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之间的灯光]《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10篇

时间:2021-07-17 来源:考试类 点击: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10篇

  《大洋之间的灯光》是一部由德里克·斯安弗朗斯执导,迈克尔·法斯宾德 / 艾丽西亚·维坎德 / 蕾切尔·薇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一):得之我幸,不得却不该是我的命。

  曾听说,在自我情感控制上达到变态地步的人,每逢意识到自己正陷入对某样事情的痴迷时,就会立刻抽身离去。只为了不背离初衷,不被控制。

  执念,源自渴望,终成欲望,乃罪恶之源、犯错之始。

  如果不是连续两次流产让 Isabel 对孩子的渴望达到偏执的程度,她不会逼着丈夫违背灯塔看守人的条约,隐瞒情况不上报,把海上遇难者的孩子据为己有。得不到的,令人成疯成魔。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终归太难达到。

  观影的我,处身事外,当然可以理所当然地去责怪 Isabel 剥夺他人儿女的不道德。可其实当深陷其中时,又哪有那么容易放手?哪有那么清醒的头脑去明辨是非?

  无欲则刚,不为欲望所控,得以规避伤害,那是强者的手段。而弱者,在与欲望博弈中不战而败,为其所奴役。或是在追逐的路上灭亡,或是欲望满足后得以享受短暂的幸福,而后的人生都在吞咽苦果。Isabel 如愿以偿,暂时拥有了孩子,过了四年的幸福生活。可是良心觉醒以后,当所有人都回到自己本来位置之后,她良心一直受着折磨。不是上帝不原谅她,是她过不了自己的一关。

  我们也会对或大或小的事情存在执念,执念最后加深而成欲望,渴望拥有某物的心理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择手段”,或许也曾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只是对 Isabel 来说,这执念、这欲望是孩子;“母爱”的色彩,让这场不道德的“不择手段”褪去了不堪的面目,同时又因为人伦而变得更为复杂而已。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二):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没有对与错,没有后悔,唯有勿施于人、坚持不懈!

  2016年9月份听说的电影,看了下简介,预感可以在奥斯卡拿几个提名甚至过个奖什么的,但是结果不如我所愿,没有出现在提名名单上,也没在其他方面得到什么奖项。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参加的原因,还是什么,也不去管它了。

  演员也就不多说了,法鲨与他女朋友AV(艾丽西亚·维坎德,外号坎妹)。不多介绍他们俩,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俩就是因为这部电影才成为情侣的,曾看到有人说是因为片场太过于寂寞,才导致他们俩在一起的。当然我看的时候并不知道他们的现实关系,看完了才被惊呆,原来是一对,还是因为我看的这部电影成为一对的。

  上面说到了我看简介就觉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也是那时候就被这部电影所吸引了。看这部电影,感觉和看《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感觉一样,就是有一种全篇压抑,看得观众等待爆发,想要爆发,却永远不会爆发的一种状态。电影情节挺简单的:男主汤姆从战争中回来,心中也始终有阴影,想要安安静静地生活,和女主角伊莎贝尔相互一见钟情。他俩结婚并住在一座海上的灯塔,结果伊莎贝尔两次流产使他们俩间产生了裂缝,直到有一天海上飘来一具尸体和一个婴儿,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彻底改变。

  上面基本上是网上的简介,接下来可能会有剧透!还没有看过电影的,怕剧透的童鞋也就不要看啦:当夫妻俩看到了这个孩子,伊莎贝尔坚决要留下孩子,汤姆只好把尸体偷偷埋了,也在几年时间里把这个婴儿作为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汤姆俩回到岸上,无意中见到了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即那具尸体的妻子),她成天生活在悲伤之中,始终无法摆脱“夫”离子散的痛苦。而汤姆不忍心看着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却又息息相关的女人如此,也逐渐说出了事实,但这事实全由自己扛着,说是自己强迫伊莎贝尔留下的孩子,结果汤姆被怀疑杀了那个男人而被判杀人罪,孩子也离开了伊莎贝尔。之后的半小时左右,也就是从孩子不认这个母亲,而伊莎贝尔一个人几乎奔溃。不过最后那个女的也相同了,为汤姆辩护,让他免于判刑。电影的最后,是长大了的孩子回去看汤姆,只是这时候的伊莎贝尔已经去世了。

