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的读后感_乡关何处的读后感10篇

时间:2019-09-22 来源:经济著作 点击:

乡关何处的读后感10篇

  《乡关何处》是一本由土家野夫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 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乡关何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那几乎是淡去的一代人的记忆,读后在胸腔尚且流淌温存。野夫的用笔粗犷、古朴,写身边人、身边事情真意切。犹如一群隐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如同一群侠客,快意江湖,颐气指使。无畏于生活,亦无畏于时代。市井小民,温良恭谦,他们是命运的顺应着,亦是命运的抵抗者,柔弱无力,却不曾退让半点一分。于无情中修炼练达,于残酷中沉静静心。

  尘世间的际遇,不过是一碗酒、一支烟、一段故事暖心间。僻壤之地,世俗叨扰的少些,虽逃不开人情冷暖,却能养育性情真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仅一个“真性情”,不知能驱散多少鬼魅魍魉?

  土家、利川,好山好水好人家。那些还不曾散乱在时光中的,是乡土文化的根基,是时代变迁、山水轮回都不曾散佚的质朴,是人与人世代相传的信任,是轻商重耕尊士的文化传承,是被如今将要遗忘的道义人心。

  真正懂得悲悯的人,是慈悲众生。穿梭于疾苦人间、薄凉寡淡,如同温酒一壶,与曲中人和、与曲中人饮尽。冷眼旁观,恩怨分明,慈悲度人,无情度几。纵使世事无常,却也何妨?故乡坟茔,裹覆埋葬所有的年少轻狂。终究,一切皆尘土飞扬。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乡关何处》读后感(二):永不停歇

  那些过往人生经历过的人和事,在野夫笔下多少显得悲情。历史给予那一待人深重的苦难,在卑微甚小的人物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被那个时代落下的鞭痕太深,野夫总是不自觉的去回忆。深切的可以感受到那种一叶孤舟随波逐流,命运被历史时代所主宰的身不由己和痛苦。 真的很喜欢,野夫的这种笔风。与余秋雨作品给予我的感觉很像。一个写文化,一个写人生。不禁想到野夫在写这些过往,那些熟悉的人和事,逐渐浮现眼前,必定是悲从心生,泪眼湿襟。写到最后,似乎已是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精气。 有人说野夫太在意了这些过往,历史时代赋予不是个人是整个社会,怨恨太深,反而失了志。 我是坚决反对的。 我想野夫是否真的将时代给予自己的痛苦放下。承认这一切,就是命,无无需多言。事实就是事实,野夫就是要写,时代历史给自己重创,就是要写那些小人物被时代左右的风雨飘摇的人生,就是要祭奠怀念自己的亲朋好友。不应该嘛。

  《乡关何处》读后感(三):随便写的不知道叫啥

  “这个年头处处都是精致的俗人——不是因为不雅,而是因为无力,没有骨头。还好“礼失,求诸野”,遗失的道统自有民间传承,江湖还深埋了畸人隐者,诗酒一代。” ——柴静序 评论里老有人说,野夫太执拗于过往的悲痛中。 TMD 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过往中的一件“平常的小事”压在你身上都可能让你此生翻不了身!

  初见野夫应该是在厦门纸的时代,正是这本书的签售,他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私底下不断地传递事情的真相。” 但是他后来又说,“我儿子老劝我,"爸爸,你在外面别乱说话"。” 当然,这些年他还是在说。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需要的并不是真相,需要的不过是合乎时宜的“真相”。 野夫说,当自己与政权发生冲突时,自己的选择是避开权力的中心。 但是呢,说出真相往往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身在其中了。而说出真相是需要代价的。这个来自土家族的“土人”,很多时候是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和不精致。 真是希望他能一直这样“土”下去,且和这个世界相安无事。♡ 2018St.Valentine's Day 补记

  《乡关何处》读后感(四):人生何处

  很早就听说了《乡关何处》,因为一些事情,总是没能读到,后来,渐渐地就把它忘了。这次在图书馆偶然翻到这本书,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于是,慌忙将它从一堆书里面抽了出来。

