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瘾怎么治疗]《有性无别》的观后感10篇

时间:2021-08-21 来源:考试类 点击:

《有性无别》的观后感10篇

  《有性无别》是一部由吴叶润执导,汪欣蕾 / 赵博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性无别》观后感(一):莫用身体来定义灵魂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有性无别”,有性别之别,但是彼此之间没有差别。超前的思想让“性别”仅仅止于一种生理学上的意义,不让它跨越身体的围栏来对灵魂指手画脚。让男和女变成跟单眼皮和双眼皮一样,仅仅是生理特征的差别而已。

  我忘了是什么时候才真正了解到“跨性别”这一个概念的含义,或许是在半年前吧,记不太清了。但是清楚地记得接触到“性别认同障碍”这一概念之后的思考——生理性别只是我在出生的时候被强加的,这并非我所愿,但我此后的选择却被一个由上帝设定的生理特征给扼杀了,我无法不将此视作一件荒唐之事。而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如果人们以心理性别而非生理性别来区分男女,那么这些人并不属于同性恋这一群体。“灵魂装错了躯壳”,才是跨性别群体最真实、最准确的写照。由此看来,上帝欠我们一个道歉。

  直到后来,我真正了解了之后,发现现实的结果和我从前的想法“不谋而合”,便体会到了一种思维的乐趣。用纪录片的话来说,“这个世界太过残暴,它用身体来定义灵魂”。我们任由一个简简单单、毫无意义的生理特征对自己的人生指手画脚,却又囿于所谓的社会规范而活得畏首畏尾,可怜又可悲。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路,让身体回归身体,让灵魂回归灵魂。他们除了选择做自己,还愿意将此公之于众,是为了让后面的人“过得不像这一代人这样艰难”。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审视“出柜”的意义,从前我以为这只是一种坦诚的承认,现在不了,“出柜”应该超越个人层面的意义,把目光放在整个社会,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群体的存在和生存状况,让知识打败恐惧与偏见。——“不是说这个社会上的人排斥我,而是因为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就是无知,但是他们又不喜欢这个词。”这句话直截了当地指明了社会对于性少数群体缺乏宽容的原因。

  这部纪录片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展现这一群体的现状和他们的心路历程。它完全不必添油加醋,因为在一个缺乏常识的社会,呈现真实本身就具有无穷的力量。我们鼓励更多的人去出柜,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和他们日常的接触意识到,这一群体除了性取向、性别认同之外,和生活中的你我他并没有任何不同,而所谓的“正常”与“不正常”的划分,全是些无知带来的荒谬产物。比同性恋出柜更需要勇气的,是这个社会坦然地承认自己需要常识和脑子。

  当然,在这个认知尚不健全的社会,选择做变性手术来让生理性别向心理性别看齐的做法,势必会带来种种问题。比如那个早餐店老板,他的儿子不知如何理解自己有着两个妈妈的现实,他的妻子拒绝他的拥抱,因为“两个女生抱在一起太奇怪了”。但这些问题究其根源,都是这个社会的落后思想带来的,不能让这些勇敢的人背黑锅——能做到坦诚地面对自己、勇敢地面对世界已是难能可贵,怎能用这些再来打退他们?

  最近在思考另一个关于性别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何一定要用既定的社会期待去引导女孩和男孩,从而他们能够成为拥有特定气质的“合格”的女人和男人?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说现在的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一个女人,稍有一点自己的成功事业,就会被冠上“女强人”的称号,一个男人,稍微持家了一点,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女孩应该玩芭比娃娃,男孩应该玩手枪和汽车。这样的引导真的对吗?

  最后,照例说一些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话——愿有一天,我们不再用身体来定义灵魂,出柜不再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跨性别者的避难所再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人们在阳光下尽情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追逐内心所爱。

  《有性无别》观后感(二):希望未来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好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存在着不同的类别:女人,男人,喜欢女人的女人,喜欢男人的男人,有着女性灵魂的男人的身体,有着个男人灵魂的女人的身体。

  可是我们很多人却不能接纳很多,我们只能接纳传统世俗意义上面的,你是男人,你要喜欢女人 ,你要有着男人的审美,你要坚硬而不是娘!你是女人,你要柔软,你要喜欢男人。如果,如果忽然你发现家里的儿子却总是喜欢穿女孩子的衣服,认定自己是个女孩,父母除了打骂,强制性的扭转,大多数的父母拒绝去承认孩子是一个lgbt。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

  很多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是有心理疾病,甚至在早起的心理教材里面也会在变态心理学的章节里面有所描述,同性恋或者跨性别者是变态心理的一种。

  可是一个群体的存在,不管这个群体有多小,他的存在是真实的,也是正常的!对,是正常的。

  这种正常就好比我们每个人有太阳星座,上升星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体一样。

  影片中医生说:很多家长反对孩子做手术(男变女or女变男)主要是碍于自己的面子

  而一些做手术的人也说父母说过的最多的话就是做了这个手术就不要回来了。

  讲真对于老一辈的父母也是不忍心太过分的言语去责备,怎么说呢,在他们的理念里面就是你是男得你就是男的,你怎么可能是女的?你是女的你就是女的,你怎么可能是男的?

