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_《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的读后感10篇

时间:2020-04-05 来源:大学课件 点击: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的读后感10篇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是一本由荣新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一):有规范,有创见,才是学术

  常常听一些人谈起某个人,如何如何了不起。但是,细读其作品,发现不过是贩卖西方的一些陈词滥调,并无创见,思想极度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术良心,也就是说没道德。不下力气搞真实学问,只想炒冷饭。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的不光是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正的创见。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二):瑕瑜互见

  本书系统讲述了史料的收集整理、当今中外研究成果的查阅、常见论文的写作、论文的翻译,此点难能可贵。但是作者在书中明显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举实例大多属于唐史或敦煌学研究,其它方向相关史料和学术刊物的列举明显力不从心,该书称“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有夸大之嫌。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三):治史学的入门导论

  最开始是读了孙英刚的《神文时代》,然后才读到荣新江老师的这本书,荣老师是孙英刚的硕导,而立之年就是北大历史研究方面独当一面的台柱,不过其研究方向在敦煌粟特等方向,所以这本书也是我读的第一本他的著作。

  全书体例鲜明,从阅读目录,到帛书竹简甲骨文等材料的使用,再到硕士博士论文的框架注释,书评与期刊论文的写作,以及数据库方面都充实简洁,深入浅出,尤其是结合了大量其科研生涯中的现实案例,读起来很接地气,感觉就是自己的老师在给自己上课一般,非常推荐大家阅读。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四):很好的工具書

  當當很給力,昨晚下單,今天下午送到,剛剛看完。

  我不是研究歷史的,但也覺得這本書確是文史類研究生皆應備一本的工具書。

  內容是三大塊,第一部份(前九講)談各種文獻材料,第二部份(十、十一、十二講)談論文的寫法,第三部份(最後三講)談論文寫作的學術規範。

  前後兩部份比較正常,但貴在新和實用。中間一部份最有意思,談論文的寫法沒有泛泛而論,而是有針對性地談出很多要點,還舉了很多實例。印象最深刻的是學術史的梳理方法和書評的寫法。

  另外,因為是上課的講義,所以有些話講得很有意思:

  我主張不要用“試論”、“述論”一些字眼在論文題目中。要論就論到底,雖然學無止境,一般情況下你可能覺得已經論據掌握得十分充分了,但那也不一定就能論到底。但是否有這樣的決心和功夫,還是只是淺嘗而止,是不一樣的情形。所以我覺得不應當只是“試論”,如果只是“試論”,那就暫且不要發表,等研究透徹了再來發表。(P186)

  應當注意的一點是,紀念文集的文章題目最好不要有“墓志”之類的字樣,最好不用專門討論這類資料的論文來祝壽。……只有在寫追悼文集的時候,才可以使用這類材料作爲主題。(P213)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五):一本实用的史学入门书

  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编写的学术指导书,副标题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由于作者主治唐史,所以书中的举例以唐史为中心。编写本书的缘起,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多年以来遵守的规定”。所以从大的方面而言,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史入门的指导,更是作者为建立类似美国“芝加哥手册”的“统一的规范”所进行的尝试。

  本书的内容涉及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讲到第九讲为学术训练部分,内容包括史料介绍、史料收集和追踪学术成果的指导等。中国的史书典籍浩如烟海,尽管历史上许多典籍遭到损毁,但流传下来的书籍仍然规模庞大。那么该如何面对如此丰富的典籍?作者的建议是将泛览和精读结合。按照个人理解,泛览好比一目十行,需要较为快速地浏览相关典籍,知其大概,不求甚解。而精读则恰好相反。在阅读过程中,要把与研究有关的材料从书中辑出,按一定次序制作成史料长编。史料长编有助于联系史料,作者认为这是准备博士论文最好的方法。此外在积累材料时,应重视图像资料的积累,因为图像能为我们提供想象的空间。

