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校园 电视剧]《摇滚校园》的影评10篇

时间:2020-12-15 来源:考试类 点击:

《摇滚校园》的影评10篇

  《摇滚校园》是一部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杰克·布莱克 / 琼·库萨克 / 麦克·怀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滚校园》影评(一):The School of Rock 观后感

  今天在电影频道巧合的看完了这样一部电影。

  关于失落,关于梦想,更多的也许是关于摇滚,关于我们最爱的音乐。

  我想我会和很多人一样,看片时疯狂的大笑,笑着笑着却在结尾哭了起来,一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动,我想每个怀抱有音乐梦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他能让你找回最初怀抱梦想时的感动,因为似乎有人代替你完成了梦想,哪怕他们只是群孩子,你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想想对自己说那要是是自己多好啊,要是那老师是我的老师该有多好,

  那不就是我之前想要做的事么,

  可惜没有伙伴,没有老大,

  我们仍一事无成,音乐终究只能给我们带来寂寞,却不像电影里那么让人感动和欣喜。

  是的,也许很多人都嘲笑,甚至侮辱他,说他们唱歌简直像发了神经,

  但我能明白,那就是摇滚,不管唱的是否好,是否宇宙无敌,

  摇滚需要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不怕失败,打不死的精神,我想他们做到了,他们最后也成功了。

  我喜欢那音乐老师的几句话,

  他说一场出色的演出能改变全世界。

  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次机会。

  此外那群小朋友真的很勇敢,他们今后还有无限的机会,

  可那老师没有了,他们却义无反顾的帮助他实现了一个这样的愿望,

  那时他们还只是小学生而已。

  所以很让人感动。

  《摇滚校园》影评(二):让我们的校园也摇滚起来吧

  摇滚的精神,就是反抗老大!反抗老大是什么呢?不是骂人、打人等人身攻击,而是对于权威与既定秩序的反思与重新构建的精神。

  反抗老大,需要有一个领军人物,杜威老师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加以“应用”,这个的老师才是天才老师。

  反抗老大,需要组织能力,杜威老师能将一个班级的孩子,分工协作,连“警卫”工作,在他看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孩子王。

  反抗老大,需要创新,杜威老师从音乐教育入手,让孩子对摇滚的理解程度有甚于成年精英,这样的老师才配叫授业解惑的导师。

  让我们的校园摇滚起来吧,让老师对于专业的热爱传染给学生,让孩子的创造力激发爆炸,让校园成为可以突破种皮的发芽生长的一片新生土壤。。。

  《摇滚校园》影评(三):我是杰克,但不是布莱克。因为我不是PG

  一部爱不释手到看了八年的电影,一本hardcore摇滚的入门教材,一首孤独心灵的史诗,一段愤怒与冷静的内心独白。

  千万不要被杰克布莱克的插科打诨所麻痹,其实他很懂。

  我被这样一句台词所震撼。“There used to be a way to stick to it,It was called rockin"roll.But guess what? The man ruined that too with a little thing call MTV!”.

  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的老大(The man)。他们在哪里呢?谁也没法具体的说出来。但是他们可以把警察打死,可以撞人后再来个大招,可以泯灭司法正义,可以导演人间悲剧。甚至,他们都不让我文艺一下,关闭VC,紧映电影,伪造排行榜,其实,我不过就是想听首歌。

  我不是PG,我无法控制所有我想得到的事情。

  《摇滚校园》影评(四):与姿态有关

  老实说,《摇滚校园》不能算音乐剧,不能算喜剧,充其量也就是校园青春剧。一个顽劣不恭的无赖老师,带着一群才华横溢却备受束缚的天才小孩,竟真的搞出了一个摇滚乐队,并且大获成功。说它是变相的童话也不为过。其实这部片子上档的理由很简单:活力的音乐,靓丽的儿童,大团圆的结局,耍活宝的Jack Black,再配上一些劝人向善的积极精神,好莱坞的套路不过如此。但它背后隐藏的意义却深度颇多,令人回味。

