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有灵且美】造物有灵且美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19-10-11 来源:文化 点击:

造物有灵且美经典读后感10篇

  《造物有灵且美》是一本由[日]赤木明登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60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一):望月通阳与作者的书信往来,我整整读了三遍

  老实说,这类型的书籍,我读的并不多。

  措辞唯美,静如止水,波澜不惊…

  的确,与中国追利下大肆的山寨、粗劣相比,

  像书中所讲,平平静静做好一件物品,把微小做到极致,这样的美,

  的确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物是这样,书中的文字也如物一般,

  华丽,精致,像一阵风,

  日本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有造作这方面的流行,

  风格像极了李欣频,毕淑敏,安妮宝贝,甚至有一点点郭敬明……

  毕竟,所谓的华丽、精致需要消费者能有巨大的物质基础来支撑。

  诚品卖的书,是不是很贵,

  而郭敬明的辞藻里是不是也动辄就各路品牌……你懂的。

  就比如《造物有灵且美》文中下面这段:

  “美不在外形,不在设计

  仿佛自然凝成,像风,像海浪,像谁的呼吸。

  看见群山,看见树林,

  看见音律,看见光影,明暗恍惚。”

  对于我这种粗人来看,

  这不过是写字的纸,写字的笔,坐的椅子和腌咸菜的大瓮。

  美不美,精致不精致,当然,无可挑剔。

  说实话,我也很喜欢他们的工匠精神,

  但书中通篇,能让我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大美的,

  不是这些已经做到了极致的物件有多华丽,

  而是<一家染坊的日常>这一篇章中,望月通阳与作者的书信往来。

  书信中语言朴实,虽多为生活琐事,读起来,却满是滋味。

  小女小音背着红书包,捡栗子,拾山药子,玲珑剔透;

  新开张的荞麦店,乌冬面与炸猪排;

  表情严肃的摄影师在见到梭子鱼后的微微一笑;

  酒杯里写的诗;

  直接撒盐烤的火鱼;

  五十余岁的望月先生执笔跟着书法老师学习写字的模样;

  不知道书法班的学生,是不是都是咿咿呀呀的小子,偶尔冒出这么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叔叔,

  会不会也能成为一道风景;

  一个惊醒的噩梦;

  汤水蒸腾的火锅,一人份的鱼丸;

  酒醉,海蟹,相约在奈良再喝上一杯。

  所有的语言、遣词、造句,既有朋友间那种恭敬、距离,又轻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我喜欢这种感觉。

  两位都是大师,尤其此刻步伐这么快,微信微博电子邮件又如此发达,

  抛开俗事,肯悉心为知己铺纸手写一封小信,实为难得与交心。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样的絮絮叨叨,让人感到无比的舒服。

  原文很好,翻译用的半白话半古文式,也特别好。

  译者,语言功底深厚,对传达这种美,功不可没。

  美,真的美,每一个片段,都能让人把当时的场景想象出来,然后组成一个个温馨的画面。

  所以,读着暖心的文字,我在思考,我们做那么精致的物件,我们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物件,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纽带。

  它让人与人的情感得以表达,得以宣泄,得以慰藉。

  能让心底,产生哪怕一丝的幸福感,

  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精致的初衷么。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二):最极致的风雅是舒适

  在近些年看过的外文书中,这本的翻译堪称是信达雅,由而读来格外妥帖自然,对于造物的描述带着热爱与理解。

  有灵且美的造物是什么?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契合自己的身体。流水化作业的社会里,我们迫使自己的身体区契合一切实物,比如握着的筷子和笔杆,日日穿着的鞋,和久坐的椅子。而舒适是,让这一切造物契合与你,迎合你身体的要求。想来真是奢侈。

  本书最喜欢的章节是作者与染色师望月通阳的书信。看着两个男人从客客气气的(带有点日本特色的虚伪)寒暄,到互相称赞彼此家乡风物,欣赏对方理念,互寄家中特色美味(关心亲密的人才会有吧),到拖家带口的去拜访,关系的亲密由文字来记述。而书信的方式,又自带了几分风雅和几分闲适。

  适合花上一个上午,沏杯清茶,细细读。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三):书评の造物有灵且美——最和谐的状态,最美好的瞬间