  从第十讲到第十五讲是学术规范部分。这一部分侧重于对学术规范的讲述,且事无巨细,大至如何写作一篇博士论文,小到怎样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谈到硕博士论文时,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硕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三年时间充裕,不宜过早选题,应当在专业领域内广泛阅读,扩大专业基础和相关知识。这种学术积累在今后的研究生涯中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谁的积累越多,相应地在将来产出也会更多。而博士阶段就要尽早选题,为完成博士论文作充分的准备。

  除了论文写作外,作者还提到书评和札记的写作,并将之视为学术积累的重要途径。书评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学术史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可判断一本书的价值。西方的书评制度由来已久。在西方,书评不仅仅是对著作的介绍,更是对一本论著的评判。书评的臧否具有重要意义,著作者们因此对书评极为重视。可以说,书评在西方是构成了学术规范的重要形式。同时,书札的写作也很重要。在学术起步阶段,往往难以写作长篇论文,而书札短小精悍,可将阅读时的所见所想及时记下,这是学术积累的重要方法。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学术指导书。在此之前,曾读过李剑鸣教授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和修养》、严耕望老先生的《治史三书》。前者高屋建瓴,后者娓娓道来。然而在学术规范的细节上,这两本书都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所以本书在学术规范方面为我进行了有益指导。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六):《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书评(转载from新华书目报)

  □黄涌

  近年来,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尤以学术失范为痼疾,其所折射出的则是学术界所存在的躁进、失衡与逐利的心态。鲁迅先生在《学界的三魂》一文里提到的“学匪”“学官”,隔了八十多年,居然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是2008年某名牌师大教授因一篇批评他学术著作的书评发表而恼羞成怒,进而出口伤人在自己的博客里骂对方为“畜生”的言论;还是去年经由南都发端而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抄袭事件”等,其所反映的正是学术界这种无处不在的“学霸”与“学术暴力”等丑恶现象。

  荣新江先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一书,本着还学术以应有清静为目的,溯本清源,重新倡导学术规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副标题所揭示的是一本“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的书,更是一本专门提供给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做研究参考之用的著作,以传授他们基本的学术技能和必要的学术素养。

  在学术大面积滑坡的今天,这样一本著作意在为“学术规范”的形成、遏止学术大规模溃败而尽着自己的一番力。因此,作者念念不忘的是中国学术界需要诞生一本类似于“芝加哥手册”那样的学术写作和编辑手册,以防止学术失范。记得去年南都曝光“抄袭事件”后,当事者在回应媒体时说过一句话,“希望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问题是当下的中国学术界又如何能澄清得了?“倒派”和“挺派”在媒体和网络上所造成的一番混战,与其说是学术失范带来的,还不如说是中国学术界自身所酿就成的。在一个没有应有的学术规范标准的学界,到处充斥着的是“学匪”与“学霸”这类的货色。面对着如此的学术界,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而我们的大学更像是苹果厂,加工着各类的研究人才,不断以扩大产量为己任。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当需要什么样的学术人才?学术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对此,荣新江教授有着自己的一番判断。他说:“学术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学者必须洁身自好,自省自律。学术贵在创新……而写出的论文一定要遵守学术规范,这样的文章才具有学术价值和流传价值,也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学者对学术的贡献。”在这里,荣新江教授强调的是作为一个研究者,首先当要立志科研,要吃得起苦而不是奔着谋生而来;然后则应当要接受完整的“学术训练”和遵循应有的“学术规范”。要知道任何失范的学术行为,都会有损于学术自身的尊严。

  荣新江教授讲古代史研究入门,着重引领学生如何进入学术之门,培养他们必备的学术技能。他专门花费大量的篇幅来谈论研究生论文的写作、书评和札记的写作、中英文的翻译等写作规范,甚至巨细到标点符号、注释体例等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上,而这些无疑都体现着荣新江作为学者所具备的学术良心。因而这不仅是一部可供历史研究者必备的书,凡是立志从事文科研究的人都应人手一册。诚如书评人西闪所说的,荣新江的书是“‘芝加哥手册’中国版的一份草案”。

