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癫狂的艺术》读后感10篇

时间:2019-01-03 来源:艺术 点击: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10篇

  《癫狂的艺术》是一本由郭海平 / 王玉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一):笔记和简评

  5.23 癫狂的艺术 笔记

  中国精神病人(mental patients)艺术报告

  精神病这个词带有一种多数人的精神排他性的专制色彩,在中国成为了一个人格主体贬义词。

  朱其认为应当称精神病人为行为神经失控者。

  疯癫:不是被动压迫的后果(尼采说压抑导致的是内疚和抑郁),而是外向性的爆发力量。

  醉酒者归途是世俗理性世界,疯癫者创造自己的世界。

  郭海平进祖山堂精神病院(建于1952,南郊风景区,弘觉寺旁)。

  氯氮平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广谱。对D4作用,锥体外系反应轻。

  精神分裂症:1单纯型2青春型(起病较急)3紧张型4偏执型5未定型

  碳酸锂(毒副作用太大)

  氯丙嗪(冬眠宁)

  奋乃静(哌嗪类)

  几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受教育水平不高,脑子空空为不画的理由。

  

  他画的人是残疾的,但是动植物却是充满活力的。

  无论怎样想带入,我还是会不自觉的用社会普遍的标准去判断他们,比如他们的学历,工作,甚至有无暴力倾向(反映社会危害性)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二):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门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书店闲逛,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我并不懂得艺术,只是和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靠的很近而已。他们有时候很安静、天真,像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很聪明,真的,病区办公室的桌子上就摆着他们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病区里的老师就对我说,翻开每一个精神病人的病例,里面写着的都是一个个的血泪史。我们无法体会出是怎样的压力或者是环境,迫使他们改变,他们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同样的也值得人们可怜和同情。科里面大多数同事都相信精神病人富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毅力,几近于特异功能,他们所能办到的事情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有人胆敢戏弄他们,有可能反倒被他们所嘲弄。精神病人的家庭以及生活,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也是被赋予了生命真实的活在世界上的人,不应该被世人所遗弃,他们的才华值得称赞!这本书写的很好,很欣赏作者的这种大胆的尝试,艺术治疗所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也为那些不曾看见或认识精神病的人开启了一扇门,一个通往另外一个精神世界的大门!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三):除了言过其实我还想不出别的词汇来形容这本书

  我想知道两件事

  1 如果我是个意见人士,当局是给我关监狱还是精神病院

  2 那些病人的作品版权算谁的

  以上为吐槽

  一下是正文

  我们有看出来这本书在图书馆的分类是正确的,图书馆给我的指南是归于 art therapy,当我连夜翻完之后才发现这只是一本纪录,最后有一点郭老师本人的日记,每个案例没有过重的分析,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很原生态 很好

  但是我的疑问随之而来

  艺术到底拯救的了我们么

  从作者列出的作品上看,因为没有太强调顺序,所以我无从得知那些病人的心灵进化史,他们从创作中得到了什么

  这本书比之前看过的“病态人格忧思录”更简洁,删掉多余的英文翻译,只有不到90页,只能算的上是一本小册子。而且混淆了纪录与报告的区别

  是艺术精神病人还是精神病人艺术

  是记录还是治疗

  最后我怀疑疯颠到底是怎么定义的

  危害社会?

  人格不健全?

  从这些案例中我发现无一例外是小人物,他们就算张牙舞爪,还能有多大的杀伤力?

  要是给他们权力呢

  其次有点羡慕他们,一咬牙一跺脚,冲到了那个传说中的不明不瞎,不疯不傻,不晦不暗的全新境界,多少人士没有这个勇气的

  还有一点,受教育程度跟这些有什么联系

  疑问等待更多的人来揭开

  那些病人的权利谁来保障,原来我一直觉得每一个病人都是各案,发病的原因与其生长经历,接触的社会层面与很大的联系,现在把它们关在一起,只能说是对社会有一定的好处,同时给他们的治疗,并不是我们如同在医院一样进行的系统性治疗,竟然是同一的剥夺他们对社会的需求,只来维持他们生命的继续

  这一点令我十分吃惊

  他们只被像动物一样对待,除了生命体征,剩下的什么也没有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四):病态是一种神秘的吸引

  看了这本书,我意识到我越来越正常。

  -------------------------------------

  01年我和TX争执,我说天才和疯子往往只差一步,他们在某种程度是同类。言下之意我宁愿做一个疯子,只为了接近天才。TX用可怜的眼神看着我觉得我不正常。而我觉得就像两个世界的人根本无法沟通,但我知道我是对的。

  -------------------------------------

  现在已经08年,我很少去想那些事了。虽然思考,却是规矩的,或者实用的,或者积极的?不看哲学,不说什么有深度的话,不会冥想以及在冥想中沉沦于精神世界。一句话,日子越来越正常。

  -------------------------------------

  不过,走进西西弗的时候总是觉得最放松最愉快或者确切的说,最吸引我的阅读,还是在那类柜上。灵魂深处的东西吧~

  ------------------------------

  你有没有脑中突然出现幻想,感到巨大的,无边的,深度的恐惧?

