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股份_《西藏天空》观后感10篇

时间:2020-10-10 来源:宗教 点击:

《西藏天空》观后感10篇

  《西藏天空》是一部由傅东育执导,拉旺罗布 / 阿旺仁青 / 索朗卓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天空》观后感(一):关于宗教,关于变通

  这部电影让我更了解西藏的历史,解放后当地人和汉人的矛盾,佛教,

  但是因为长辈们对宗教的不合理理解和运用,让普布无辜的成为丹增的替身,一辈子都在为主人祈福,修行,而没有自我,普布不是没有自我,是被深深的埋在心里最深处,直到刘医生的到来,让他开始有“我”的概念。说道宗教,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对于宗教的态度要正确,不能盲目追随,有宗教是件好事,如果不好好认识它,就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甚至成为一种诅咒,失去自我,所以我们需要研究他,认识他,像那些达赖错误的运用宗教,等于没有宗教,我觉得佛教的存在是让人觉悟的,不是借着佛教的名义伤害他人的,盲从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影片中,反共党,不分青红皂白就烧毁别人住处的,殴打汉人孕妇的,这根本不是宗教的本意,是有些权柄怕失去权力去伤害无辜的人,活佛在去世前也说道,仇恨是痛苦的延续,他自己也否认了之前的许多行为。

  丹增也是在佛教的家庭环境生长的孩子,只是后来留过洋,接受了更广的教育,虽然他也是一贯的服从,但是对于“替身”一说,对于活佛的话是否永远是对的都产生了怀疑,人是要有怀疑精神的,这样就是一种进步。

  另外,我觉得每个人要学会变通,普布的一生有时候觉得特别可惜,他是个善良的人,小时候他对很多事都充满好奇心,对主人照顾有加,让我看到小时候的他们有着非主仆关系的深厚感情---友谊。我一直觉得活佛和其他喇嘛灌输给他的东西,最后成了他的诅咒,一直箍着他,让他胆小懦弱,思想固执不化,别人对他的伤害很让我同情,但是一直活在仇恨和痛苦中也是他的选择,丹增性格和行为也有很多不合适的东西,甚至还强奸了普布的妹妹,最后被普布从山上踢下去,但是他最后忏悔了,没有仇恨普布,还决心回西藏做一名老师。他在性格上还是个积极,能变通的人,还有普布的妹妹最后也被丹增的真诚有点感染,强奸是事实,他也确实是喜欢央金的,回来的时候给他们母女买了很多东西,申称要照顾他们,如果我们一直抱着他是个强奸犯不放,心里充满了怨恨,不肯原谅他,自己同样会不快乐。

  《西藏天空》观后感(二):尼玛

  尼玛

  ——小兮

  小兮昨晚和坊客丁丁童鞋一起去看了电影《西藏天空》,这部电影万达只排了一场,但偌大的放映厅依然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这部影片成功的体现了中国文艺片的尴尬,中国文艺片的缺点就像星星一样多,只是太阳好像一直不会出现。

  据说淘宝有个数据统计,带颗粒的避孕套在西藏的销量位居全国之首,小兮跟朋友聊天时感慨:“还是西藏的哥们口味重”。哥们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猛叭一口过滤嘴,烟头由暗变亮:“那是因为进藏的文艺女青年最多”。一字一顿斩钉截铁的跟着烟圈悠悠的飘出来。

  小兮没有黑文艺妹纸的意思,但文艺青年们一直都以各种姿势矫情的描述西藏的纯洁和神圣,西藏不只是一个地方,是圣地,也是文艺青年心目中的远方,很多人不在西藏就在去西藏的路上,再不济,也在准备去西藏,其实,在很久以前,小兮也跟朋友约定,一定要找个机会一起进藏一趟。

  小兮没准备逐条细说影片,每一个话题都足够宏大,但是每一个情节都没有处理好,导演确实很努力,我仿佛就看到一个饥饿的人用一个很烂的碗装着非常精致的食物,狼吞虎咽、包口包嘴的撑得脸红脖子粗,残羹剩菜掉落一地……