  作为古代史研究的行家,荣新江教授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因而他个人的学术历程可以看作是后来学术研究者的一个标杆。他身体力行地推动着学术规范的形成,为我们这些后来的学子们树立起了一个榜样。

  在时下的网络时代,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最为难得,“板凳坐得十年冷”,如何能得?搜索引擎谷歌、百度的出现,更是改变了大众对知识的态度,大量廉价的知识被复制和剽窃。

  因此,重塑学术规范,目下尤其重要!但这不能仅靠几个学者的自省自律,而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克服学术界混乱不堪的现状,以利于学术自身健康成长,而我无疑在期待着。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七):荣江新《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第一版 2017年5月第七次印刷

  能在求学期间读到这本书,自认为非常幸运,就算将来可能不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本书所展现的精神价值仍将以另一种方式鼓励我前行。

  先聊聊北京大学荣江新教授(以下简称荣教授),实话说,书中关于这位教授的介绍比较少,多集中在学术著作上,细数一下,教授自身著作七本,主编八本,此外还有非常多的论文。略微有些遗憾,如果介绍中能够添点经历什么的,想必是极好。

  这本书也不是荣教授心血来潮的作品——教授甚至是没有打算出版它。在后记中,他这样感概“本来也没有打算出版,到了2007年这门课程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资助以后,在研究生院的督促和鼓励下,被列为北大出版社的出版计划。”有鉴于此,我无比庆幸这本书能够出版。

  在书中,荣教授也零零散散地讲出了这本书的坎坷身世。最基础的内容起源于“周末杂谈”,主要是教授和自己的研究生闲谈一些如何自我训练和何如遵守学术规范方面的问题。后来经历整理加工就成为了“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给中国古代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的讲义”。在成书过程中,他也说“这本讲义的写作延续了好多年,不知道有多少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提供过材料,给予过建议。”此书历经修补,其中的内容经过反复的考证,含金量非常高,可读性可见一斑。

  书的目录也渗透着讲义的影子。比如,每一节的划分都是以“讲”作为基本单位,而不是“章”。一字之差,韵味就会不同。全书共十五讲,前九讲和史料的关联比较大,像是传统古籍的翻阅,版本与校堪常识,刊物的定期翻检等章节,详细介绍了不同史料的注意事项,讲义的言辞甚是亲切。

  后六讲和写作时的注意事项关联比较大,荣教授在“写作”这个话题上,详细说的是论文写作,有两大讲,上讲:标题,结构与学术史,这个章节侧重的是论文不同要素的要点;下讲不同论文的写法,如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具体用途的文体。此外,作者关于“书评”的介绍也基本成了一讲。由于这讲的内容和我们读书人贴的更紧,不妨多讲讲。我也百度过“书评”,不可否认的是,百度上所陈述的内容更多的和书评的技巧相关,如一本书该怎么评价,评论哪些内容,诸如此类的东西,就像是高中的时候老师常常讲的作文该怎么写——虽然我总觉得百度百科有些不靠谱,然而度娘确实提供了可行的技法。即便如此,我认为光有技法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道”来统御技法。我记得在《五轮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能以技而通道者,吾未见之也。”所谓“道”就是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要有书评?书评的价值在于什么?书评是什么?书评有哪些问题要注意?”虽然研究这些问题和写好书评并没有太大关联,可是如果没有思考这些问题,书评空有一身天花乱坠的辞藻又有何用?

  荣教授还讲了一些关于注释和翻译的干货。个人认为“标明出处”是非常好的习惯,既可便于原资料的整理,又可证明自己的论证“有理有据”,便于以理服人。

  就我个人来说,我最喜欢关于“书评”的讲义,它以容教授个人经历为事例,亲切的告诉读者书评之道。读完后,茅塞顿开——书评不仅只是种写作文体,它更可以是种阅读方法,一种阅读技巧。读者可以通过写书评的方式加深自己对书籍的认识,也可通过书评和作者,和其他读者分享一些阅读的想法,若是能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岂不美哉?