  与电影无关

  电影只是一种载体,以简洁通俗的方式将故事的经过讲给你。若是从电影的角度来审视,《摇滚校园》确实有够俗套。平铺直叙的表达手法,毫无新意的故事情节,四平八稳的节奏,可想而知的结局。《摇滚校园》不算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是,它与电影无关。它并非想让观众老老实实等它把事情说完,然后浮想联翩,或者就某个经典桥段回味悠远。它想表达的,只是一种摇滚的力量。《摇滚校园》与电影无关。它用摇滚的激情与冲动去震撼你,用摇滚的精神与态度去感召你,用摇滚的血肉与灵魂去俘虏你,成为它麾下的一员。无数经典的旋律被一一演绎,那些属于摇滚的记忆呼之欲出,这岂是一部电影了得?

  与音乐无关

  然而《摇滚校园》又与音乐无关。因为我们知道,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只用三周就将手艺练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就算是Kurt Cobain,也不会像剧中的扎克一样能在接触电吉他仅二十几天的时间内就编出那么顺耳的Solo。况且这些小学生还有时时监控他们的父母和各种各样的培优作业,想要练琴练鼓,估计没那么容易。其中最夸张的是鼓手弗雷迪,居然能从不怎么会打鼓的菜鸟,一跃成为Solo惊艳的老将,成长的速度如神话般难以置信。所以,这部电影与音乐无关。它将音乐道路上的辛酸苦楚一并略去不谈,却夸大了成功的几率和速度,这样不现实的故事,讲给谁都不会相信。它与音乐无关,因为它并没说音乐人内心的苦衷与无奈,没说这些真正支撑摇滚走下去的辛酸情感,它只是借用了摇滚的衣钵,虚构了一场看似美好的幻想。然而音乐,或者摇滚,要比这现实得多。

  与姿态有关

  当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完了《摇滚校园》,就马上把它下了下来。看完清晰版之后,我又马上把电影原声带下来听了。它是第一部被我放进 “珍藏 ”类别的青春剧。它是第一部真正能将摇滚精神用如此圆满快乐的故事讲解出来的片子。忘记那些表面肤浅的教导吧,摇滚毫不肤浅。它植根于生活,折射于生活,作用于生活。摒除那些童话般的剧情和对白,这部电影其实很写实。当杜伊在大街上张贴组建乐队的广告却被人嘲笑鄙视时,他惯性地用气愤的眼光鄙视了回去,然后满不在乎的继续工作。但第二天,他却发泄般地教导孩子们“放弃吧!认输吧!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可能赢。你可以努力,但结果还是一败涂地。这个世界被那些老大统治,他们破坏环境无恶不作,而我们却不能翻身。曾经有一种反抗的方法叫做摇滚,但老大却用一种叫做MTV的小东西毁了它!不要再浪费时间空有一腔热情想创造出点出类拔萃的东西了,因为老大们只会叫你胖子、废物,将你的热情全部浇熄!所以为了你们自己好,早日放弃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摇滚青年。受了伤永远要当机立断反抗回去,等回来之后自己反省。其实没有什么比否定对他们的打击更大。他们可能看似坚强,可以熬过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四处漂泊的苦日子。但他们又很脆弱,因为如果他们的信仰遭到嘲笑与质疑,他们创造的东西得不到肯定,他们会陷入极度痛苦的心境。杜伊的一番慷慨陈词其实正是说给他自己听。放弃。哪个怀揣摇滚梦想的人没曾想过这个词呢?毕竟想要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实在太难。在我们的身边,有那么那么多的摇滚青年在默默地奋斗,默默地坚持,最终又默默地淡去;那么那么多的地下乐队在默默地演出,默默地排练,却又默默地解散。这条路真的太辛苦,萌生退意,也不只是你我所为。然而就像杜伊说的:“摇滚是我的命啊,没有它我怎么办?”