  对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我只是觉得,再这样下去,西藏题材也要被你们玩坏了;

  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这部影片,小兮觉得男主人公丹增少爷女儿的名字很适合,那就是“尼玛”,至于什么人性佛性、自我以及民族融合这些瓷器活,还是让有金刚钻的人来揽吧。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推荐给您的朋友,请他关注中兮坊微信公众账号:【中兮坊】

  小兮微信号:329427849

  官方微博:weibo.com/531174789

  坊客热线:023+ 58151168

  地 址: 万州•西山公园钟楼旁

  《西藏天空》观后感(三):人生回转

  看开头的时候,不知怎的,想起来那部《追风筝的人》。

  记得当时写那片子是关于“救赎”,那句"为了你,我千次也愿意“的照应让我好生感动。等我在影院里熬完120分钟,我想这部电影是关于人生,掺杂爱与罪的一生。

  40年,几多错误,几多善行。从稚嫩的少年,到洗尽铅华的中年,要叹人生无常,世事无奈,都被那最后的一句好兄弟堵住。痛又怎样,恨又怎样,都熬不过那一片天空,以及时间。转经桶永远转不走过去的内心伤痛,只能去淡化那心间烙印的不平痕迹,在那一圈又一圈的摆动中,与无声的时间相和,给自己一个长久的心理暗示。

  44~80,其间西藏的风云变化成了两位主人公人生中宏大的叙事背景。个人于历史,算得了什么,是庄园中的农奴,或是万人敬仰的活佛,对于这一场”平等“的洗礼都无力阻挡,纵使牵制住一时的步伐,也终将被滚滚浪潮卷了去,淹没在浩瀚历史里成为个可有可无的注脚。可历史于个人却没准是一切,是生存的光荣、是死神的叩门、是发展、是毁灭、是翻天覆地的人生回转。

  我总觉得那时残酷得很(原谅我的天真),于是心中叨叨,料想两人中的一人会死去。奈何阿来不和我意,硬是留下了光明的影子,在天空中留存住阳光。

  最后我想说,敢不敢不要在120分钟的电影中讲那么多事情啊,不觉得挤吗?

  《西藏天空》观后感(四):几个问题

  几个问题:1将个人命运置于复杂的历史时代中,却没有使二者形成有机联系。我们知道,成功的表现时代的作品可以通过人物命运的变迁上反映出来,而这里,时代归时代,人物归人物,二者的互动是乏力的。更可悲的是,由于反映的时间段过于漫长,而每个时代的定位又不明确,使得时代的表达不真切。

  2人物问题。恐怕是最大的问题,一方面人物命运需要在时代中加以体现,对时代把握的苍白必定导致人物的乏力。另一方面,就人性本身而言,有些东西是永远的话题,比如命运。具体到电影里,则是少爷和仆人之间牵扯的命运,有意思的是,由于还牵扯到宗教神秘力量,使得吸引力很大,然而,失败的也在这里,宗教与共党宣传的交织,使得二者偷偷置换了观念。比如赎罪观念,本是宗教的,但在这里与普遍性的做好人恶人混淆。又如替身,也属于宗教的原始力量,这里与共党宣传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观念”偷换。以上两点,导致人物塑造的乏力。

  男性问题以外,对女性的处理非常单一。贵族少爷与底层女孩的爱情,被定位为老爷霸占少女,这就把爱情过度到阶级性的问题,本质上与“白毛女”故事没有差异。另一个女人,杨医生,原本以为她是勾连起两个男性的感情中介,后来错了,错在不能将她看成一个真实的女人,而是一个代表某种观念的宣传工具,作为工具的她,要保持纯洁性与独立性,注定不能与剧中任何一个男人发生关系,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身体上的。

  《西藏天空》观后感(五):只为途中与你相遇—我看《西藏天空》

  只为途中与你相遇—我看《西藏天空》

  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导演用他的内心、领悟、技巧诠释着一个故事,而观影的每个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爱上某部电影,也许只是爱上了影片中那个自己或他人的影子。今天的上海,潮湿闷热,可是走出影院的心情却是清澄明净,因为喜欢《西藏天空》。