  最后想扩展一下该书的读法。

  毫无疑问,这本书对渴望进入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最为有益,特别是是学子中研究生这个群体,他们处于学术的启蒙阶段,最需要可以借鉴和模仿的经验,有这样的一本书作为领路人,能够帮他们尽早的训练学术素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者”。

  此外,一名本科学子也可以通过此书大致了解到在历史中“学术”两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提前了解到如果自己成为历史系研究生后,每天需要做些什么。当然,这也有可能“劝退”一部分人,这也无需沮丧,大可以明白,历史系研究生或许不适合“我”,只需要再去尝试其它方面就好。

  除学子外,我也建议那些不知“学术”为何物的人阅读下本书,虽然其中举的事例大多与隋唐史,中外关系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相关,但涉及的书目,期刊之广,令人汗颜。就拿笔者来说,走马观花般看完那些未曾听说的期刊和作品后,重新审视“学术”二字,我深切感受到自身所学不过是沧海一粟。

  在本书的214面,荣教授叮嘱道“要做一个正真意义上的现代学者,特别是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吾虽暂时无志于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者,可愿做一名有文人脊梁的读书人,谨以此评,助后来读者。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八):《芝加哥手册》的中国草案

  西闪/文

  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过去二十载,学术失范渐成中国学界的痼疾。但是最近几年,随着院墙之内的学术制度大面积失效,加上媒体以及公众舆论的介入,学术失范这个词甚至也成了一张纸,根本包不住丑闻的熊熊之火。在此背景之下,荣新江先生的新著《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难免给人来得太迟的感觉。然而,对于那些仍然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不从学术训练和学术规范做起,又能从何处起步呢?从这个角度看,荣新江的这本著作没有过时。

  论说学术训练与规范,荣新江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他是中国中古史的行家,尤精隋唐。研究领域涉及中外关系史、西域史、隋唐史、敦煌学等诸多方面。他自己说平日治学,颇为庞杂,不过就我粗略的了解,其实他的历史研究脉络相当清晰。早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荣新江就意识到敦煌学将在自己的研究中居于枢纽位置。历史上的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既是东西贸易的中心及商品中转站,也是中华文化西传的基地与西方文化东来的初染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敦煌保存有大量丰富而宝贵的图文材料,支撑起了一个多世纪的敦煌学研究热潮。一个有识见的学者完全可以从敦煌的“十字路口”出发,在时间与空间上延展自己的研究,荣新江早年的学术道路大抵如此。

  荣新江还注意到,敦煌以及敦煌学之所以成立,有一个因素绝对不可轻视,那就是维系敦煌二百年相对和平的地方政权——归义军。这是一个驱逐吐蕃,归附唐朝的汉人政权,在晚唐时期具有地方藩镇的性质,到了五代时期,直至宋初,则成为实际上的独立“外邦”。这个政权既然远离中原偏据西北,周遭回鹘、吐蕃、党项、于阗等族环伺,加上与中央王朝关系复杂暧昧,其命运自然扑朔迷离。荣新江抓住归义军这条线索,就像抓住了一棵树的主根,足可将枝枝蔓蔓的历史连根拔起。他所涉及的西域、交通、魏晋、隋唐、五代等等,都随之而起。

  那么荣新江究竟怎么做研究呢?对此我知之甚少。不过早在二十年前,季羡林先生就曾这么评价:“荣新江,最近若干年来,专根据敦煌写卷以及其他史料,治西北民族关系史和归义军史,已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多有创见;英年如此,前途正未可限量。我对他所研究的范围,无多通解,不敢赞一辞。我只知道,他用力极勤,搜罗资料,巨细不遗,想在他手下漏网,难如登天。他取得这样的成绩,决非偶然。”(《归义军史研究》序,1990年) 如果读者有兴趣去读荣新江本人的著作,例如《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敦煌学十八讲》、《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等书,以及他主编的《唐研究》等学术刊物,我相信,定会对他孜孜以求的学术态度印象深刻。