  用一个上午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文集,我感到万分惊异。因为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用心地读一本书了,也很久没有一本书能够这样吸引我一口气读下去了。不得不承认,野夫的文字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将人慢慢地带入一种场景,然后在那个场景里无法自拔,最后文章结尾还颇多遗憾,感慨为什么只有这么多。

  书里写了很多对野夫的一生有过重要影响的人,无论是决绝刚烈、坚决不给子女添麻烦、最后从容赴死的母亲,还是曾经风流倜傥、为爱耗尽了一生、最终发现这一辈子都只是因为一场误会的痴情大伯,还有瞎子哥、畸人刘振西、幽人苏家桥等一个个传奇人物,野夫将他们的才华与苦闷、悲伤与哲学如抽丝剥茧一般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这些小人物不平凡的事迹,我们依稀还可以看见在那个痛苦的年代,人的挣扎以及悲伤,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我并不是立意要批判那个时代,但是,正如老李所言,这是整个知识群体的道义缺失,客观上默认和容许了暴政的为所欲为。他们为此付出的血腥代价,在当时尚未完全唤起良知和胆识。历史普遍地作弄了那些身怀使命的人们,我们似乎永远处于一个玩笑的时代。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被作弄的时代,还是诞生了野夫等这样一批人,他们放荡不羁,绝不与生活妥协,他们满腹诗书,追求魏晋竹林贤士之风,他们命途多舛,却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生活的尊重。在那个时代,奇装异服,举止怪异永远不是什么话题,尽管那是一个个性被完全禁锢的时代,但是,真的勇士,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还记得苏家桥与野夫一起喝醉酒当街裸卧,趁着酒意一起把人民法院的木牌摘下,寻到一个角落扔下,次日,发现扔的是“人民法院”,又相视一笑,道一句“这个惹不起”,于是,又一起将木牌抬了回来,读完,不禁捧腹,为他们的豪放以及乐观。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灵魂,不愿意妥协,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内心,改变世界。他们的大多受过太多苦难,一再地被命运捉弄,兼之文人的那种不愿妥协的气质,使得生活更是艰难,但是,生命之火却从未熄灭,生活就像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小径,他们永远是走在最前面为我们披荆斩棘的勇士,纵使遍体鳞伤,也依旧活得漂亮!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开出了一条血路,在我们的时代,从此大道通行,但是,那是他们的血肉筑起的啊!

  野夫写了很多对自己的生命有很大影响的人,我想,在我的生命里,野夫将会成为一个对我有巨大影响的人,尽管我不认识他。但是,正如钱钟书老先生所说,喜欢鸡蛋,为什么就一定要认识下蛋的鸡呢?是啊,认不认识又有什么关系呢?

  《乡关何处》读后感(五):野夫怒向不平处

  野夫,理着平头,小眼睛,眯成一条线,眼神里像是看透了苍凉的人世。柴静说野夫“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这形容恰当极了。读野夫的文章,亦常觉文字中充斥着冷眼旁观世界的冷峻,又漫洒快意恩仇的血性。

  野夫在大陆出版的文字,并不算多,但野夫的文字却字字是胸中块垒难消后,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从《乡关何处》到《身边的江湖》、《1980年代的爱情》再到诗集《丘陵之雕》,每一个字像是蘸着孤愤的邢余之人,在控诉一段历史、一段家族百年忧愁兴亡。读后,常令人如鲠在喉,呜咽难语。

  读野夫的文章,缘于在网络上无意看到一篇章诒和的推荐文章。现在想来,章诒和和野夫一样,同样经历过坎坷不平的人世,亦时常发端幽微,刺透世事常入木三分,故读野夫曲折的人生如遇知己,不足奇怪。章诒和盛赞野夫,通篇诚恳虔敬,令人信然非常。

  《乡关何处》只有区区十几篇文章,都是些怀人之作。野夫笔下的人,都像是逃脱不了人世的厄运,凄惨悲苦,,冥冥之中野夫似乎在书写一段共和国家族的苦难历史。从《江上的母亲》、《坟灯》到《大伯的革命与爱情》、《生于末世运偏消》,野夫像一个背着一囊拼命抢救出来的前朝历史,深怕被篡改,所以在云南大理,那座云雾缭绕、松涛如怒的高山庭院里的夜晚。满怀孤愤的写下这段为人所不知的家族遗恨,写下那么多乱世之人的飘零、坎坷。