  历史的洪流轰轰烈烈地往前簇拥着,相对而言,个人力量实在过于薄弱。所以尽管影片对农奴制度、和平解放、叛逃事件、文革运动等等,大部分时间在轻描淡写,但还是看到了背后的凝重与不安。只是如果不过分带上政治烙印、宗教问题、民族矛盾,可不可以说,这部片子只是纯纯粹粹地讲述了两个藏族男人40年的爱恨情仇,充满文艺情调,更何况藏地天空这样蓝、星光这样亮、风景这样美!

  40年前的少爷和仆人虽然基于年岁相当,互为友爱,但是表面上的功夫也需做足。主子高高在上,仆人言听计从。身份的悬殊,导致两个人渐行渐远。少爷继续过着富足的生活,而仆人则以少爷替身名义出家修行。当解放军入藏后,他们两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少爷的改变略有突兀,但我暗自猜想是因为剪辑的缘故)少爷开始同情解放军,也愿意慢慢融入新社会;仆人起初则是一味愚忠活佛,为修来世不断诵经祈福。然而在发生一系列的事件后,两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转变。原本愚忠的仆人终于恨得要举枪击杀少爷,仇恨让他忘记了曾经固守的等级观念。无奈中,少爷只得远走他国,仆人则还俗恢复本名。也许日子原本可以这样平淡渡过,但是故事总是需要不断冲突与制造煽情点。于是为了喜欢的女人以及意外出生的女儿,少爷重返家乡执教。尽管女人、仆人都未曾真正原谅、接纳他,但是他还是默默地支持下来、渡过了一次次难关。其实对于他的做法,说是渐悟也好,顿悟也罢,谁又能说得清。

  最后的结尾,是两个男人重新站在了当年的山坡上,穿过四十年的风尘岁月,越过四十年的爱恨情仇,再次坦然面对布达拉宫,而仆人在少年时曾许下的来世愿望早已实现。

  纵观整部片子,我觉得其实少爷才是亮点,才是中心。他的出彩演绎,把原本是主角的普布也压了下去。我身边的朋友也低低地说,丹增一定可以拿影帝。

  仓央嘉措曾经说过“世间事旧得不能再旧了,却依旧落花流水。”诚然,很多时候,你只是回过头时,才会惊觉你曾经经历过的一切,都是人生中美好的过往。而更为美好的是,身边始终有人陪伴。我们总是逃不开一些东西,比如在憧憬爱的岁月里邂逅莉香;比如在日渐成熟的时光里遭遇《西藏天空》。

  我一路行走,只为途中与你相遇,而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西藏天空》观后感(六):文艺片的创举

  如果你冲着西藏风光来看这部电影的话,那就让你失望了,不过这是一部能带给你绝对惊喜和收获的文艺片,诚意佳作,在小时代电影圈钱的当下,静心做文艺片的导演不易啊,片中他突破了人好坏的极端化,首次创举,前所未有,男仆整片倍感压抑,他正义与勇气的大爱等到最后都未出现,或许他只是一个自私无情的俗人,倒是以前农奴主绝对是坏人在这首次改变了,韩庚在里面演的少爷超赞,最后这审核过了也真奇迹。电影院一共六人在看,很多空旷的坐位与稀少的陌生人在电影光下默默的交织着,伴着电影跌荡起伏,酸甜苦咸的人生历程一同经历着不同的时空,好喜欢影厅里能有这种美好神奇的感觉,都是有品味的观众啊。用心在看电影的人。也是熟悉的陌生人。

  《西藏天空》观后感(七):愿更接近西藏天空

  西藏题材的电影几乎没怎么看过,这次《西藏天空》宣传的是人文史诗巨制,于是抱着极大的期待走进影院。影片贯穿了西藏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西藏从农奴制转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阵痛经历,两位男主角是曾经的一主一仆,经历世事变迁成为了一对患难兄弟。提到西藏,除了唯美的自然景观,当然还有人民对宗教的极致信仰。由于对西藏历史知识的匮乏,对影片的理解多少会打些折扣。