  然而只有通过《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这样的书,读者才会真正理解,没有扎实的学术训练,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所谓学术态度就会沦为一句口号,一种空谈。在这本书中,荣新江所讲的,就是如何把态度落到实处。在书中他差不多手把手地教人们如何翻检古籍,如何收集石刻,如何浏览文书,如何追踪考古发现,如何积累图像材料,如何撰写论文,如何写书评写札记等等,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他自己做学问的一贯立场。从事学术,荣新江的主张是“竭泽而渔”,传授研究法门,他也秉持毫无保留和盘托出的态度,这样的学者现在的确太少了。

  对于眼下的学术状况,荣新江在他的著述中偶有抱怨。比如他曾经明言,有的学者不知道利用新材料,研究成果相当单薄;有的学者不注重学术积累,以为找到一件敦煌文书就可写文章;还有的人全不尊重他人工作,转录、转抄他人校录的文书,仅仅给出文书本身的编号,仿佛他本人是从英法等国直接抄得的。他还批评有些力主佛教海路传入说的学者,杂糅前人旧说与自己的理解,却不提供任何实证材料的做法令人失望。总之,学界存在的大量不重学术训练,不遵学术规范的做法,导致低劣的学术产品层出,严肃学者不单受其累,还得花功夫来厘清这些不必要的谬误,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篇幅。(《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但是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里,荣新江并未直接针对目下的学术流弊,而是着眼于正面意义的学术建设——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做法。毕竟,成天在媒体上就抄袭、剽窃等问题相互指责,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不如做出一个学术研究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照单抓药,按章办事,监督与奖惩才不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当然不是我的创见,事实上不少正视问题的中国学者一直都在讲这一要点。譬如十年前历史学家王笛就提出,目前最迫切、最需要、而且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编辑一本中国学术界通用的,像《芝加哥手册》那样的中国学术写作及编辑出版手册。可惜的是,十年过去了,并没有一本公认与通行的手册出现。

  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荣新江再次强调:“我们要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册’。”令我高兴的是,他的呼吁是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的——这本书虽然标明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入门教程,但我敢肯定,它在诸多方面都称得上“芝加哥手册”中国版的一份草案。非常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催生出一本“中国学术写作规范手册”来。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九):何莫由斯道(转载from中华读书报)

  何莫由斯道

  ——评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姚永辉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20日 09 版)

  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发生了许多重要改变:随着研究领域重心的转移与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更多过去未受到研究者注意的资料进入视野,学界对“何为可用资料”有了新的认识;不断涌现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提供了与过去迥然相异、更为便捷的搜寻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整理、分析资料的难度,对使用者的学术根基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然而,在当下,人们对于研究生质素的优劣却是“鸡食放光虫——心知肚明”,学界频频爆出的不端现象,也一再提醒着“学术失范”乃至“无范”或“乏范”的事实,学界的公信力正在受到广泛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荣新江教授新《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推出的,而书中所谈内容,即便对于已经正式走上研究岗位的学者而言,也颇具参考价值。

  荣新江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几乎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途径”(封底言),“给予新入道的年轻学子如何训练自己提供一些入门的图景,也阐明学界已经约定俗成的、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让他们从研究和写作的开始阶段,就能养成好的习惯”(前言),很好地概括了《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一书的主旨。通览全书,“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互为表里。前九讲,集中指导如何竭泽而渔地收集和利用史料以及翻检今人论著和专业期刊杂志;后六讲,具体阐明学位论文、期刊或会议论文、书评札记的写法及写作规范、注释体例与参考文献的标注以及中英文翻译中的问题等。