  所以那天就和潇洒姐说相亲对象结婚前需要问的几个问题:如果婚后发现不育怎么办?如果孩子长大后是同性恋是什么态度?

  对啊,这是我们现代社会受过教育的人 理应懂得的道理

  这是生而为人,我们应该有的理解心和平常心。

  影片中:

  “我是一个女人,但是我却没有阴道

  我是一个女人,但是我出生下来被给于的身体性别是男性,可是我是一个女人,我爱女孩,我是一个啦啦。

  我是一个女人,从小父母就发现我有点娘,父母也不瞎,感觉的出来自己的儿子有点不一样,带着我去看心理医生甚至作法,可是这个根本没有用啊,这个是一个事实不是说逃避就有用的。用医生的话说她大脑的下丘脑的性别认识中枢就是一个女性的中枢,所以整个思维就是女性的思维。”

  希望未来我们的社会可以是那种不在会看见一对同性的情侣大家窃窃私语甚至鄙视的神色说你看是个啦啦,是个gay

  不会看见一个男性穿着女性化的服装就用言语和神色去摒弃

  不会看见一个女性穿着男性的装扮和举止就窃窃私语

  人类有爱的能力,爱这个事情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出现了一个人,而你喜欢上了她或者他。这件事也许是不分男女的

  出生的性别,和我们身体自己认定的性别也许不是一致的

  坦诚去接受社会的多样性,人类的多样性,情感的多样性

  希望未来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好

  希望!

  《有性无别》观后感(三):希望不再需要避难所

  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他的根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跨性别者追求自我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渴望寻求尊重和理解,越是如此也越容易领会到自己所处的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的境况。像里面那个建立避难所的女孩所说,希望几十年后跨性别者不像她们一样困难,她/他们能不需要躲在避难所里,能以自己喜欢的存在方式去开心的融入社会。

  Facebook里有五十六种性别,我不希望有任何一种被人们说是变态什么的,任何性取向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都是合理的。

  我也希望人们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让这条路不至于太坎坷。最后表白一下赵博医生和那个带孩子做手术的阿姨。

  《有性无别》观后感(四):我没有阴道,但我却是一个女人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今天一个北外教授的一篇文章引来了狂喷。

  但爷在想——

  难道现在说起标准美女不就是肤白貌美、看胸看腿吗?

  你一点都没有女人味!你Man一点行不行!

  男人、女人这两个词的背后本身就有一套标准答案。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性别?

  C罩大胸还是身份证上的男或女?

  我们之所以是人,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性器官吗?

  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是个女人,但我没有阴道。

  我没有阴道,但我却是一个女人。

  这样犀利的拷问和震撼的回答都出自一部纪录片。

  让爷激动到飙泪,硬是要来二两才能平复内心激荡——

  《有性无别》

  这部纪录片瞄准了在中国社会被边缘化了太久的人群——

  跨性别者(Transgender)

  但官方的定义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不过,对于跨性别这个词的定义问题还有很多争议。

  这小小的争议二字背后,

  隐藏着这个群体的常人无法体会的辛酸、离奇、挣扎、与勇敢。

  生存在中国社会,做什么都会涉及到男女之分。

  就连注册社交软件的时候都会提前让你选择是男是女。

  然而,性别,远不是非男即女那么简单。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别人说成是人妖,

  他们长胡子却想穿裙子,他们爱男生却又不是gay。

  他们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被家人、朋友和自己所厌弃。

  他们中的大部分感到抑郁,有自杀倾向。

  他们不被社会所保护,甚至连生存都很困难。

  他们就是跨性别者。

  此片一共记录了8位跨性别者的真实生活。

  欣蕾——职业模特

  十九岁以前我是男生,现在我当女生已经九年了。

  17岁,身体上还是男生的她开始偷偷服用激素。

  2009年,她十九岁,去做了变性手术。

  她现在是一名职业模特,光明正大地作为一个女人美哭全世界。

  丝丝——话剧演员

  我的身体是一个男人,那并不是我的选择。

  这个社会太过粗暴,它用身体来定义灵魂。

  丝丝是话剧《阴道说》的主要演员。

  出柜前极度抑郁,但出柜也并没给她带来解脱,因为她从骨子里就是个女生。

  王嘉敏——早餐店老板

  我有了家庭、孩子,我在渐渐的变成一个中年的老男人。

  还在呼吸的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

  王嘉敏有一个十岁的儿子。

  有一次老师问她儿子,这是你谁?