  因为看了影片简介,想起之前要看一部关于澳大利亚白人农场主儿子和黑人仆人之子之间的故事,于是在家先预览了《九月(又名:澳大利亚1968)》。但是走出影院的那一刻,对这两部除题材有共性的电影,我感受到更多的不同之处。首先,《九月》更注重的是两个男孩之间关系的表现,而《西藏天空》更多是两个男孩到男人各自成长成熟的单线描述。其次,《九月》对于当时社会背景所用的笔墨较少些,《西藏天空》呈现的故事既有当时的大背景画面也有主要人物生活的放大。还有就是表达方式,澳大利亚影片安静地告诉你一个故事,上影厂在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中截取了其中悲喜交加的一帧。最后说一个牵强的——片长,《九月》短短80多分钟描绘一个简单的故事足矣,《西藏天空》2个小时左右的史诗,哪里一笔带过何处精雕细琢要求更准确,否则情节发展的逻辑会受影响,但是当看到大家的影评说原作大约3小时,你就明白了。

  普布是丹增少爷的小仆人以及小玩伴,普布一方面全心全意伺候丹增少爷,另一方面对自己仆人的身份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当然这可能是因为丹增少爷对自己是主人身份的意识相对强烈有关。因为好奇心太重,普布不小心“冲撞”了活佛的座驾,而为了带普布看布达拉宫的电灯,丹增少爷无意“触犯”了山神。当权者为服众,把两“罪”都归于普布,丹增少爷受惊吓身体不适,活佛又指出明路,让普布出家修行,为少爷诵经修福报。少年普布仅仅是对于少爷名字无感,或者说这隐约暗示着普布幼时潜在的自我意识。成年后,普布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少爷学成归来,此时的普布已经习惯了丹增这个名字。在那之后,丹增和普布两人都在通过近乎极端的方式验证彼此的宗教意义上的关联,也就是种下恶因,谁会得恶果。纵观整个电影,人物表现更丰满更符合逻辑的是少爷丹增,反而普布的情绪表现更多是歇斯底里。电影海报设置得有点像扑克牌或者说倒影,曾经的仆人在上面,曾经的主人在下面,这其中的意味大多数人都能明白。也许是为了突出主旋律,不过上下排版的海报似乎太过绝对了,我个人感觉曾经的主仆二人如果背对背站在西藏碧蓝天空下也许更好。普布的愤怒我理解为,他其实清楚自己是谁,他不满的就是被冠以丹增少爷的名字,而且他诵经礼佛都可能只是给少爷积福报,因此他不甘心。

  值得一提的是普布的妹妹央金,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善良、坚贞的西藏妇女形象,尽管她的反抗精神几乎为零。唯一信息量巨大的对白,就是当丹增少爷若干年后回藏,告诉她当年是真心喜欢她才会对她实施非礼,她悲伤地回答“老爷说喜欢,就是霸占”,所以她无法相信少爷的感情。这也跟汉族医生想治疗普布的头疼时,喇嘛们都非常质疑西医医术一样,因为定式思维告诉他们对方不是跟他们一国的不值得相信。当然最后不出意料,在弥留之际,央金原谅并接受了丹增少爷的感情。

  影片中有很多不同时间的同样场景或角度的呼应对比,比如丹增在马背上回眸大山,普布闯进游行队伍,以及最重要的两人眺望布达拉宫,丹增大半生是活在了“天堂”,而农奴出身的普布在西藏解放稳定后才终于生活在了“天堂”。

  电影内核的指向性其实比较清晰的,当故事情节承担着故事以外的主旨时,看客多少能感觉出情节发展的硬伤(也可能是传说中剪辑后造成的)。至于影片突然插入的上海话对白,我只能说这是画蛇添足,感觉非常跳戏,原谅我还是一个上海人。艺术作品要讲一个西藏的故事,没办法太纯粹,毕竟故事都有其社会背景,只是但愿能更接近西藏天空般纯净自然。