  你有没有突然呼吸紧张像哮喘一样停不下来?

  你有没有双手抽搐不能控制自己?

  你有没有感到有人一直在追你,你拼命逃跑,他还是不紧不慢的跟着;但其实这个人在几千里之外?

  你有没有愤怒与悲痛与恐惧一起袭击你红色的心?

  你有没有持续几小时哭得脸几乎变形然而没有发出一点点声音?

  ......

  ------------------------------

  周海平据说是06年去南京的那家精神病院呆了三个月。其实在01年的时候我看过一本书,真实经历,讲的是那个人为了体验精神病院里的状态,想办法证明自己有抑郁症住进了医院。医院给他吃抑郁症的药,他不知道吃了是否有负面效果,但是因为医生要看着吃,他就被迫吃了几个月的药。据他记录,吃药期间果然精神开始恍惚了。我不知道那个人是谁,是不是周海平。不过我知道关心精神病状态的至少不是很少人。

  --------------------------------

  以前,我一直在想一个无法证明的逻辑:

  “如果一个人一直相信自己有病,那他是有病,还是没病?”

  如果他一直相信自己有病的想法是一种病态,那他的相信就对了;如果他没病,那么----他为什么一直相信自己有病呢?

  这就像坐标系中一个封闭的点,又像空间的错乱。从逻辑的角度真的很难断定,然而从意识上是的确存在的。

  -----------------------------------------

  曾经我被这个问题折磨了很久,因为我无法解答。

  现在我已经不去想这个问题,但我想还有人会继续去想。

  --------------------------------

  据说,比如,尼采,梵高等,都被证明患有精神类疾病。

  人们对精神类疾病的判断标准,是以普通大众为准的。然而,我们能说尼采和梵高是普通大众吗?不过,达芬奇应该是正常的。所以是否也可以说,天才不一定非要是疯子。

  --------------------------------

  记得有一个主持人,她的愿望就是,“过得正常”----一点不像80后或者90后,“过得特别”----其实人们对“独特”的需求被放大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特立独行的角色的。如果需要名义上被肯定,财富上被肯定,或者权利上被肯定,那其实还是正常的----因为这些肯定带来的优越感,是相对于更多正常人的渴望而言。而真正的特别,比如神经病,其实是很少的正常人能够承担的。

  ------------------------------

  好了,随便写写而已,就这样吧:)的确,现在我很正常。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五):说说一些与个人相关的“内幕”……

  “首位责任编辑”

  李黎

  07年12月9日,在半坡酒吧,郭海平送我一本《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一版一次)。他在扉页上写下:敬赠《癫狂的艺术》首位责任编辑李黎先生。

  这句话是一种讽刺,讽刺我作为最早拿到书稿的编辑但没有能力出版。不是郭海平讽刺我,是这句话本身。

  2006年上半年,当郭海平还没有正式进驻精神病院之前,就热情澎湃地和我谈论这个项目,以及这个项目的产品之一图书,并决定由我来安排出版。我一样很激动,作为一名编辑,你还能指望这辈子能遇到多少比这本书更有趣、更刺激也更逼近生命与生存本质的选题?

  我们从主题到细节不断进行商量,过程中郭海平表现出强势的自信。这份自信来自于他所做的事情,它的开创性和苦难程度,以及它呈现出的关于精神病人这一“灰色群体”的一切可能引发的关注和思考。我也对内容和体例有一点建议,都被郭海平保存在现在出版的这本书里,这对我来说是仅有的安慰。

  除了自信,伤感和困惑也在每一次的谈话中不断涌现。谈到精神病人的死亡,就太让人伤感。精神病人并非死于精神病,人得了精神病不会死,但精神病人死亡率很高,因为精神病院只负责治疗精神病,其他的疾病如果超出伤风感冒这一范围就不管了。管也管不了,医院属于民政部门,没有钱。或者说民政部门和医院没有能力从卖土地卖资源征税收款从而收入丰厚、大楼擎天的地方政府要到钱。而谈到具体的个人命运,更是让人无语。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但那些精神病人除了少部分的先天遗传,更多的来自社会底层,是因为被侮辱被损害被欺凌被排斥而患病。事情似乎转向另外一极:“……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剩余价值论》)。这里也无关什么种族利益,仅仅是少数“不败金身”的人的利益。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第一反应是这本书应该拿国家图书奖(这个奖现在已经被“中国出版政府奖”覆盖)。作为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图书奖,只会颁给《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中国印刷史》《现代汉语词典》《故训汇纂》等安全图书,以此成就很多人妄自尊大的事业与安全的人生,以此委婉地告诉公众我国不存在什么不好的事情,火车没有相撞阜阳没有疾病东莞没有童工,不要胡思乱想或没事找事,一切非常之和谐。而传统博大精深,为了明天,有待挖掘……