  电影的情节就是这样,首先说说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原因一,看了电影简介,发现了这其实是我所渴望的生活,或许你可以说我是孤僻症,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希望有个安静的地方,无忧无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求多好的生活,只求清静如斯。全片到伊莎贝尔第二次流产之前,其实生活都是很美好的,没有竞争,没有压力,只有所谓的认为的美好。甚至看着电影被虐狗,想谈恋爱了。

  原因二,当然是因为性格原因,男主汤姆的性格属于内向,当然不知道是因为战争的后遗症还是什么,但现在的他就是内向的,这也是我所有的性格。另外,他喜欢写点什么东西,除了每天发回岸上的消息,还会每天写写日记,不爱说话却十分爱自己的妻子。这里除了汤姆的性格,还有伊莎贝尔的性格,作为妻子,作为流产了两次的妻子,这样的选择是情有可原的,甚至很多人会比她更加奔溃,而她对自己孩子,或者说自己“领”的孩子的爱,是感动人心的,这也是作为一位母亲表现出的平凡至极而又不可磨灭的精神。

  原因三,演技感人。不说法鲨的演技,大丈夫的能屈能伸,后起之秀维坎德的演技也是很棒的。表现出了一个流产两次的女人那种绝望的状态,又表现出了意外得子的兴奋,最后又回到失去孩子的绝望状态,比法鲨更加能屈能伸。

  说完喜欢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电影的评价了:

  这样的电影,分析心理很是重要。

  1.男主的心理:电影刚开始就说明了汤姆是一个战争中回来寻求宁静的人,想要一个人远离尘嚣,甚至没有想过会有妻子。对于在战争中杀人无数的士兵,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脾气很爆,杀几个人也是正常,因此就像电影里被人怀疑有杀人罪一样。但是对于一个想要远离杀人,向往宁静的人来说,又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有心理问题可能一激动就杀人,却又不想失手杀人;第二种就是有心理阴影,想要忘记过去,所以也不善于与人交流,这样同样会提起过去。电影里的汤姆当然是后者,也能看到,汤姆和伊莎贝尔结婚后几乎不提往事。而其实这两种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点——人性本善。

  通过“人性本善”这个关键词,就不难看出来结局,当然这不是电影结局而是汤姆向大家坦白的这个事。因为他来到这儿是想要平平安安,却由于留下了孩子让他人痛苦了如此之久,并会一直持续下去,汤姆当然于心不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结局。

  而他当然也是爱自己妻子的,所以想要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虽然不想冤于杀人罪,但只要妻子伊莎贝尔没事,他也不在乎自己受什么罪了。

  2.女主的心理:电影刚开始,伊莎贝尔就对汤姆一见钟情,当然不是因为长得帅。所谓:女生看男生都是越看越帅的,所以很少有人因为男的帅而一见钟情的。伊莎贝尔看上的是男主的性格,虽然不能一眼看穿,但是她知道他与自己很像,而她自己也想远离尘嚣世俗,虽然没有汤姆的经历。这时候还是少女的伊莎贝尔就这么嫁给了一无是处的汤姆,并住在了岛上,过的是什么都没有,却平静幸福的生活。插句话:这也是多少中国人想过的生活,没有竞争,没有谎言,没有金钱,有的只是:幸福的生活。

  紧接着,伊莎贝尔经受了两次流产,这两次的打击,对于我们没有生过孩子的可能不懂,但是对于怀孕过的人就不一样了。感受一下自己的孩子在肚子中八九个月,到哪都带着自己的胎儿,看着他一点点长大,等待的却是死亡。还是两次!那种痛苦,我无法感受却想流泪。这时候的伊莎贝尔是几乎奔溃的,对生活也没了希望,却意外捡到了海上飘来的孩子,接下来的做法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之后汤姆已经坦白了事实,而她又是几乎崩溃的,孩子离自己而去,丈夫也被抓,然而导致这个原因的是自己丈夫,现在的她绝对无法原谅汤姆,因为千错万错都是汤姆的错。但是又能怎么样?只有对生活的茫然,希望的减弱,处于绝望的边缘。但其实不知,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在一念之间得到了幸福,却毁了他人的幸福,最终还是毁了自己的幸福。