  野夫像个前朝遗孑,古文功底深厚,擅长古体诗,文字中常充满古风,尤其是《庄子》、魏晋文人的文章典故,常出现在其文字中,恰到好处,读来余韵非常。在现当代作家的文章中保留这种风格的可谓少之又少,近年被陈丹青推崇的木心,算是一个。陈丹青深受木心风格影响,文字中亦常流露古风。

  想来野夫不仅文字充满古风,其为人、处世,或许也像他的朋友所说的一样,诗酒飘零,礼失求诸野,野夫他们便是传承此脉隐隐约约的飘零一代。

  第一次读野夫,是在大三准备考研之时,彼时常觉复习枯燥乏味,便翻来一两篇文章来读,野夫的文章像是一记惊雷打破了那个沉闷而枯燥的长沙夏天。一字一字读完一篇,常沉重唏嘘。透辟的文字、冷透的人世,如此沉重的文字,是近年少读。

  那年长沙的夏季,燥热如往常,野夫的文字和窗外那些休憩时默默的盯着看,浓郁的快要炸裂似得芭蕉、窈窕杂树,一起刻入了脑海。而后的日子,野夫的《乡关何处》常携身边,偶尔翻看,抓开一页便可接上前面的叙事,只因自己的那段时间、野夫的文字,常会在字里行间,记忆逆转翻腾,直戳胸口。

  去年野夫出版新作《身边的江湖》和半自传体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 。《身边的江湖》延续了野夫一贯的风格。有江湖的地方就是躲不开那么多畸人轶事,这是江湖的味道。然而野夫笔下的每一个人、每一段事似乎都是命运的弃子。悲愤哀愁、穿梭文章之中。像是一页页被油彩覆盖的历史慢慢剥离,散透着血腥、令丑恶更加昭著,令美弥足高洁。

  毕业至今,亦有漂泊,身边除了携带野夫的书之外,也常常搜索看看,有没有野夫的新作、新消息。这也许是我阅读狭窄,只能期盼几个曾今打动我的作者消息的缘故。或许也是心事渐沉,在深夜偏爱这些锥心泣血的文字,冷得令人颤栗。

  《乡关何处》读后感(六):利刃不婉转,刺蜂不踟蹰

  向来读书不愿过多探究作者的身世、背景与境况,甚至于写作幕帘之后的种种缘由及意图,只因觉得,那是独属于他们个体的唯一而不可亵渎的血肉魂灵。

  不仅如此,还因为,作为一介匆匆擦肩的读者,即便是翻阅了史料无数,掌握了可观、可靠的引证脉络,绘起人物素描来栩栩如生更近乎以假乱真,也大抵是无法当真与作者本体合二为一,从而跳出同频率的脉动的。

  ··· ···

  故而还是单纯一点,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拜读者为好。

  以最原始的冲动去体味埋伏于字里行间的个中情绪,拿纯粹的内在去碰撞抛撒于遣词造句的热血悲悯,不暗自揣测,不望文生义,仅仅是成为那一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

  由此带来的阅读体验,或许比不上刨根问底、充分论证来得确凿、透彻,但到底是直白的、坦诚的。

  那就好似不暗音韵的门外汉听曲儿,虽讲不出确切的写词谱曲之高深所在,也道不清详尽的编曲制作之精妙出处,却还是无法抹去被打动的那一刻最直白的感同身受。

  也便是:未尽完整,却最真实。

  这在我看来,方才是“阅读”最为重要而宝贵的真谛。

  ··· ···

  日前重读了野夫先生的《乡关何处》。

  此间,有一种酣畅的快意交杂着难言的悲怆之感油然漫上心头,继而向上侵浸了力竭声嘶喑哑的嘴,覆盖住目睹现实疮痍的眼,最终完整地没过头颅,兀自沉入黑暗无光的洞深海底。

  不再有一丝的动静,或者声响。

  ··· ···

  有别于大多数流行市面的书籍,野夫的文字自带定义明确的属性,像匕首,一刀见血,见血而封喉,且是那么地直截,直截而不婉转。

  与此同时,他的笔触还有些许反骨——在所谓的和谐社会常被这样那样的主义人士称之为“消极”——像野蜂,尾刺杀敌,杀敌而自损,却是那么地决绝,决绝而不踟蹰。

  ··· ···

  读野夫的文章,说实在话,过程感受是极压抑的。

  那些好似用尽了气力书写下的文字,重如铅块,压在心头,像要摁出血来。

  比如,他写自己的母亲:

  “我突然发现母亲已经衰老了,她一生的坚强无畏似乎荡然无存,竟至一下虚弱得像一个害怕孤独的孩子。”

  “只有我相信母亲真的去了,她的一生刚烈决绝,一生对我们的挚爱,在那个艰难勉强的时刻,她绝对会选择尊严而从容地赴死。她要用她的自沉来唤起我重新上路,来给我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

  ··· ···

  又比如,他写自己的外婆:

  “外婆的到来实在恍若救星,她几乎没有享受到女儿的幸福,却无端地分担了太多的灾难和屈辱。”

  “那时粮食危机已经威胁到成年人的生命,外婆以她一生的灾年生存经验来对抗着人世间的无穷劫难。”

  “外婆哭着用身体包围我,结果左手无名指被误伤一棍,竟被打得骨折。她一直隐忍着也未医治,至死那个手指依旧还弯曲着。”

  “她有时会流泪,有时会叹气,当我说我一定要让您回老家时,我真切地感觉到她粗糙的手在我手中紧握且摇动了几下。”

  “可是好人却无好命,这几乎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 ···

  再比如,他写友人“烈士王七婆”:

  “在一个真相至今尚未呈现,罪恶不被清算的时代,我从来不屑于泛泛高谈什么宽恕。快意恩仇向来是男人的正业,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同样,一个没有罪感的社会,也必然将是一个没有耻感的社会。”

  “前几年,明显沧桑了的王七婆,赶去成都接他的儿子出狱。我和李亚伟等大群哥们,为他们父子劫后余生的重逢接风。他那还只有高中生年纪的儿子,已然沉默寡言如成人。他略显歉疚地为儿子夹菜,儿子陌生无言地不愿正视这种迟来的父爱。对此两代人都躲不过的囚徒命运,举座黯然。”

  “许多年前,他有名句曰——带刀的男人,不带表情,带着偏执与狂傲,向未来砍开通行的路。如今,几十年砍砍杀杀下来,他感叹的依旧是——路边有三朵野花,一朵是我,一朵是妻,一朵是女儿;我们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家……”

  “他一边行走江湖,一边在心底构思诗画,他终其一生似乎都想和谐地处置好自己。然而生活的荒谬,往往如其所说——当政权和我发生摩擦时,我选择了远离专政的心脏最大限度地绕道而行;在一个绝对生存的高度怀揣一颗圣洁的心,把自己绕进了雪域的牢房。”

  “如果我们这一代都自个悄然刨灰,无声地埋葬自己,我们的儿孙何以知道,我们曾经历怎样一个三刀六洞的时代啊……”

  ··· ···

  很高兴,这个时代还有野夫这样的呐喊者。

  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野夫,也不是任何人都成得了野夫。

  正如柴静为他做序的文章里描述的那般——

  “野夫的笔端是让人害怕的感情,连看的人都被深情和痛苦吓怕,不敢深入到这样的感受中去。”

  “这样的写作,如同土家祖先的巫术,是要让死者复活,像是一次招魂。”

  无疑,野夫是刚烈的,他的字也是刚烈的。那些不惧怕伤口疼痛淌血的反复剥痂,粗粝而坚决。

  同时,野夫又是孤独的,他的字亦是孤独的。在这个世间,他少有陪伴者,更惘提同行的人。

  但绝不是没有!