  所以我们理解杜伊的坏脾气,理解他的无赖秉性。他只是在为理想而坚守,这并没有错。当老师要比搞摇滚有保障的多,所以内德最终放弃了。然而杜伊没有。他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表演没什么人捧场,他依然坚持着;被自己一手组建的乐队开除,他也依然坚持着。他并不知道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还有多长,他只是在坚持着。然而这份勇气,却远比目的地珍贵得多。摇滚就是他的生命,就算去当老师,也依然是教摇滚。忽略掉他那个小谎言的拙漏和孩子们本应机敏的头脑,他终究是让孩子们相信了他的话。在他的精心调教下,一个摇滚速成班就这样诞生了。到这里,我们真的应该相信杜伊确实是为摇滚而生的人。他可以写满一黑板摇滚的发展史、类别及其代表人物,却连54-45=9都不会算;他有足够的文思去即兴写词,却连家长会上的演讲都说不利索。他可能是偏激了一点,幼稚了一点,天真了一点,无赖了一点,但一谈到摇滚,他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百事通。他教导弗雷迪要向真正的摇滚歌手看齐,不要学那些冒牌货。“摇滚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出名,它是一项严肃的事业”;他鼓励劳伦斯和塔米卡不要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勇敢去做,谁都可以摇滚;他引导孩子们用愤怒激发灵感,甚至将自己作为咒骂的靶心;在演出前一天,他为孩子们鼓舞军心,那句套用AC/DC的话传神又感人:“对于那些即将踏入摇滚世界的朋友们,我向你们致敬。”那一刻,是杜伊自己,更是所有摇滚青年接受敬意的时刻。而他们,值得这份敬意。

  在生活中像杜伊一样坚持梦想的人不在少数,然而更多的人,却都像内德一样的放弃了。他们“不能再自欺欺人了”,况且“没了摇滚,生活过的也不坏”。在整部戏里,内德是最柔软的一个人,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个人。他好脾气,是因为他将所有的激情与愤怒都与摇滚一并埋葬了。那是他心中永远不能说的痛。或许每个曾经走进摇滚的人都是这样,那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最鲜活的一份体验。它标志着一个青春的力量和一个生命的存在。然而当青春慢慢退去,责任慢慢压来,纵使再不情愿,我们还是要与摇滚割离。因为这是生活。我们只是为了生活。这其实,也没有错。

  但是,也许摇滚的精神并不是如此的狭隘,即便脱离了摇滚乐,它的精神也足可以终生受用。一点洒脱,一丝叛逆,一份执著,一些看开,这都是摇滚精神。“一场好的摇滚表演能够改变整个世界”。这话真的不假。当弗雷德走失时,看到杜伊焦急的寻找,谁还能说摇滚就是漫不经心毫无责任感?当孩子们质疑自己时,看到杜伊耐心的鼓励,谁还能说摇滚就是消极愤怒毫无温情?杜伊不止一次地说,“摇滚不是喝醉,不是泡妞,也不是犯罪”,它是一种反抗的精神,一种保持生命力的思想。我们也许会赞许内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像杜伊一样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但就连内德的女朋友也埋怨他太软弱。这就是一种丧失生命力的体现。跟谁都不会争吵,那么真正的自己又在哪里?在学校外,杜伊看见扎克的父亲在教导扎克要有礼貌,然而这样的礼貌除了束缚人格还有什么作用?所以杜伊用摇滚告诉扎克,要反抗,要对摆布你的人说:“Step off!”。感受心脏的跳动,感受呼吸间的力量,这种强烈的存在感,摇滚是最好的向导。所以我们看到,当软弱的内德最终摔门离去的时候,他正是重新投入了摇滚的怀抱。

  虽然我知道这个故事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世界,因为它太完满了。然而或许是看过太多现实的残忍,我看的时候一直不能停止为杜伊和孩子们祈祷:千万不要出什么差错,就让他们顺顺利利的实现梦想吧。还好还好,最后的最后,乐队得以保留,内德更是担任起低龄儿童摇滚普及教师的职务。孩子们依旧是那么出色,杜伊依旧是那么活力四射。也许他会永远这样,这样最好。永不放弃,永远捍卫自己的信仰与尊严。永远效忠于摇滚之神,永远忠诚。