  3.那么这里就通过心理,来分析一下到底是谁错了呢?男主有两个转折:①由于太爱自己的妻子,当时就听从了妻子留下了那个孩子;②由于无法眼睁睁看着他人受苦,坦白了事实却保全了妻子。这里,汤姆爱妻没有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没有错,那么难道是伊莎贝尔错了?再来看,女主也同样有两个转折:①捡到孩子,就像上面分析的,她留下孩子也是情有可原的;②丈夫坦白,她怪她丈夫。也是一样的,女人的心比较软,对于自己养了几年的孩子,当然不愿离他而去。这都是没有错的,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其实没有谁对谁错,这一切,都是现实。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所以汤姆要远离这个社会,也就是远离现实,却在最后依然没有成功,因为现实就是现实,永远在你身边。女伊莎贝尔亦是如此,不同的选择都有不同的一条路走,而自己选择了,跪着也要走完它。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可能现在每做的一样事,都在影响之后生活。夸张地说,你今天晚起床一分钟,说不定就少思考了一分钟,而在未来你就完全不一样,本来能成为科学家,结果成了数学就,也可能只是个扫地的。一切都在未知中,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对的错的,如果没法回头,那就走下去吧!

  电影里的爱情是纯洁的,如果没有流产,可能他们就一辈子幸福地生活着,但是一切也都是命中注定的,注定伊莎贝尔在风雨中第一次流产,也注定了第二次,一步步推向了电影结局。而谁又能料想到呢?

  电影中表达方式挺不错的,汤姆不善于表达,但是他很喜欢写东西,所以对于那位寡妇也都是以信件的方式转达,当然不是说写信的方式不错,而是从信中表达出来的感情,或者电影中其他地方也有汤姆所写的话语,都很好地渲染了电影的感情。

  其实看电影的时候一直期待有个震撼的结局。看悬疑电影的时候会很开心地猜结局,看结局翻转电影的时候回茫然地猜结局。而这样的电影,也完全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这样的电影太过于现实。看完发现不是悬疑才不懂,你连现实到底是怎么样的都不知道。也一直期待寡妇会原谅汤姆,最后也原谅了,但我以为他们会一起生活,毕竟都是曾经失去的人,也都是相依相靠的人,但并没这样。孩子还是没有和汤姆俩生活,最后的一幕孩子长大再次见到汤姆时,伊莎贝尔也已经去世了。同样很现实。

  最后说一句:电影中的风景很美,制作也很精致,音乐同样很美,虽然冷门,但是值得一看。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三):前半段冗长后半段还行

  前半段实在是太冗长了,莫名其妙就在一起,然后就幸福地开始生活了,这种剧情特么没人想看啊……耐着性子看完前面的因为知道前面那么幸福后面肯定会发生点啥...然后终于出现女主流产两次然后情绪开始变得暴躁,这种剧情还是不怎么想看啊……最后精彩终于来了,女主男主擅自收养了一个漂洋过海来的婴儿,小孩还是蛮可爱的啦,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生活拍的也很甜蜜很到位。估计是因为小孩所以把整部片撑住了。然而男主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直到发现了孩子的生母。然后男主开始作死暗示孩子的母亲孩子在他们手上...结果好了吧,两人都送进监狱了,孩子也是很痛苦老不情愿地跟着生母,最后才接受了她。最后又来老掉牙的煽情环节,什么多年以后女主死了,然后那个长大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他们,然后又回忆起当年在一起幸福的日子然后很感激他们啦blablabla...在观众的泪目中结束(观众里面好多阿姨奶奶啊……)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四):善良——人性海洋里光辉的灯塔