  教材或入门书的编写,是将知识与经验化繁为简的过程,以其昏昏,岂能使其昭昭,撰写者的身份与内在功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书的质量。荣新江教授兼具历史学研究专业学者和学术期刊主编的双重身份,笔触出入于宏阔与精细之间,使本书别具特色,可圈可点处甚多。

  与一般此类书“专题研究加参考文献目录”的编排方式不同,本书以“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贯穿始终,期待读者在训练中领悟规范,在对规范的学习中得到训练,两者互为表里。荣新江先生长期担任论文指导与评审者的经历,使作者在讲解各类论文(博硕士论文、期刊会议论文、祝寿或纪念文章)的写作时,对某些容易犯的通病,信手拈来,如博硕士论文中缺乏问题意识、“文不对题”、不注意逻辑性等,对症下药,并推荐部分可供学习的范文,使读者在反省检视与揣摩要领时,皆有所本。

  荣新江先生认为,研究古代史的学生,首先应通过翻阅古籍与丛书目录、提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勾勒起一个中国古籍的框架,然后再分块细化并解决(第1页),同时积累传世金石史料与各类出土文献(石刻资料、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并运用版本与校勘知识对以上材料展开仔细辨析,以便更好地加以利用。历史研究中须针对性地参引考古资料(包括文字和文物),因此还应追踪最新出土信息,并掌握翻检、阅读、判断、准确使用它们的方法。传世文献与文物资料中易被忽略的图像资料,有时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激发研究者的想象,在知识建构中尤其应得到重视。掌握上述一手材料,有助于在汗牛充栋的研究论著中拣选出最有学术价值的部分,并从前人研究中找到问题点,推进讨论(第152页)。最终形成研究者“文献与实物”、“地上与地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特征的知识树(根与主干)。

  广阔的视野与敏锐的触角,使作者对于海内外学界的研究了如指掌。穿插于各章节之中的工具书目录,如电子本检索系统或网址、有关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西文刊物等,表现出新、精、全三大特色,即便是成熟学者也未必能有如此全面的把握。这部分内容(区别于一般工具书或参考文献目录)的另一特色在于,并非“獭祭鱼”式的简单罗列,或正襟危坐的程式化介绍,而是立足于作者自身的使用经验,辨析优劣,简明扼要地指出每种文献的价值、存放地或查找要领等。此外,作者一贯的严谨缜密、注重逻辑,在文献排列顺序方面得以彰显,如介绍自1990年代开始编纂的大型石刻文献目录、图版附录文、只有录文的文献合集时,有意识地按出版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以呈现学术史的先后意义(第26页)。

  该书关于论文写作指导的内容具体而微,在细节处引领治学门径,避免了隔靴搔痒。学术史撰写,是研究者在文献收集、整理、消化、精选之后,对学术演变与推进脉络的清理。荣新江先生认为,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发展迅猛,许多文章存在学术史交代不明的问题,做一个清晰的学术史并不容易,因此不惮费辞地建议学生制作研究文献索引,通过二次精选,做出分类索引、去伪存真(第188页),并以作者撰写的《唐研究》“天圣令专号”学术史部分为例,逐段说明如何追踪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何种方式表述、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等虽细枝末节却见功力素养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介绍了西方书评制度、书评对象的选择和种类、称呼,以及语气的把握等,为目前越来越多的书评作者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和意见。

  中国学界目前尚未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册”,论文注释体例不一,不仅令刚入行的年轻学子无所适从,研究者在投稿时也不堪其扰。本世纪初,社科院系统联合部分大学的学术期刊机构曾尝试实现注释体例的统一,反映出学界对订立适用于人文学科研究规范的强烈诉求,此后所引发的争论,促使人们开始深入探讨体例本身的合理性。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讨论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年轻学子和研究者在根据不同的期刊要求“依葫芦画瓢”之时,大多不明就里。本书在讲解注释体例与参考文献的编纂之时,采用举例与说明相结合的方式,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作者指出西方的注释规范中标明出版地的做法,是因为“有的同一个出版社有几家,各自经营,特色不同,学术水平也差很多”(第237页),而中国除少部分出版社(如中华书局至少有北京、香港、台北三家)之外,大多只有一家,且多集中于省会城市,因此可省略,不必教条搬用。