  我理解这些,对图书奖的选取也没有多大抵触,但图书奖遗漏的书让人耿耿于怀,它们的标准显然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放弃现实干预,不仅放弃对当下现实及真实社会心理的干预,连过去的也一并放弃了,似乎这些只是媒体的事情,甚至只是境外“不良”媒体的事,出版仅仅是“文化传承”。《中国农民调查》《定西孤儿院纪事》《唐山大地震》等图书不仅与获奖无缘,还要准备随时被禁。

  我一方面觉得《癫狂的艺术》应该拿国家级图书奖,一方面觉得它可能会被查禁。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跨度,感到撕裂或失重,这大概是当代人必须面对的事。郭海平的这个项目和这本书的出版,以及我对此些许参与和诸多反应,前前后后加起来,构成了一件完整的当代艺术作品:没有暴力和耸人听闻,贯穿在日常生活里,不会被忘记。

  作为让书稿从手边划过的“首位责任编辑”,我惟一能用来自我安慰的理由是,如果这本书在我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会遇到严格审查,会要求删改,会一拖再拖,简单的说就是花了时间但出不来。在湖南出版事实证明比较顺利,看来梁启超说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是有道理的。

  更多内容见:

  http://lli.vip.blog.163.com/blog/static/129797592008430259598/

  《癫狂的艺术》专题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六):了解他们是为了帮助他们,而不是为了思想上靠近他们

  妖书?什么是妖?不能因为他们思想上跟我们认为正常人的思想不一样就这样去评论他们,人类之所以能进化是因为人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思想或情绪而去改善他...用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智慧去面对..了解他们是为了帮助他们,而不是为了思想上靠近他们..不可否认人生活在现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压力,或者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这些会逼迫一些人做出哪些选择,有些人选择沉默,或者克服因而适应或者逃避等等..这些精神病人从未接触过画画之前表现是不自信,谦卑和温顺,一旦拿起画笔,大部分病人都表现出相当的独立、坦诚和自由,他们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quot;被郭海平尊称为“大师”的张玉宝作画后的变化是明显的,因为一开始画画时他显得情感很淡漠的样子,典型的精神病阴性症状的表现,在画了两个多月以后,王玉发现他脸上有了笑容,还会跟人家主动交流打招呼了,跟原来刻板的样子很有些不同。郭海平则发现张玉宝走路的样子也不一样了,原来是佝偻着背垂着手走,现在身子挺起来了,人有点精神了.与之对应的是,张玉宝的脑中已经连续多个星期没有出现幻觉般的影像。和起先挣扎、怒吼、头上钉满铁钉等主题的作品相比,张玉宝后期的图画本上,更多的画上了各种玩杂技的场景。"这段话是作者笔记里写的,说明艺术治疗对患者是有一定作用的..

  黑猩猩是集体群居动物,他们捕猎猴子之类的猎物,由于生存竞争,在一个黑猩猩和另外一个黑猩猩群体相遇的是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胜利方的群体会吃掉对方群体的同类,黑猩猩吃黑猩猩,我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为之震惊...在我们看来这是何等残忍的事情,其实我们人类少数人本身或间接的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杀人犯..或者就比如我们正常人的思想里吃肉是最正常的事情,或许在动物的眼里,人类是比凶猛的食肉动物更加残忍的动物,把肉做成了不像肉的东西,然后再吃下去,我们当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烹饪食物是为了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和让食物更加营养和美味..在此我说这么多只想阐述我们认为应该多角度的看待一件事情,而不认为他是我们惯性思维中认定的事..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七):被封闭的世界

  昨晚花三小时翻完了这本书,今天花七小时在精神专科医院吃闭门羹。对于作者郭海平的理念还是很赞同的,当代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探索和反思。艺术家应从自身的角度去关心、反映甚至为改善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努力。本书并没有从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状况去写调查报告,那样的恐怖局面绝对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对患者们思维方式与艺术天赋等的记录分析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也增加了更多探索形式的社会反思与可读性。