  这是一个关于善良人们的故事。退伍军人TOM战后回到小镇,当起了枯燥无味的灯塔守护人。而小镇上一个家庭,善良的老夫妇和小女儿都很喜欢这个中年退伍老兵,情窦初开的小女儿对这个深沉、饱经沧桑、留着小胡子的男人很有好感。几次约会、通信后,两人互生爱慕结为伉俪。此后,夫妇俩一起来到远离小镇的小岛上,当起了灯塔守护人。从小与两个哥哥一起长大的、传统的伊莎贝拉,婚后对孩子十分渴望。但两次流产,让他们心中的希望一次次破灭。(插一句:导演编剧你俩过来一下!我问你们,你家女儿怀孕了,你还让她在远离小镇、远离大家庭、远离医院的小岛上吗?爹妈没长心哪?第一次流产了,第二次还TM部长点记性?这个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悖常识和情理。但我看老夫妇不像那么不懂事的人哪。不过,那么乐意把自己女儿嫁给中年退伍老兵估计智商也确实不太高)。捡到小孩后,就该不该上交孩子夫妻俩产生了严重分歧。最后,他们留下了孩子。其实,如果他们一直抚养孩子到大,永远不说出这个秘密,实际上也没啥。可偏偏TOM良心太大了,寻思寻思就把事捅出去了,自首了,结果差点被整成谋杀罪加拐骗孩子罪。这下可好,两个家庭都不得安生,TOM夫妇俩被抓,伊莎贝拉没了孩子就丢了魂抑郁了,孩子估计有5岁了,想养母,不接受生母。。。。现实生活中应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从社会成本最小的角度,是不是永远错下去才是对的呢?但是,对于TOM这样的人来说,不正直毋宁死,所以他选择了坦白。可以理解,但不赞成。最终,孩子在生母的新家庭里成长,TOM和伊莎贝拉被轻判,出狱后依然无孩,而且在一个远离小镇的山坡上生活到老。也许是不想看到、打扰那个孩子吧。伊莎贝拉先于TOM死了,至死,她仍然对捡到的孩子心怀愧疚,恋恋不舍。结尾,善良的、相爱的两人,牵手走向金色的天堂。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五):感人泪下的一部电影

  作为妈妈,对这种子离母散的情节毫无抵抗之力,忍不住泪崩。对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每个人的立场都非常理解,女人对孩子的母爱渴望,男人对爱人的承担和道德的拷问,让人揪心。是的,如果男人不去联系孩子生母,他们可以永远幸福下去,但他备受战争杀人后的心理创伤无法原谅自己的罪,孩子生母原谅了他们,减轻了他们的罪刑。Forgiveness一直是基督教主张的一个品行,如同佛教的大爱。孩子,养母,生母的感受都能让人体会,并产生同情。相比中国讲贩卖儿童的电影《亲爱的》,主要站在买孩子养孩子的农村妇女角度,而在孩子生父母,孩子的角度却没有做较多深入探讨。当然两部电影要讲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但《大洋之间的灯光》要更宏大和多角度一些,《亲爱的》更切合中国的真实问题。

  两位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希望真实中这对couple能像电影里一样相爱一生。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六):不符合逻辑啊导演不要硬拗狗血

  —留下孩子!

  —不留,想要的话我们领养一个

  —求求你

  —不行

  —老婆生气一段时间——有小孩/生了小孩,开心

  —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本片完—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七):都是自私惹得祸,也是妻子惹得祸

  这是一本关于宽恕的电影.

  我常设想如果这故事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一般情况是夫妻俩表面不露痕迹,心里有少许愧疚.把小孩养大,永远不告诉真相.写信给小孩生母,寄信物给小孩生母,这类愚蠢的事一般人肯定不会干.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退伍军人和妻子在孤岛上看守灯塔,几次流产后非常伤心,一天两人发现漂来小船,小船上有一婴儿和死去的生父,军人在妻子的坚持下违心私养婴儿,并对外声称是自己的孩子,军人后来发现了婴儿的生母,先后写信寄物给她,也因此留下证据,后真相大白,军人被抓,为保护妻子自己一个人承担责任,被重判,危急关头,军人妻子告诉了事实真相,婴儿生母也选择了原谅,军人夫妻们被轻判.许多年后,长大后的婴儿前来认亲.

  军人其实是个很正直的人,但其妻子就比较自私.正是因为妻子的自私,所以才会私养婴儿,也因为妻子的自私,军人差点遭受极刑.军人寄信,寄物给婴儿生母,是出于良心,是为了补救,但是这属于补救过当,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危险,是不可取的.

  电影的主题是宽恕,妻子的宽恕,婴儿生母的宽恕才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人无完人,生活中我们也应以宽恕之心待人待事.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八):男主是什么样的人?他不自杀也许只是因为

  男主是什么样的人?

  影片开始于他对职业的选择,去孤岛上一个人看灯塔。为什么这么选择,在他给女主的情书中有一句“我被死亡的气息笼罩太久,逐渐变得麻木不仁,这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后看破红尘,跟我们出家遁入空门差不多,毫无疑问他经历了太多痛苦,他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热情,不想再和世界有任何瓜葛。

  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还给女主写情书,说女主让他感觉重焕生机?