  《乡关何处》读后感(七):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时候的我喜欢当警察,原因就是喜欢警察身穿制服的威武,手握枪支的气势,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无所不能。长大了以后我喜欢那些智者,看惯了风云变幻,超脱的云淡风轻,即使再大的冲击挑战,用深邃的眼光读懂一切,在微微的笑容中已经化为渺小甚至虚无。小时候的我渴望长大,希望走出大山离开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如今在城市里蜗居下来的我,经常在挂完给父母的电话之后,南望着遥远的故乡,回忆着儿时的美好,慰藉我在城市里的伤痛。

  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社会,这条万千学子走过的路中也有我的印记,读的书越来越多,见过的人越来越多,想的事情越来越多,于是在一定的年纪之后,突然想总结一下,或者是有些迷失,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开始考虑所谓的意义,即“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这种考虑不外乎当前下的权衡以及着眼未来的打算,想的脑袋疼了,也就不想了,但是想一想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做事情慢慢有思路了,不会那么幼稚天真了。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一点点的习惯,经常喜欢在特定的阶段停一停,想一想。就像时常拿起一本书,或者寻找想要的知识,或者寻求熟悉的观点,或者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时光消磨。

  离开家以后,慢慢知道了家的的好处;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更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了。于是经常会想家,想起家里的老父亲母亲,然后会给他们打打电话;想起以前曾经的小事情,脑袋里过电影般晃过的小伙伴们的身影;想起父老乡亲和那片曾经养育我长大的土地。工作累了,生活累了,都会把乡愁那杯酒拿出来慢慢品尝,以调解我内心的压力和苦楚,然后待酒醒之后再度前行。

  日子长了,对于人生的理解也就丰富了很多,有的从书上获得,也有些从身边的故事捡到。生活一直在往前行,当下的决定或许是好的,也许是不好的,但至少代表自己当下的一种选择。等时间久了,当下已经成了过去,再去反思并非为了后悔,而是为了获得智慧与借鉴。这个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各种离奇古怪或者稀疏平常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人生显得精彩或者平淡,都是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写就的,我们可以欣赏,可以赞叹,但却无法去钻进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所以看了很多人的人生,你会感慨赞叹,但最后你只能为自己的生活去负责。野夫老师的《乡关何处》并没有告诉我们他认为的“精神故土”在哪儿,他只是把他亲历过的人生、他最爱的家人、他经历过的精彩告诉我们,其他的都没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16/5/9

  《乡关何处》读后感(八):再来一锤又何妨

  这是读的土家野夫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身边的江湖》。《乡关何处》与之类似,都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或者你说是散文集也可以)。只不过《身边的江湖》写的是野夫走出故乡、闯荡江湖时友人们和自己的故事,《乡关何处》写的是“故乡.故人.故事”。

  之前喜欢读大冰的书,他们俩的文风接近,都带有强烈的江湖气息。然而,区别还是有的。我还是那个比喻:大冰是浪漫主义,野夫是现实主义。大冰像李白,野夫如杜甫。大冰像个擅长舞剑的剑客,你看他轻盈灵动的身姿,觉得赏心悦目。一不留神,他来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剑刺中你的心脏,既快又准,不偏不倚,直接切断你心脏中最主要的最粗大的一根大动脉。于是,你的心灵会被击中,产生共鸣与感动。野夫呢?他像个粗糙的野汉子,举起一个大木槌,硕大无比,朝你袭来,速度不快,但你就是躲不开。咣,一下子,敲中胸口。尼玛,痛呀~咣,又一下,这次力气更大。尼玛(还没来得及说一个痛字)~咣咣咣咣咣。。。势大力沉,于是气绝。

  这便是现实的力量与冲击。在一个过去混乱如今混浊的时代中,在一片悲剧不绝而又为野夫所热爱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真实而感人的现实故事。所幸,有像野夫一样的作家在捍卫着历史的真实和文人的尊严。

  野夫说的对,我们不能忘记伤痛。读其文字,你或许会感到很痛,感到很悲。会想到人类为啥会创造悲剧这种文体?而为啥又有辣么多人爱读?读之痛心、揪心、甚至虐心,但你就是爱读,觉得很好看。这人类是不是很贱?