  儿子对着留长发、穿裙子的爸爸说不知道。

  他说现在抱着老婆睡觉,老婆很反感,说女生抱着女生不适应。

  一个变性手术,会让他失去所有——父母、伴侣、儿子。

  但王嘉敏还是决定在2018年去做这场变性手术。

  因为,她想作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去生活。

  小霖——香料师

  我是泛性恋。

  我有时候是双性恋,有时候是无性恋,有时候是同性恋。

  小霖建立了一个跨性别避难所,

  为所有的孤单无助的跨性别者提供住处。

  H.C——广州未成年跨性别救助中心的创始人

  我出生时的性别被指定为男性,但是我真正认同的性别是女性。

  我喜欢女生,所以我是跨性别拉拉。

  H.C曾经跟直女谈过恋爱,但始终觉得不对劲。

  后来她才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正常的恋爱关系是作为一个女生去跟喜欢女生的同性谈恋爱。

  知乎上,在一个叫跨性别者都有哪些辛酸往事的话题里,

  你会看到黑洞一般的字眼——

  分裂,痛苦,虚幻,无力,没救了。

  跨性别避难所里的女生们,有人曾被人拖进黑屋扒光裤子奚落。

  有人出柜后立刻被家人没收了身份证和手机。

  丝丝在给脸部填充脂肪的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以至失明。

  欣蕾在变性手术之后感到下体都被烧焦了。

  这些随时随地都带着错误性别生活的人,

  在身体上要承担变性手术、服用激素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在精神上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

  所以只要有一丝希望从暗窗中透进来,他们就会拼命想握住。

  当欣蕾找到性别重塑医生赵博的时候,

  他拿出厚厚一沓信,全是跨性别者的留言。

  性别认识中枢,你就是女性的中枢,你考虑的就是女生考虑的东西。你怎么会一定跟女生不一样呢?

  这个人对于太多和欣蕾一样曾经认为自己是怪胎的人来讲,

  不仅是重塑性别的医生,更给了他们重生的机会。

  但就算有这样的机会,往往他们的家人、伴侣、朋友都不会同意。

  片中有个女生跨男生的跨性别者的妈妈,

  她尝试了各种办法想让女儿成为一个正常的女孩,甚至逼得孩子得了抑郁症。

  但她终于在孩子29岁的时候同意了变性手术的实施。

  在这个同性恋都还会遭到很多非议的社会,

  跨性别者是更难被理解的存在。

  而Facebook上面提供的性别已经有足足56种。

  大部分时候,不是他们奇怪,而是我们狭隘。

  不是他们可笑,而是我们无知。

  《丹麦女孩》小雀斑出演世界上首位变性人

  《迷恋荷尔蒙》李佩斯出演爱上军人的变性美人

  《男孩不哭》希拉里·斯万克饰演比男人更帅一万倍的女人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莱托少爷出演异装癖同性恋

  所有这些人类影史上的璀璨星光都在呼号——

  谁说我一定要被动接受自己的命运?

  谁说我不能手动选择我的性别?

  难道一个生殖器官就能够定义我的全部了吗?

  改变事业、爱情、生活都被社会所鼓励,为什么改变性别就要被排斥?

  跨性别者不是变态、不是鬼附身、不是有精神疾病。

  他们只想和平常人一样,到阳光下去呼吸,

  拥有普通人拥有的权利,感受最平凡的快乐,

  愉悦自己,也能勇敢去爱。

  他们,就是我们。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同形态的生命。

  我们不该为生而为人感到抱歉,更不该为生而为怎样的人而感到懊悔。

  片中提到——

  如今,跨性别者避难所已经渐渐建立起来了,

  支持变性手术的家长已经渐渐多起来了。

  但愿有一天,我们不会直接凭借外表来评判他人的性别,

  而每个人都能勇敢地说出内心的那个答案——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有性无别》观后感(五):《有性无别》:跨性别者——少数者也应该得到尊重

  你有没有歧视或者嘲笑过娘娘腔的男人?你有没有对穿着行为很爷们儿的女人投以异样的目光或议论?你有没有在少年时欺负过或者远离过那些和你不一样的人?