  那只是一时情绪,就好像一个患绝症的人,在某个时间忽然又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但不能持续很久,情绪过后,还是面对绝望。

  女主看到了情书中写的“重焕生机”,但前面的几句话很重要“在这里,我才不会伤害到其他人,和我共处的只有灯塔。长久以来,我接触的东西都变得死气沉沉、奄奄一息。而你如此富有生气,让我担心萦绕于我的黑暗会逐渐侵蚀你”,或许女主认为自己真的能让男主重焕生机,但她失败了。当男主入狱后,他承担所有责任,包括面对孩子的生母时,他承认谋杀。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爱女主,原因稍后解释。他承担这些责任会有什么结果?这显然不是一个“重焕生机”的人想要的结果,这是一个经常思考死亡,没有生趣的人想要的结果。

  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早点自杀,那样不会伤害任何人?

  也许是没有勇气,也许是因为男主信教,自杀后不能上天堂。十字架说明男主信教,有些人信教是为了拿宗教对抗虚无,但男主不是很虔诚,他不能拿宗教对抗自己的空虚。

  这是爱情吗?

  女主爱男主,但这份爱并不美好,美好的爱情是相互的。有人说:“爱一个人,就算对方不爱我,我也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这种说法很高尚,但无法改变事实,事实就是你和一个不爱你的人在一起,而对方和一个他不爱的人在一起。

  男主不爱女主,失去热情和生趣的人生无可恋,不会有深爱。说明一点,没有热情不等于没有道德。男主因为经历太多不幸,到达今天这种状态,他本意并不想伤害别人,他情书里提到,来孤岛就不会伤害别人,也表达了对和女主相处的担忧。可是他没办法战胜人性的弱点,最后还是因为一时情绪做了错误的决定。他入狱后写给女主的信说出了他的想法,他做好准备面对死亡,感谢女主给他的爱,他也想尽力回报,但回报的远远不够。其实他已没有了真正去爱的能力。发现孩子后,他选择为了女主留下孩子,放弃报告事故;发现孩子有生母后,他选择透露消息,再归还孩子,放弃女主和孩子间的情感;面对孩子的生母时,他选择承认谋杀,希望不追究女主责任,放弃自己的人生。这只是他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不是因为他深爱女主。

  这是好电影吗?

  这个故事有原著,不是导演写出来的,我也没读过原著,但我感觉这个故事要讲述的人生不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其实只想给一星评价。导演拍的时候太想煽情,读信画外音、各种音乐、各种哭泣。两个母亲和孩子之间,男主和女主之间,生母和亡夫之间。导演很失败,他没有完全表达出男主的空虚痛苦,也没有完全表达出女主悲情无助,他甚至煽的好多人认为男主很爱女主。。。。。。

  认为男主很爱女主的,你会找个男主那样的人结婚吗?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九):深爱过的人一定会给对方植入一些价值观

  从摩洛哥飞往迪拜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手痒想写几笔。

  整部电影节奏并不急促,如娓娓道来的一个心灵故事。

  故事开始很短暂的时间讲述男主角汤姆和女主角伊莎贝拉相遇并相爱的阶段,我是有些诧异的,伊莎贝拉这样一个时代的小镇子的女子,如何有胆量主动追求爱情。或许是一见钟情在作祟,汤姆的闪躲也暴露了长年战争埋藏下的不安和孤立。

  另一面,长年身处战乱的男子是无法抗拒如此单纯美丽的小镇姑娘的。当他说出“能上岛的女性唯有守灯人的妻子”时,似乎是已经能说的最勇敢和腼腆的告白了。

  那一刻,我偷偷的想,如果能嫁给一位守灯人,每日栖海而息,守岛而度,朦胧在世界只有两个人生活里,唯彼此为世界,那亦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儿了,想到这儿,屏幕出现两个人相拥,四目相对不禁而笑的画面。

  当伊莎贝拉面对大海一个人傻笑,毫无隐藏自己的幸福感,也彻底表露了一个人终于过上了自己渴望的生活,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满足感自然流出。

