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主要矛盾变化】理解主要矛盾 读懂美好生活

时间:2020-12-16 来源:生活 点击: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阐述对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理解,分析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提出实现美好生活的策略。
  [关键词]主要矛盾;美好生活;民生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提法一直沿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我党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也随之发生变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是 36 年来首次变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深刻解读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判断。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性的深刻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折射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主要矛盾的“今昔解读”我们不难发现:
  首先,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述更加完善,更符合人民的心声。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分配策略上国民收入更多地向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倾斜;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逐步呈枣核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特别是精准扶贫深入人心;人均 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在“物质”已相对丰富之外,人民群众如今在生态环境、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等方面都抱有强烈期待,而这些都远远超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说,“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显然已经无法包含今天人民群众的主要诉求。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更加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页更加全面地表达了他们的企盼。
  其次,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述更符合实际。“落后的社会生产”已成为过去时。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所讲,改革开放进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的国情当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符合��下的现实了。较之“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更加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今中国国情。“不平衡”是就发展的领域和范围而言,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比如,截至今年我们仍有 四千多万同胞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群体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行业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仍困扰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掘祖坟”和“抢奶瓶”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触目惊心。人们急切地渴望着绿水青山。“不充分”则是就发展的层级和质量而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难题凸显;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变化,是历史性变化。这一深刻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读懂美好生活,倾听人民心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美好生活”是一个高频词,先后在全文中出现14次之多,足以见其重要性、现实性与紧迫性。“人民美好生活”是架在民生和党的使命、宗旨、目标与愿景之间的桥梁,既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与前瞻性,又融入百姓生活,紧贴人民冷暖苦乐。这样一个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直白话语,它接地气、有生气、显底气、带热气,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价值内涵,表现出强烈的说服力、凝聚力、感染力与亲和力,成为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拉近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心与心的距离,柔软内心,温暖你我,感动世界。
  作为人民的一员,品味“人民美好生活”,我觉得它至少表达了三个层面,第一是解决温饱,生活富裕、衣食无忧。第二是充实心灵,要精神富足、生活充实。第三是享受生活,文明高尚,生活高雅。“7・26”讲话用“八个更加”做了详细解释。用老百姓的语言风格概括起来,就是上学不用找,上班不用跑,工资年年涨,社保月月调,人人有医保,个个住的好,环境更优美,精神乐陶陶。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包括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住房等,涉及的是民生领域,也包括环境则涉及生态和社会治理领域。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根本标志。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既实现增长目标,又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我们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从心底里认同,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创美好生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国家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首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等不协调问题,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全面建成让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统筹民生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特别要在社会建设领域全面体现出来,落到实处。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迷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6.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7.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转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适应,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几十年来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现了我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R].
  [2]刘亚东.理解主要矛盾 读懂新时代[N].科技日报.2017年10月30日.第001版.
  [3]冉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N].
  [4]韩民.认清主要矛盾,加快教育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7年10月25 日.第010版.教育在线・声音.
  [5]李建华.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7,06:1-2.

【如何理解主要矛盾变化】理解主要矛盾 读懂美好生活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86543.html

推荐访问: 如何理解作者论矛盾 如何理解矛盾

扩展阅读文章

生活热门文章

生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