  本书的语言风格保持了授课的原汁原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更值得称誉的是,全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不像有的教材或入门书如“《水浒》上的那个焦挺‘没面目’”(葛兆光《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的意义》)。应该说,从形式到内容,本书都有很强的“可读性”。

  前些年,一份名为《假如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的王汎森演讲稿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屡被转载,其中王教授谈到,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 就是再寻找。我们在阅读荣新江教授的这本讲义时,常常能感受到作者这种research的精神,或者说“习惯”。对于年轻学子而言,除了揣摩书中所提到的研究心得和学术规范之外,更要保有“法无定法”的理念,search、research,举一隅而反三,我想才是真正把握了此书所要传递的精髓。面壁功成,行脚了事,未经点明,毕竟是野狐禅。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十):札记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我用了一晚上时间翻完了荣先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除了第一章是逐字句读完外,其余诸章都是扫读,但最适合这本书的阅读方式恐怕就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大致厘清重点,以后便可常置案头,当作工具书来使用。但我不是学历史的,也没有把这本书真正地“看完”。因为以我这样的强迫症患者来说,必须要一字一句读过去才能算是“看完”了一本书,我早就发现这样傻瓜式的读书方法有不小的负面效应,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抓不住重点、机械化、不思考。

  既然书名是《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初衷当是为治古代史的入门学子所准备的。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训练,本科读了四年的工科,爱好却是地理,资格很老,但经历不深,也只是停留在门外汉的地步,更对所谓的方法论一头雾水。尽管不一样的学科有着不一样的方法,但其中总有共通相似的地方,我便只从自己的角度谈一下读此书的收获吧。

  治任何的学问,大概都有几个过程,最先当然是获取知识,从各种各样的材料里获得自己学科的大量素材,学习研究,先达到“知”的阶段;其次是要内化整理,吸收营养,达到“识”的目的;再然后,就要从吸收转为产出,比如找一些实际的问题,训练一下治学用学的思路,可以算是“习”的过程;而最终极的目的恐怕很难说,是提出一套理论,是不断地推翻过去重构未来,还是拓展人类思维的领域等等,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按:最近所看的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中也提及知识与思想的区别,知识是科学建构,而思想则是问题意识。)我不是学界中人,只是单纯有一番学术的兴趣,也就难免短视,试图无力地总结治学的过程,不免要见笑大方之家。而我受了荣先生在书中的鼓励,目的只是把自己的简单思考记录下来,以作将来修正进步的凭据。

  书既是写给入门的历史学人看的,涉及到的也就只有上述前两个或前三个阶段,若是分成两部分,前九章是讲材料(学术训练),而后面的则是讲写作(学术规范)。

  学术训练就是知与识的阶段,就是输入、整理的过程。首先要会查阅历史材料,这材料前写了四章,分别是传统古籍、石刻史料、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第五章讲版本校勘,一方面,选用好的材料才治学当然可以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有胡适之“去伪存真”之意,从史料里辨出伪饰的糟粕,留下真纯的精华;六至九章谈论的还是材料的问题,如考古的新发现,如图像材料的积累,如今人论著的查阅,再如刊物的定期翻检,区别前四章的是材料之为新颖,之为脱离传统的材料形式而不断扩充新鲜的血液。治其他的学科,恐怕亦是如此,每一个时代,总会有新的材料,需靠着新的方法来有新的收获吧。

  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单纯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显得比较专门,似乎不算很具有普及的意义。但是作者整理的方法至少引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材料的系统整理应当是治学的重要一步。