  故事慢慢延展,失去第一个孩子是故事的转折,当伊莎贝拉形容孩子溜掉了“太丢人了”,我先想到了那个时代女人的卑微,女人失去小孩不是先执着心灵和身体的创伤而是“丢人”的社会属性。因失去孩子出现抑郁形态的伊莎贝拉,我并不能感同她的痛苦,作为看客,我持有只要人在,一切还有机会的思维,包括小孩子。于是只能努力将自己代入情节,唯有角色转换,虽然没有孩子,作为骨肉,如果是母亲受到伤害,想到这里,我突然心悸,伊莎贝拉的痛苦,懂了。

  留下救起的小孩,隐瞒上报给汤姆在享受天伦之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曾血拼战场的勇士也无法忍受汉娜的眼泪,他所发出的讯号,给本是好意的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两次给孩子的生母提供生还信息的镜头,让我有些模糊汤姆的用意,他真正的意图到底是想给汉娜带来一些关于丈夫和女儿的消息,不至于太过痛苦以示安慰呢,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背着妻子诉露实情。

  我选择相信前者。

  而猫头鹰摇铃的指引,警察上门时,伊莎贝拉捶打汤姆嚷道“你不爱我”,我想那一刻汤姆内心的煎熬如他身着的破洞马夹。

  汉娜回忆丈夫,给其留存最好的念想就是懂得饶恕,我思考着,深爱过的人一定会给对方植入一些价值观。

  故事的结局让我看的有些心塞,一定要等到伊莎贝拉死去,露西才出现么?有些怨恨这个结局,虽然它一切归为,但不够圆满。但过了良久,反应过来,或许有如此去和的经历源于伊莎贝拉的贪念,最终在有生之年未见到露西也算是编剧的有意为之。

  夕阳下,汤姆扬起安慰的表情。良心是解救私欲的最好良药。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十):我们不能替人假设

  看电影或小说,观众与读者经常有种心理,这主人公怎么这样,而不那样。这编剧怎么那么蠢,编得这样狗屎或狗血。

  看这部《大洋之间的灯光》时,相信很多观众也有这种心理。

  其实,没办法,故事就是这么来的,不然,一切很理性,一切都按观众意愿发展,哪有错综复杂的故事呢?

  俺看这故事时,开头没有多少感觉,直到海上飘来那只船,伊丽莎白准备收留那个女婴,故事才真正开始。因为到这个时候,才感觉有戏了。

  如果按法鲨开始的想法,那这部电影也没有什么好拍的了。其实,观众已经知道,他们这么做错了,就看怎么错下去。

  如果这个错永远不说,不揭穿,可能像某些观众想的那样,那这个故事也就over了。让女婴长大了才知道真相?那会怎么?也是这个故事发展的一种思路。

  但编剧偏偏要让法鲨良心发现,早早自揭真相。那观众会想,这是不是有些傻啊?

  可法鲨的良心就是这样啊,他爱伊丽莎白,爱女婴,想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观众怎么能替他假设呢?

  其实,当编剧或写小说的都知道,故事就是要拧着来,这样才有意思。当然这样往往也会招观众骂,会被指责为脑残什么的,会让不少观众不爽。

  俺也觉得这个故事后面写得并不太好,以俺比较正常的经验,似乎后面也可以这样写,也许更合情理:

  法鲨内心纠结,先求伊丽莎白原谅,跟她商量后,去找女婴的母亲说明真相,然后到警察局自首。警察局证实法鲨没有杀人,因其有自首情节,判罚他短期服刑。女孩交回母亲手中,但允许伊丽莎白和法鲨作为养母养父,可以定期探访。这样,结局似乎比较圆满。

  但是,这样合情理是合情理,但拍出电影来,好看吗?

  所以,编剧写人物,往往是错越多越好,看得观众直发急,心里想怎么这样呢?怎么这样呢?编剧才觉得这人物才真的写好了,剧本才成功了,戏才有了!

  港真,这片子俺觉得演得最好的是那个小女孩,天真可爱,自然质朴。而最感动的也是片尾,就是法鲨老了,等到养女回来,拿出伊丽莎白的遗书,送给养女。

  如果故事编得太合情理,那这最后的感动可能也不会有了。

[大洋之间的灯光]《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100015.html

推荐访问: 大洋之间的灯光结局 大洋之间的灯光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考试类热门文章

考试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