强烈的共鸣。因为它们勾勒出了内心真正的疑惑和问题所在。可如何让它们成为你探索产品本质的线索和驱动力?这就需要你阅读原书,看看作者独有的组织材料的方式。

打造产品的思路

  在Kathy看来,成功的产品并不是因为用户认为这个产品很awesome,而是这个产品能够让用户很awesome。这个道理跟Paul Graham所提倡的产品就是为解决用户的痛点而存在是如出一辙的。如果你的产品不能够为用户解决问题,用户看起来依旧很糟糕,那么这样的产品就不能提供真正的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是经不住时间的洗礼。

  这里的产品理念,和一般所谓的growth hacking的理念是不同的。在我看来,增长黑客更多的是在从事商业,而不是创业。它的核心是营销,是能够将一件东西,无论它是否有价值,贩卖出去。本质上讲是一个通过信息差来赚取利润的贸易过程,是一个掮客(更多的讨论可参看《做一名「技术掮客」去变现自己的技术》)做的事情。

  而Kathy与Paul Graham看待产品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关注的要点不是如何把产品销售得更多而让它成为畅销产品,而是什么样的产品更具有价值从而让它能够更畅销。所以,从后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growth hacking根本就是bullshit。因为要达到growth的巨大改变,那就只需要做出用户需要的产品就好了。其核心便是能够提供价值——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而让用户看起来awesome。

  (如果认同这一点,Kathy在书中吐槽到,那么很多广告文案都放错了重心。)

  成就用户的过程,事实上是在帮助用户掌握更高的技能,从而以更高的清晰度认识这个世界,在更大的应用场景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高清质量本身便是一种收获和价值。而在成长的历程中,不可避免要提到的一个话题是如何成为具备高超技能的专家。书中再次涉猎了老生常谈的刻意练习。

  同其他书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Kathy重新界定了刻意练习的范围。并不是所有让你感到困难的练习都属于这个范畴。刻意练习的根本目的是让你成长。而一项高度复杂的任务,或者说难度系数过高的任务,并不能促进你技能的提高,只会为你引进沮丧的挫败感。要既能够超越舒适区,又不至于跨越到绝望区,你便需要将一项复杂的任务细分为更小的训练模块。再依次在这些子模块中做训练,逐步成长。而多小的模块才叫做合适?Kathy给出了一项标准:

完成一项细粒度的任务,经过一到三组45-90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95%的精通程度。

  这项可测量的标准,能够给予你有效的指导,弄明白如何去设计自己的训练课程和训练量。

认知心理学的书目推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Kathy在书中提到的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并不是源自随意的突发奇想,而是参考了大量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这里可以列举一些书中提到的有趣书目,从另一个角度去考察Kathy是如何研究产品的:

Mindset: how you can fulfill your potential, Carol Dweck.Rework, Jason Fried & Heinemeier Hansson.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Incognito: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David Eagleman.The Progress Principle, Teresa M. Amabile & Steven J. Kramer.Common Self-Control Processes in Humans and Dogs.Microinteractions: Designing with Details, Dan Saffer.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Donald Norman.The power of habit, Charles Duhigg.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Daniel Pink.

  近期回顾

  《2017年10月写字总结》 《平台框架-101》 《新入手MacBook Pro环境搭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VIP赞赏专区

[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jwk/37498.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经济著作热门文章

经济著作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