  纪录短片《有性无别》,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人——他们是一群跨性别者。其实,应该用“她们”,因为纪录片中这些人是一群跨性别女性者,即她们生理上虽然是男性,但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女性,而且有的已经通过变性成为女人。这里也应该称她们为“普通人”,因为她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

  汪欣蕾就是其中一名跨性别女性模特,高挑的身材,凸起的胸部,齐脖的短发,一身女人装扮,连声音都很女人。然而他却在十七八岁之前经历着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焦虑,因为对自己男性身体的憎恶,他曾偷偷买来动物用的雌性激素服用,还曾被家人带去看心理医生被当作抑郁症患者治疗,甚至被认为是鬼上身。直至后来被家人接受,去医院做了变性手术,终于做回了自己。

  人大附中的高中生曾拍过一部反映跨性别的微电影《逃离》,影片中的男主角张望安就是一个心里住着女生的男生。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喜欢班上的篮球少年成泽;会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为自己涂上指甲和口红,并穿上漂亮的旗袍,他享受自己变成女人的样子和姿态。然而他又不敢面对或彰显自己的心理和情感,想逃离这种性别的焦虑带来的困境。他挣扎、痛苦、压抑,直到向好朋友倾诉被好朋友认同,并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到最终接纳了自我,不再选择逃离。剧中主角张望安的扮演者张宇歌自己就是一个跨性别者,剧中很多情节也源于他的亲身经历,如今他也如影片中一样欣然接纳了自己。

  《有性无别》中曾为汪欣蕾做变性手术的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赵博称,据国外统计,每三十万人中就有一个跨性别者。这不是变态,更不是病。他们就在你我的周围。

  王嘉敏留着披肩长发,在广州经营着一家早餐店。除了在店中要接受顾客频频射来的异样目光和小声议论,他在家里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他有一个十岁的儿子,但儿子和他感情并不好。一次当老师问起儿子和他什么关系时,儿子却对老师说“不知道”。妻子理解他,但不支持他。妻子说,等他完全变了性,两人便就此分开吧。王嘉敏只能选择接受,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妻子的尊重。

  广州的H.C生理上是一个男生,但他心理认同自己是女生,与此同时,他还喜欢女生,所以他认为自己是一名跨性别的拉拉。他曾为自己感到羞耻,并曾把死亡作为自己无法忍受这个世界时的最后安慰。如今,他已经认同了自己,为了抗争,他发起了未成年跨性别公益组织,力图为这些少数人发声,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权益。

  性学家李银河老师的伴侣就是一名跨性别者。李银河老师口中的“他”是一名生理上是女性,但心理上是男性的跨性别者,因此李银河老师称自己和对方都是异性恋,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拉拉,因为她爱的是一个心理认同是男性的人,而对方是以男人的心态和身份爱上的她。无论舆论如何发酵,也无论你是否认同,在此都祝福他们。

  雪小霖是一名调香师,他在南京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的同时,也把工作室作为一个跨性别避难所,会接纳一些被家里赶出来或逃离出来暂时无处居住的跨性别者。他们会相互倾诉、相互支持,在遮风挡雨的“避难所”里寻找心理上的支撑和温暖。

  他们在经历过自我认同的痛苦的同时,还在面对家里的不解和压力,经历社会的歧视和嘲笑。但是,他们不甘心,也在努力为自己的权利抗争,为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同而努力。而家人的认同,是首当其冲也是最难的。

  赵博医生称,国家有做变性手术的相关条例,首先就是必须要父母同意。因此,跨性别者在自己经历痛苦的认同过程的同时,整个家庭也在经历着折磨。

  纪录片中,一位正在接受变性手术的跨性别男性者(生理上是女性,心理上认同自己是男性)的母亲,哭诉着从对女儿的不解和对抗到接受,再到帮着女儿去应对别人的歧视,不惜去和别人“像泼妇”一样吵架。这位母亲哭泣着说:“真的很难很难这些孩子。社会不应该歧视这样的人,不应该呀,真的不应该!为什么正常的男女孩都能接受,这样的孩子就接受不了?作为一个这样孩子的母亲,真的很难。孩子在社会上生存都很难很难!因为她是我生的,我养的,孩子怎么样,当妈的你能不接受吗?”

  他们是少数,还有她们,希望社会中的大多数能够尊重他们。他们与我们不一样,但他们,同样是不一样的烟火,同样需要绚烂的绽放。

[有性瘾怎么治疗]《有性无别》的观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107049.html

推荐访问: 有性杂交 凉风有性

扩展阅读文章

考试类热门文章

考试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