  这次景观社会学调查我们自己挑了精神病院的课题,计划时间的突然压缩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茫然与仓促中也感觉自己似乎没有去对地方。我们去了一家三甲的以急性精神异常者为主的医院,到处是全封闭式病房,铁门铁栅栏,说到访谈第一反应全是责任界定问题。碰了一天灰后终于在吸烟处跟几位强迫症患者或是戒酒者聊了聊,最后和一位年轻的门诊医生进行了一段访谈。到处的拒绝与不受待见是意料之中的,患者的戒备与护士医生对媒体的误导和社会的偏见也让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处境有更深一步的感知。其实医护人员对体制内的歧视还是颇有意见的,但中国的医生们似乎也没有太多说话的权利。我们调查住院群体的户外需求,可我们的医生们根本没有户外活动的机会。突然想起窗外的医院护工与窗内的医生隔着铁栅栏聊天的情形,同样封闭的空间里关押的不仅仅是精神行为异于常人者,还有我们执行关押与治疗者。

  很想说,我们的社会怎么了。可有时候望着他们,也茫然地会问自己怎么了。病与不病,界定的角度与地位似乎起了太大的作用。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八):精神病人的艺术世界

  因为之前刚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所以还保留着对精神病人世界的好奇。正好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好不欢喜~~

  我只说其中一点,书中有放一些国外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让身为艺术专业的我好不惭愧。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放在当代博物馆展览。丰富而充满着与他们内心有关的想象力。但是艺术家在南京的那个精神病院里让病人画画时,依旧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带来的差异。中国的病人思维更加被束缚,没有那么多的想象,也不敢下笔,总是有个坎。这不仅是因为药物和绘画基础的问题,还有就是中国大部分人的受教育问题。自此不多言。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九):评论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非艺术报告

  这本书我第一次是在新周刊杂志社见到,2个月后才买到。

  沉重的是,书中的精神病艺术家们的作品,但是刺目的是书中透露出来了抗精神病药物对病人的严重伤害。比如书中作者提到他发现病人们用铅笔绘画的笔触特别淡和无力,他刚开始以为是笔的问题,后来换了进口笔也是如此,后来才发现是因为病人服药引起的,意识和力量都受到伤害,还有一个病人画了一会就睡过去了,也是服药的副作用。

  中国精神病院的现状不容乐观,用药和治疗方法也应该有更人道的改进,这个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想起诗人食指的精神病院生涯。慨叹中。

  也许,798那些商业画家应该买本这个书来看看,原生艺术在当代中国似乎已经丢失很久了。

  《癫狂的艺术》读后感(十):阅读精神病患者的美术作品

  暑假的时候,我在风入松书店偶然看到这本《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粗粗翻过后,我被它深深吸引,于是马上到学校图书馆的网页上推荐购买这本书——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全彩铜版纸印刷所以价格不菲(68元),个人难以购买收藏,更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重要性理应让它出现在北大图书馆的书架上。

  没过多久,图书馆就在网上回复了我的购买请求:“已下订单,谢谢!”

  9月份的时候,我想起这本书,于是上网检索,发现新书已经上架,并被迅速借走了,后面还排了2个预约的。于是,直到10月底我才拿到这本书,并在11月初将其细细看完。

  平心而论,这本书也许并不能称得上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因为其中出现的精神病患者都生活在同一家医院中,基本都来自江苏省,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仅仅包括绘画和陶塑,没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以,这本书中所揭示的中国精神病人艺术状况也许仅仅是冰山一角。

  但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全面,而在于开创。在中国好像还从来没有过艺术家走进精神病院,给精神病患者带去纸笔,引导他们作画的尝试。

  于参与作画的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或许找到了一个出口,因为艺术是精神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于作为“正常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这群和我们不同的人,书中作者的日记能够令我们反思自己对精神病患者有意无意的歧视;于艺术界而言,这本书是一个重新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再次思索艺术与精神障碍关系的机会。

  当我看着书中精神病人的作品时,有时会想:部分作品真的可以在798展出,很棒!但有时候,我又会觉得,大部分作品不过像是一些小学生的涂鸦,能被称为“艺术”吗?作者郭海平在书中给出了解释:病人在创作时都是服用了相当剂量的药物,这些药物对于他们的精神和体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损耗,他们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力度去创作自己作品,甚至连拿彩色铅笔涂色都只能完成浅浅的颜色,因此他们喜欢使用不费力气就能涂出鲜艳色彩的油画棒。

  这其实也正折射出精神病人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况。他们是被误解、被歧视、被压抑的一群人,即使给他们作画的机会,他们也是在一种被“驯服”的状态下创作。再想想梵高,他的伟大作品是在多么激烈和冲动的情绪下完成的。

  http://www.fangkc.cn/book/demented-art/

[癫狂]《癫狂的艺术》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shkx/26293.html

推荐访问: 癫佬正传 癫狂之旅 癫不乱

扩展阅读文章

艺术热门文章

艺术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