  《西藏天空》观后感(八):佛性神性与人性

  最近的排片竟然把《西藏天空》和《超级骇客》这两部站在不同宗教角度探讨三大哲学问题的片子排到了一起,公众评价都不高,但我终于在时隔几年后在豆瓣上给出了两个五星,影片本身确实都有太多的不完美,可是面对这样的题材,导演编剧演员真的已经尽力了。一部讲西藏的电影,在大陆想要公映,一定要做出一些牺牲。同样的,一部囊括近几年来各种引发宗教伦理冲突的科学探索的商业片,在美国商业市场想要不被分级制度卡住票房、想要不被宗教界封杀演员导演,也只能隔靴搔痒。

  忽略掉历史的大背景和明显被阉割掉的很多启发性情节,单纯从佛教角度来看,《西藏天空》通篇其实都在讲“我执”。按佛家说法,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是因着一段缘法,此生的果是前世的因,此生的因酿来世的果,缘法不灭,因果不歇,而这缘法归到尽头就是宇宙中的大智慧,集大成的修行者可以跳出自身缘法的束缚窥得宇宙的智慧,形而上才是所有形态的最终模样,这是所谓的“诸法无我”。但得大智慧的毕竟是少数,世间众人则都因着“我执”的束缚而被困轮回,人行邪道,不得心安。佛法讲“诸漏皆苦”,每个人都有执念,终其一生,多哲活佛和杨医生都在执着于信仰的同质性,央金执着于身份的沟壑,丹增和普布则为“身份”的我执困扰半生。影片的尾声部分,丹增和普布都老了,去求小活佛解除自己的名字时,小活佛说:你的心里解除了,那便是解除了。这正应了佛法修行讲的“放下”,可惜我们终究都是红尘俗世之人,即使知道放下之后会有大的因果福报,却都舍不得抛下一时的喜乐甚至是苦痛,我们陷入不同形态的“我执”,只是因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本源依据,于是不停得借着“他人”来支撑证明着自己的存在。我不想去探讨影片本身的历史叙事,不想探究这里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所见无非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只是疑惑一点:当一个人没有信仰,不信来世,不信忌惮因果,又有什么能遏制住他今生作恶的冲动呢?

  《超级骇客》在美欧等基督教为意识主导的国家受关注度和热议度远高于中国,并非中国人不聪明、看不懂,而是这里意识形态上的违和已上升到了宗教层面,而国人大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地下实验室的核心技术人员是中国人——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做不了这样的实验,最后恐怕都要站到那个反科学的组织一方。基督教讲世间万物都是一个共同的造物主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同父,大家着这活着的时候相亲相爱信任敬重这个父亲,死后就可以上天堂永伴他左右。而《超级骇客》里那对科学家夫妇做的事情无异于再造一个“神”,科学家自己当了上帝,这像极了《天使禁猎区》里最后揭示的“天父”——一台有自主意识的超级电脑。人们对未知的恐惧自古就存在着,这根源我猜想大概就是人们的“自主意识”不能把握和操纵“未知”,未知始终无解,最后有了宗教。宗教组织反克隆反人工智能反纳米技术和转基因过度应用,这中间隐含的是对宇宙多少年来呈现的一种自然规律的尊重甚至是恐惧,把那双看不见的手当成世间唯一的审判者总归比把自己的性命放到一双看得见的手里来得让人放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当一个人掌握了可以跨越天罡伦常的权力时,他会做怎样疯狂的事情,说到底还是“性恶论”的一种体现吧。由我心见他心,他心皆为我心折射。

  能引人深思的电影怎能不叫好电影呢?虽然这里肯定有个人主观的东西在影响观感,但至少还是推荐喜欢户外风景的去看看《西藏天空》,里面的很多景色就算去上十趟八趟阿里都未必有这缘分看得到,就当看部风景片吧。

  2014-4-20

  《西藏天空》观后感(九):来时空空,去时无物,行走间携带了一程!