  并不全是。实际上,我们在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有一个广为认可的答案,三个字——真善美。初三时的教导主任说的那句话,我记忆犹新,真就是善,善就是美。同理,无真何有善,无真谈何美?冯唐《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中说,他在协和学会的十件事情之一就是不作假、不说假话,哪怕再难听的真话,也比假话强。正是因为很多悲剧所蕴含的真实性,才让我们体会并向往善,才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还有,我们说的“悲壮美”、“凄婉美”,这些美,正是由于“真”才得以“美”。

  好了,具体情节就不剧透了,我一向反感剧透,想读就自己静静地读。最后再碎嘴两句:一、喜欢读大冰那样带江湖气的书的朋友们,不妨读一下野夫的书。大冰自称自己的文字不是鸡汤,只能称之为江湖老黄连汤。那你们来读一下野夫的书吧,那才叫江湖老黄连,与之比较,大冰的文字更像是加了糖的咖啡,甜中带苦。二、野夫的文字也带有传统古风,毕竟他是诗人,古体诗、现代诗都写(应该写的不错,虽然我没读过他的诗集),而且他也是个博览群书、阅书无数之人,从他文章的旁征博引中即可看出。想到这点我又有点儿小感伤了,唉,尼玛,本科读的书还是少了,后来才渐渐体会到怎么去挑好书。其实很简单,找到一本你喜欢读的书就行,只要其中提到或经常引用其他作家的某某书,去找来看就行,一定也不错,由此便可成树状拓展开去,找到很多符合自己口味的好书。好了,不再感慨兴怀了,这个书评到这里就结束,然后下一个小目标《1980年代的爱情》。

  《乡关何处》读后感(九):杂感遗记

  野夫的笔是从容的,亦是蘸着血与泪的。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看到的只不过是文字,但即使如此,依然可以感觉到故去的那个年代,那些渐渐被时光湮没的旧事,曾经那么真真切切地在这片大地上发生过。

  野夫笔下的人,他们都有一种不同于当代人的气质,那是狂放不羁的诗酒一代,天为枕,地为榻,一夜便是流浪记事中的一页。

  故乡不是一个方位,更多的是经过了多年以后,你是否仍然记得它的一切。无论生活富贵,还是贫窘,你是否能抽出一些时间,想一想故乡、故人和故事。

  迁客凝伫,乡关何处?

  :柴静的序写得真好。

  何日何故阻归程?

  《乡关何处》读后感(十):乡关未见,何处江湖?

  一个下午,读完了三年前就列在书单上却因种种原因迟迟美有机会都的《乡关何处》,原以为这是本透露浓浓乡愁的文集,读完才发现这本薄薄的散文集道尽了野夫和他的亲友、故人戏剧的一生和那个年代的世事沉浮。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木心说。

  我不知道木心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说或写这句话的,也不愿去揣测经历过文革残酷迫害的木心是否原谅了故人和故国。读野夫的《乡关何处》却能感受到野夫世事皆不可原谅,但奈何世事浮沉,半生江湖半生泪,不原谅又能奈何的些许悲哀。

  从祖辈、父辈到大伯、幺叔再到故友、大水井守望者、瞎子哥、畸人刘镇西、幽人苏家桥、烈士王七婆,野夫写至亲、写故友、写老者、写江湖、写那个年代、写那场运动、写那些荒诞、写那些悲哀。

  看到豆瓣一位读者评论道“文字也害怕真实,惧怕真心。一旦作家抱有一颗真心实意去写作,那么作品本身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他们的”。甚觉有理,野夫的文字并不特别,但是真实。故事是真实的、文字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不像历史,过去是真实的,而“历史”则可能掺假。野夫也得不是历史,而是过去。 “我想,一个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的敌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在另一个时空的敌人,但他不会与国土、萤火虫、话语、花流水和西风为敌。”(博尔赫斯《曲径分岔的花园》)。野夫没有原谅那场政治运动、没有原谅那些人、没有原谅背叛,但是他也没有用仇恨去对待生活,他写那些不幸与悲哀,他混迹江湖。他诗酒当歌。 他活着。

  乡关未见,何处江湖?

  乡关随着世事变迁再寻觅不得,江湖也不再是那个江湖。

  而野夫,还是那个野夫。

乡关何处的读后感_乡关何处的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jwk/46621.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经济著作热门文章

经济著作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