  书评の造物有灵且美——最和谐的状态,最美好的瞬间

  喜欢书的名字,好像赋予了我们生活中的物一种灵性,一种时常被我们忽略的生命的跃动。

  外封偏暗系,只有一盏好似电灯的物品看得真切,后墙上排列着的钉子和刻画了无数次的板子都让人觉得是时间在其身上走过。

  在读作者的简介时产生了些许的惊讶,赤木明登(以下简称赤木先生)原先是哲学系毕业,但最后却能成为和自己所学毫不相关的领域——漆艺中的名家,可见作者对于漆艺的着迷程度之深。而他的创新,是基于生活化的结合才得以在传统工艺领域掀起一阵旋风。所以由他作为叩问美这个生活命题的解答人,在我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是喜爱和创新成就了现在的他,他也就更能体悟造物中的美与灵。

  读了前言我才大抵知道了这本书不止是要带领读者一起去探寻造物的过程,更是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造物的灵性与美。而正是基于这种邂逅,思考和触动,才会有故事的发生。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写作者,在印象里从未有“故事”的观念,但这一次赤木先生给出的答案我却很喜欢。

  然后赤木先生了回忆了第一次体会到美。我也试着回想了一下,但怎么也没有印象了,好像是哪怕到现在你让我说什么是美我也给不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判标准,但诸如“漂亮”“可爱”“有趣”这些词是不能够概括“美”的,“美”的范围比他们要大,却又并不以他们为评判标准,但我好像是从未从“可怕”“悲哀”这些词里体会到美的。

  虽然作为一个不称职的写作者,但我依然有和赤木先生在创作器皿时一样的感觉,甚至是在生活中,做着每一件事都会有过的,刻意追求的,往往不能做到最好。但当你沉醉于一件事时,不知不觉总能体悟到惊喜,而赤木先生把这称之为“美”。是兴趣和不刻意让美产生。但我相信,生活中也一定有你不愿面对的事情,但一定要静下心去完成。是等待和心态的平静让美产生。而好的故事,并不是使用了很多的技巧和繁复的情节就能打动人心。是你付诸的情感,让美产生。

  写到这里我有些许明白了“美”到底是什么产生的,而赤木先生把上面列举的这一系列原因,都归结为了“相遇”和“交流”

  所以赤木先生也打算借由这两种方式,最大可能得调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和感受。

  在第一个故事——采访木工手艺人史蒂芬·芬克和安娜贝尔史蒂芬时就让我产生了想为这本书写些什么的冲动了。开篇用生活中频繁使用之物——笔开启了这段旅程。手工造物与工业造物的差别,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不同的。当我读到由笔生出的与人的契合时,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想要哭泣的心情。大抵是,窥探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最美好的瞬间吧。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四):读完美学读人生

  最开始读这本书是被书中的插图吸引,一盏垂挂的上了年纪的灯、一张铺满斑斓光影的手工造纸、散落在林中空地如无声集会的纯黑瓮罐……每一幅都令人忍不住一看再看,似乎再多看几次,就能听见这些美物要对我们说什么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采访了日本十四位顶级的手工艺人,其中有服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造纸人、雕塑家、料理人、玻璃工艺作者……通过与这些手艺人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创作经历,想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让事物呈现出了“美”?

  原本以为这些在不同领域创作的大师们会有不同的答案,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类似,几乎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那就是“用心与材料对话”:

  “每遇到一种面料,先通过触摸的过程去摸透它的习性,然后开始考虑习性能做出什么样的衣服”——坂田敏子,服装设计师

  “家具设计不是设计师凭空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每棵树木都有个性,设计先得考虑怎么去彰显木头的个性” ——永见真一,家具设计师兼建筑设计师

  “每条树皮都各有不同,她会化身为她手中将要变成纸的树皮,她会化身成那条树皮想变成的纸。所以她做出来的每张纸都各异。” ——典子 造纸人

  作者本身作为一名著名的漆艺家,在与其他创作者对话过程中常常联想到自身,这其中便自然经常流露出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些感悟有关于时间的本质、关于自我的本质、关于沟通的本质、关于创作的本质、关于人生的本质,这些感悟犹如颗颗清澈的露珠散落于各篇的荷叶之中,使读者神情气爽,仿佛受到某种洗涤。

  作者关于人类生命如一个袋子,被薄膜一样的皮肤包裹着的阐述读来令人感动,自己在以前生活中也常有此类联想,如今看到这样的文字表达感觉似乎有什么被打开了,似乎增加了与人沟通的勇气。

  最好的品味养成是“润物细无声”,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所以我推荐给大家。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五):用手工艺与世界连接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一个人持有的东西,是他人格的部分呈现。”三十岁之前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日常接触或使用的器具、物品没有过多要求,但随着经济基础的稳定与人生积淀的丰厚,对所接触到的日用物品品质产生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近来,因为接二连三读到和手工艺有关的书籍,我也对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产生了兴趣。