  这其实与姿态有关。你可以叫我“废物”,“胖子”,但你没法叫我放弃。你可以不懂我,不理我,甚至否定我,贬低我,但是你不能阻止我继续坚持。不管世界上有多少纷繁复杂的事情,都无所谓。数学?历史?那些都不重要。专心点!我们是在讨论摇滚。这是项严肃的事业,我们都重任在肩。就算全世界都不理解你,没关系,自己理解就好。就算所有同胞都放弃了,没关系,还有自己在撑。就算处境困难,衣食不保,遭人排挤,受人责难,没关系,弹一首摇滚,发一发心中的怒气,明天我依然是我。你叫我放弃?算了吧。摇滚是我的命啊,没了它我怎么活?

  当杜伊最后跳下舞台,终于有足够的观众接起他时,那一刻,仿佛置身天堂。梦想成真?哦,这只是一种生活姿态。

  《摇滚校园》影评(五):摇滚校园

  轻点鼠标,关闭电脑,将自己的思绪抽离了那个近乎疯狂的摇滚天堂,突然发现,被震撼的小心脏再也无法恢复先前的平静,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元素正慢慢吞噬着我……

  本剧主人公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空有摇滚梦的乐队主唱,在和他的队员关系解散后,杜威芬歪打正着冒充内得史布里的身份混进了一所重点小学。他不是真正的老师,所以一开始的课堂时间只是用来休息。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堂音乐课上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于是下定决心改造他们。

  杜威或许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称职的老师,但他却是一个好老师。在组建“摇滚校园”乐队的时候,他懂得分工合作,帮助学生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即从事自己擅长的领域。他相中弗兰克,让他弹电子琴;相中琼斯,让他打鼓;而萨默,担任乐队经理一职等。独具慧眼的安排,让乐队顿时有模有样起来,似乎有种孔子“因材施教”的感觉。而当学生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他能积极主动地循循善诱,让他们重拾信心。电子琴手觉得自己不够酷,和声觉得自己太胖没有资格站上舞台展示自己,杜威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鼓励他们。是的,每一个人在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什么要一味消极地否定自己呢?绽放自己光彩夺目的一面,世界会被你的魅力倾倒。老师应做的,就是让学生拥有自信——正视自己优点和缺点的自信。除此之外,杜威说乐队就是互相表演大家的作品,吉他手的创作,虽生涩却是灵感的源泉,它让我们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完美地实现人生价值。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贯穿全剧的摇滚精神。我对它赋予的定义则是:打破陈规旧律,在不逾越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追逐自己压抑已久、需要释放的目标和梦想。而这种摇滚精神在当今课堂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学校里的老师、家长永远将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依旧对校长的自白记忆犹新:一旦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家长们就一点幽默感也没有了。如果出了什么错,承担责任的永远是我,那些家长会对我进行疲劳轰炸。这可不可以算是当今教育的悲哀呢?不过,结尾处摇滚校园的表演真真切切地打动了我,纯粹地享受摇滚的过程,因为摇滚而摇滚,就算摆脱不了失败者的头衔,照样摇滚出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而我的生命中,从此多了一样可以期待的东西。

  总觉得杜威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把握当下,及时行乐。聆听自己的心声,让生活多一种选择,让人生多一份惊喜,因为你不曾追寻,不曾努力,就相当于默许那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把你带入死一般的寂静!