  行走于茫茫世间,一切困惑,一切束缚,皆因佛法中的“我执”,按照佛家说法,你我还有每一个ta的俗世之缘都是因了一段缘。事事轮回,因果相依,此生的果结自前世的因,此生又为来世的果种下一段因缘。缘法不灭,因果不断。人,行走于世间,因着“我执”困于轮回,执念什么,各有因缘,过往世故,未至忧虑,父母子女之情伤,婚姻感情之经营,等等,你的心里解除了,那便是解除了。明知是一段执念,你我ta却都困在其中,应不得那句放下,明知放下才能取得大的因果,跳出自身缘法的束缚。抛却一时之喜怒哀乐,是如此之艰难,这样一个执念,让人找不到真正的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本源为何?活在他人的眼中,活在过去的时光里,活在未来的虚幻里,活在父母的期望里,活在别人的羡慕里,活在一切非我的世界里。

  除却万个“他”,什么才是你自己?

  终了,何为信仰?未曾探得一知半解,只知没了信仰,不信因果,万恶皆随意而出,恶从无中来,恶从妒中生。

  人生是什么?行走一世,修行一生。终了,有人坚守着自我,有人变换在多个他中。声色犬马,深耕简居,灯红酒绿,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到底何为人生?

  生来天真烂漫到愁苦疼痛,就是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挣扎,疼痛的延续是因了断不了的仇恨与难填的欲。

  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替身,也不应该是他人的替身,自我心的解除,才是身的解除。

  西藏的天至今未曾亲眼窥得半点,但却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如同西藏的天空般纯净与美好!

  写在后面的话:丹增与普布,昔日的少年,今日的老人,不断找寻自我的半生。西藏美丽的风景,神秘的宗教,一段历史,一段爱恨情仇,一段缘法,一场福报,一个一个的执念。

  缘法不灭,因果不歇。你的内心解除了,那便是解除了。

  观《西藏天空》。

  《西藏天空》观后感(十):<追风筝的人>Tibet Version -主仆两人的心灵救赎

  大晚上看完了整部片子,突然感觉很释然,渐渐的松了一口气,影评绕了很多的圈阐述了一个宗教里最难解释的问题:我是谁?

  这也是小仆人普布一直在追问自己的问题,导演用了各种技巧来诠释时代变迁背景下下人心的变化,我非常喜欢导演在甘赞落崖后用他在马背上的视角看整个西藏的镜头语言,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多年前那部同样讲主仆关系的《追风筝的人》和讲岁月流转的《活着》,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部剧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替比人赎罪还是还是为了替自己赎罪?历史在我们看来遥远而有深邃,但是我们都是能改变历史的那一粒沙啊!

  很多去过西藏的朋友都说灵魂得到了升华,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只说那里的天空太蓝了,我想了很久,其实灵魂解放跟蓝天没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你是否舍得和放下,普布每日诵经修后世,当他渐渐意识到这后世是为了主人而修时,他舍不得了,他也放不下了,他无力的想要要回自己的名字,但是无论时光如何改变,别人还是把他看成主人的替身~~只有四十多年之后,他在最后原谅了主人,他也是在最后一刻原谅了自己。

  杨医生是整个片子里最大的智者,是她指出了:别人怎么看你是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自己。

  回想我们每一个,我们都在扮演谁?我们在别人的眼中又是谁?我们演了太多会不会变成那个人?没有答案,最后导演用戏谑的手法让一个小孩子当活佛宽慰两个伤痕累累的心灵,不过当小孩子说:“当活佛太累了,我都没有时间玩了”,我以为导演是想讥讽宗教,但后来小孩子正襟危坐,为二人解开心结,我才知道,所谓人生的箴言不用人教,无论是孩童还是智叟,其实答案就在你自己心里。

  片子唯一的大爱是央金,这里就不透她的故事了,我只想说,勇敢的女人在任何片子里都有,央金让我体会了勇敢之外的坚贞。

西水股份_《西藏天空》观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shkx/81960.html

推荐访问: 西安着火 《西游记》读后感 《西虹市首富》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西游记第九回 西游记好词好句摘抄 西游记2陈浩民全集 西游记概括一到一百回

扩展阅读文章

宗教热门文章

宗教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