  《造物有灵且美》的作者赤木明登本身也是一位工艺大师,书中记录了他寻访的20位手艺人,用15个“叩问美”的故事来表达他对手工艺人和“美”之间的思索。

  从形式上来说,这本书融合了随笔、诗歌、书信、照片,内容丰富而具有层次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和赤木明登大师一起去造访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他们有的是木工艺人、制鞋手艺人、服装设计师,有的是陶艺家、料理家、建筑师,还有的是艺廊主人、古道具店主,等等。

  这和之前阅读过的《日用即道》、《好物100》正好形成了一种角色上的呼应。前两本书从使用者的角度审视和探讨日用物品的生活美学价值,而《造物有灵且美》则追根溯源,探访制造者的工作场所,邂逅美物,亲身体验手工生产带来的与物品亲密无间的感觉。

  书中作者常常会发出富含哲理的感慨,比如:“做东西的人,首先要邂逅美物。美物们会超越时代和地域,手一个人的才华召唤而汇集到一起,仿佛美物有自我的意志。”又比如:“世上的所有的生命都仿佛是一个袋子,被薄膜一样的皮肤包裹着……”“正因为我们在什么地方触摸到了生命的本质,袋中的小我才得以解脱。”

  对于每天都与自己心爱的手工制品接触的人来说,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美物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我们身边不愿舍弃的东西,而他们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发掘美、创造美,从理所当然的劳作中体会一心一意做到当下事情的修行心态。

  而手工制品,会全面反映出手艺人的精神内心、感情、想法和人生观,“一件称得上美物的东西,能从中看到创作者的内心。”创作者用精心制作的器物与世界产生连接,而使用者也通过使用这些物品与创作者间接产生了交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就好比我在《好物100》中看到的那把中岛乔治的休闲椅,当时只是觉得坐上一定很舒服,却没有更多背后的故事可以想象。而在《造物有灵且美》《邂逅》一篇中,作者对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进行访问,我才得以知晓,他和中岛先生相遇,以及“树木生命的本质”这些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的配图中,我还看见了很多伫立在储材间里等待有缘人的珍贵木料。它们或许曾经历过成百上千年的自然历练,期待着被手工艺大师打造成可以传世家具经典。就像不久之前我偶然造访的一家小樟木家具厂,主人扶着一大堆回收来的层层叠叠的木料,对我说:“这些老樟木已经非常有年代了,老到我们也不知有多老,但是一旦你打开它,它的花纹,它渗出的油脂、它浓郁的香樟味道,都是非常美,非常好的……”最后我抱回了一个老樟木制成的小木匣,欣喜不已。

  大自然的造物主赋予了人类太多的资源与美丽,每一件美物,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美丽故事。手工艺人们便是那慧眼识珠、心灵手巧的伯乐,通过他们,我们才与世间难得的美物产生了交集,而他们也通过不断地制作与探索,与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连接。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六):谁在谋杀“手工艺”

  柳宗悦说,日本至今仍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手工艺国度,可谓是“手之国”。《造物有灵且美》正是一部从手工艺器物延伸开来的书。人日常制造并使用的器物,必然倾注着人对于周边世界的理解。故而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特有的精神,如物哀、侘寂之美。

  《造物有灵且美》中,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文本充满了日本特有的琐碎和温馨。走访中,赤木明登结合自己学艺的过程,在故事之外增加了自己对“造物”的思。他所展示的不是一个完成的世界,而是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伴随着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表达与讲述、实用与美等褶皱,对话更多成为了赤木明登的内心独白。比如说,“真正的学徒生活,不是学习手艺,而是学会如何丢弃小我。完全彻底地消除“自己”,消除自己的喜好和品位,消除个性,让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没时间考虑如何表达自己。”

  “人类制造出来的物件上,一定看得见制作者造此物的理由。不论是手工艺品也好,工业产品也罢,独一无二的也好或是大量生产的,全都无所谓。这些全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物件,在素材上施以这样加工的理由,会在顔色与形状之中显现,我们这些创作的人绝对无处可逃。”手工艺作品终将暴露制作者内心的秘密。这也正是犯罪侦查的基础,借由人们日常使用痕迹流露的个人偏好,泄露个人内心的秘密。赤木明登认为这种“暴露”将手工艺上升到了人与世界相通的方式上,也就是说这不再是一种针对素材的加工,而是人与素材之间的沟通,是人的栖居方式。正如“海德格尔:一个人持有的东西,是他人格的部分呈现。如果是这样,一个人的世界也能从身边之物逐渐扩展开。那么,让扩展的行为先从每天双手都要触摸的东西开始。”