  《摇滚校园》影评(六):理想,坚持或者其他

  这是第一次在长篇评论超过5坨的电影里写字。

  我把这视为堕落的开始。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在05年,那时候我他妈单纯的可以。按照分类标准,我觉得这是一部励志片。讲的就是一个人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总有一天,你会在舞台上跳水成功。即使胖的有他妈二百多斤,也一样会有无数的傻逼在台下准备接你。

  再一次看是前几天的电影频道。四年后的今天。我发现原来这就是讲一个傻逼撞上狗屎运的故事。一个没什么才华的摇青(应该是摇中了),碰上一堆才华横溢的孩子,于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把孩子们组成了一个乐队,上台演出,获得成功。并且大俗套的在最后,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公司。不厚道的想,这厮终于可以靠着这帮孩子住上大房子,开上大车子,搂上大胸脯了。

  以上的百十来字说明,电影没变,是老子的心态变了。

  我有一同学,外号毛驴。从初中开始一起听摇滚。去年丫辞掉工作,追求着自己摇滚的理想去了北京。三个月后铩羽而归。到现在还在家坐着。三十岁的男人,没了工作,没有老婆,爹娘下岗,没事了就到处蹭饭。话说丫当年抄起吉他,也迷倒过校花呢。

  另一个朋友的故事也一样,丫毕业就留在北京。信誓旦旦的说三年后请我们在北京饭店狂high一周,住总统间,吃九头鲍。一直到我在网上看到鲍鱼娇,对鲍鱼彻底没了兴趣,丫依然住在北京的小平房里。每个月不到两千的工资。做着扯淡的工作。

  其实所谓理想,有时候根本比不过眼前一碗热乎的牛肉面。

  我用轻蔑的口气说着这些事情,轻蔑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理想。

  电影中的杰克同学为了自己的理想,没有工作,住在朋友家,被朋友的女朋友蔑视,还好丫有一根粗壮的神经,还好丫最后居然成功了。可是这是电影,丫能不能成功取决于编剧和制片,和自己是不是奋斗过毫无关系。说起奋斗,佟大为同学再牛逼,再坚持,再信誓旦旦,还不是得有个有钱的老爹。现在我都把这类坚持理想,最后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归类到魔幻题材了。

  现实其实很简单。现实就是首先要喂饱肚子,在这个前提下,您有理想,可以考虑去实现。我现在最烦的就是那些没事他妈坐那和我憧憬未来,讲着自己的理想多牛逼,多远大,比远大中央空调还远大,结账的时候站起来往厕所跑的傻逼。

  老子没理想了。老子的人生比你们都猥琐。老子在你们眼里堕落的可以。可老子现在住着150平米的大房子,老子的银行账户已经过了六位数并且即将迈向七位,老子是堕落了。老子向这个社会屈服了。老子跪在现实面前,有错吗?

  十年前我还在秦皇岛上学。快毕业的时候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当地乐队的贝司。他们缺主唱。我就去玩。每天在一个废弃办公楼的楼梯间里排练。那么小的一件房子。每天出来后耳朵哄哄乱响。院子里的几只鸡看到我就扑上来咬。玩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根本不会创作。每天扒着几个乐队的歌。后来我写了几首歌,当年老子也是才华横溢呢。唱给他们,丫们认为太鸡巴清淡了。一致鄙视。继续着他们的金属梦。那几首歌放到现在,应该算是小清新了吧。说起小清新,前几天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苏打绿的MV,那个什么情歌,分析了半天,原来他妈主唱是一男的。以前听声音,一直以为是女主唱呢。后来我毕业了。就回村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贝司,聊了几句,贝司现在卖手机呢。至于琴,早就不知道是转了几手儿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点什么。关于一篇文字应该有中心思想这个道理,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可现在越老,越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只是不断的废话,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暗自佩服自己,靠着当年聊QQ练出来的打字,如今真他妈的娴熟。

  去张北的草原音乐节,一开始我觉得我会心潮澎湃,会找到当年摇滚的心态。可抗猫跳水的时候,我依然远远的看着。猥琐的想着抗猫正面朝下,便宜了多少人啊。回来看到网上N多人在骂,一边看一边笑。您平时在家啃馒头就着榨菜,出个门就他妈想着住五星酒店,抬腿能吃饭,蹲下就能拉,凭什么啊。

  好吧,其实就他妈是我心态变了。一开始敲字的时候,我就明白了。我本来想骂人的。可是敲着敲着我就明白了。我没资格骂那些坚持着理想的人。只要您能坚持着,只要您能在坚持的同时,不去怨天尤人,不去仇视那些不愿坚持的人,那,您有什么错呢??