  随后的写作部分就是输出的过程,要遵循学术的规范,其内容也就不再局限于历史学的范畴,而对所有的学科产生意义。以下做第十讲-第十二讲(论文写作及书评、札记)部分总结:

  (一)标题:准确(文题相符)、深入(不出现“试论”“述论”的字眼,要有追问的精神)、通俗易懂(明白清楚,突出主题);

  篇章结构:导言(研究史、创新点)、正文、结论(理论的提升、未来研究的开展方向);

  学术史:全面的学术史的论述、研究材料的选取及理由、研究论著年月的标注。

  (二)硕士论文:以小见大,注重整理,注重学术的积累;

  博士论文:题目有限,将不同片段的成果连缀成整体;

  期刊论文:展示学术功力的重要手段,学术声誉的凭借;

  会议论文: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常识雇佣双方寻找彼此的重要媒介。

  (三)书评制度:不是人情稿,也不是意气之争,代表杂志的学术水平和独立精神;

  书评种类:最重磅的书评论文对于阅读原书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做书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有学术贡献的书值得评;

  书评内容:1、标题写法:如 荣新江著《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261页,30元);2、内容:简介(使读者大致了解书的内容);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本书选题的内容和内容的价值、特点,如已有研究,则要写有没有新的角度、材料、笔法,如没有前例,则要说明贡献、薄弱处和尚不完善的地方;3、不足:文题是否对应,内容包含的范围是否过窄,材料的缺陷和论证逻辑是否合理,指出不足之处时要有自己研究在理论、材料、论著、文献等方面的证据;4、根据自己的研究加以补正,包括订正错误、补充不足;5、校勘错字。

  书评的内容不是僵化的,但是写作书评的机会是极好的训练学术思想的机会。而当我整理完此一部分重读豆瓣网上此书的几篇书评,发现大家的书评倒的确有遵从荣先生指导的意味,而此前浏览时却并没有发现这一点。

  (四)注意:1、评书不评人:了解作者的学术出身、生平、成果等是重要的,但是评价应当是促成我们对本书的学术成果的了解,而不能是对作者的吹捧或攻击;2、注意出版时间:避免以出版后发现的新材料去评价,只能作为补充;3、不以偏概全:不能只顾一点,不顾其余;4、礼貌用词:不加以道德评判;5、同行专家的审读。

  (五)札记:随时写成灵感、心得,并加材料写成笔记;要短小精悍,一般是考证性的文字,不必特别加以修饰。

  订正一点:

  .258 Ian Alsop,“Five Dated Napalese Metal Sculptures,”文中引号内逗号应当在引号外。

  对于我个人而言,总结出有几点需要做的:

  1、开始逐渐累积自己的材料目录、图录;

  2、不断地阅读翻检新的资料,紧跟学科发展的趋势;

  3、大量阅读专业书籍,自行整理阅读笔记之外也要多参考专业的书评;

  4、整理并熟悉学术规范。

  学术的很多细节不是一两天内就可以熟悉掌握的,而总体的精神大凡是严肃二字。以严肃的精神去求真的目的,自然会细致耐心。而对其他前辈、同侪乃至后辈学人的尊重,亦是一个学者良好修养的体现,而学界空气的净化不仅仅依靠主观修养的进步,同样也需呼唤客观制度的完善。

  学术的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荣先生在内的广大学者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无不和精勤的努力相始终。在如今这么浮躁的学术环境里,能够有人静下心来为年轻学者的学术训练有所思考,试图指一条治学的道路,已属十分难得;而更愿身先士卒,为了学术的规范,为了学术空气的净化而做出努力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吧。这本书虽然标明了“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颇多章节对外行外业的人而言也显得过于专门,但我相信荣先生的努力不仅是促成学术重回正轨的有效尝试,更会让众多的青年学子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_《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的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xkj/70256.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大学课件热门文章

大学课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