  其实大家都是傻逼。对吧。

  《摇滚校园》影评(七):摇滚校园

  这部相对低成本的音乐喜剧,跳出一贯好莱坞小品的格局,颇有独立电影的干劲及特殊气质。男主角杰克略带神经质的表演风格,充满爆炸性和感染力是人所共知的,但他音乐方面的才华,却是众人比较陌生的;他不但弹得一手好吉他,而且能谱能唱,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性格演员。至于电影中的小演员,大部分都有音乐方面的背景,不但有玩古典钢琴的,也有鼓手、吉他手,更有在芝加哥音乐学院就读的,的确是货真价实,所以演起来特别逼真。

  这部很酷的家庭电影,也有反讽现实中摇滚乐队总要扮成愤怒或邪恶的意义。它带给现众的信息是:摇滚乐的真谛不在反叛,而是对音乐及生命的热爱。片中虽然有大量的小演员,不过在性格上,冒充老师的杜威芬才真正是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

  《摇滚教室》的拍摄成本虽然不高,可是小朋友的群体戏及音乐制作的难度可不小。影片得到各电影节的包括最佳家庭片、最佳喜剧及最佳喜剧演员等多个奖项,证明了该片的成功

  《摇滚校园》影评(八):摇滚校园

  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部经典电影我都看了不下三遍了,每看一次都有一次新的理解。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邻座的女的还哭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只有爱情才是

  《摇滚校园》影评(九):School of ROCK

  这是又一部有关梦想的片子。

  当然,关于励志的内容,都看过不少。但不同于这部片子。若不谈论男主人翁的表演,这片子看到后面,就有点觉得这男人不过是个很强的谈判高手,或是因为所面对的都是处世不深的孩子,可以倚老卖老的灌输自己的毛主义,不断地画饼,直到完成自己卑微的个人经济目的。

  受影响于老罗的“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话,我认真欣赏着男主人公的卖命表演。无时无刻不在吹鼻子瞪眼的紧张兮兮的面部表情、肥胖灵活无比的莫名其妙的舞蹈动作、貌似流水但铿锵有力的台词,都让我不得不为男主人公的一举一动深深吸引。不忍错过一个细节。因为他总能带给我们惊喜。

  最后,当然是个大美好的结局,一个无与伦比的演出,解决了片中所有人物的矛盾,男主人公如愿以偿的站在世界之巅。

  100分钟的表演完了,回头想想,除了男主人公那偏执的表情和对rock无可抵挡的激情,一切都趋于平淡。

  可是我要说,就冲这点,就够了!这足以让我们站立鼓掌,为了梦想。

  《摇滚校园》影评(十):第三遍

  《摇滚校园》,看这电影的感觉真享受,第一次是在央视,第二次是在广州,一个不想读书的早上,第三次是昨天。

  明明是很多年前就看过的电影,而且几个月前刚重温了,却忍不住又要再来一遍,自己是真心喜欢。

  那些萌萌的小孩,热爱摇滚的杜威,俗套的剧情,如此等等,其实里面还有好几个长镜头,对演员要求很高,linklater拍的电影佳作也真够多的,比起少年时代,我更喜欢这部。

  影片讲到摇滚不是摆姿势,摇滚是很严肃的事业,在课堂上,杜威让大家说出自己的不满,然后他把这些不满唱出来,我觉得这点上跟罗宾威廉姆斯在《死亡诗社》的课堂上说“我们写诗不是因为好玩,我们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如导师一般,表达了对这些艺术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装逼,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以上。

[摇滚校园 电视剧]《摇滚校园》的影评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86265.html

推荐访问: 摇滚校园百度影音

扩展阅读文章

考试类热门文章

考试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