  其实,写字也非常接近手艺活儿,就像一个作家也可以是一个手工艺爱好者。汪曾祺写到沈从文先生时,他说“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写字就是个人化、纯手工的技艺,无论是虚构写作还是以威廉·曼彻斯特为代表的非虚构写作,十分强调精心构思和遣词造句,与工匠的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现在你去问一个作家,写作的秘密是什么,他可能会说到“耐心、自律”等字眼,几乎不会提到“天赋”。他对于“作家”的称呼,也会感到诚惶诚恐,可能只会自认是个写字的工匠。写字意味着工作,而不是创造,就像会计和律师一样。

  当然,现代写手们早已加入了商业化的生产线,段子生产也可以分工协作,流水线作业。尤其是在新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下,甚至出现了由软件自动生成的写作工具。这个时候谈手工艺,是不是有点食古不化?表面上看,手工艺精神是“反商业”的。因为商业社会最大特点就是社会分工和批量生产,是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互联网写作则时刻面临着读者的反馈,粉丝数量等问题,这与工匠不计成本的精益求精似乎是矛盾的。可是,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完全去和商业、互联网+说不。一个心有向往,身怀绝技的写作者,要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必须有人为他的手艺买单,即便是募捐的衣袖也并不掩饰。这种情况下,埋头钻研手工艺还有个卵用。你能做到每日多条更新吗?你有精力去处理大量的反馈吗?在这方面,文字原创生产者,比打造木工斧的工匠要脆弱得多。所以,手工艺最大的敌人,不是商业主义,不是互联网+,甚至也不是知识产权保护(微信、知乎或者豆瓣都在加强版权意识),而是制作者和使用者双方处理生活素材的耐心。正如赤木明登所言,「制作器物」这项工作就是趋使我们的身体去接触那些被称为素材的自然。若不以传统为根,对我而言在面对素材时是可怕到无法想象的事。(玟涛,2015年8月12日)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七):我要把心中所想做成形,释放出来!

  这书不错,看了之后让人觉得安心而踏实,感觉是时候要做点什么东西的冲动瞬时迸发出来。里面很多话语很受启发。作者说“比起显山露水,修身内敛更显大气”,平静安详踏实地浇灌好心中的那份执着和欢喜,实属不易。而本书中所采访过的手艺人都具备这种静静地审视自己内心的勇气。 “对做东西的人来说,内心深处还有没有住着一个孩子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以下来自此书中的《驶向内心深海》的文摘,着实让我很受启发。“ 做东西,就是让深藏于内心的看不见的东西显形。我问做音乐的人:“你在做的是什么?”对方回答:“我要把心中所想做成兴,释放出来。”随后音乐从他身体里悠然响起。我问做荞麦面的人:“你在做什么?”对方回答:“我要把心中所想做成形,释放出来。”随后,我吃到了他做的荞麦面,滋味妙不可言。我问做美术的人:“你在做的是什么?”她没有回答我,只是把正在做的默默做下去。”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八):那些被天命惩戒之人,我们能抵达的目的地是同一个︱读书随笔

  看漆艺家赤木明登先生的《造物有灵且美》,看到几个小故事,也看到一些手艺人,从文字底部透出来的情绪,像一株藤本植物,慢慢地慢慢地牵藤,越牵越长,直至绕成一个圈,然后一些东西渐渐清晰,被我视为珍宝环抱于心,让人沉思、欣喜。

  古旧的书皮,上面有一盏工业铜灯,有斑驳的锈迹,铁链,螺丝,铆钉,电线透露出一种沧桑的美。有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大工业时期的印迹,它是美术家前川秀树收集的灯具,而他现在也做这样看起来有缺失,不光亮崭新的物件。这是他与时间、物件、自己之间寻找到的衔接。作者赤木说在很多时候,我们企图阻隔时间的流逝,阻止衰老、不允许生鲜食物发生腐坏变质,事实上“我们生存在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当中,需要一个媒介,给人工世界的压抑气氛找一个出口,让时间已经静止的完美事物产生缺失。这个媒介不必庄严,不必强韧,不必和人工世界相对峙,最好是一种不起眼的东西,稍许破旧颓废,带着以守为攻般的弱势。”前川先生的作品,正是这样在发声。顺应时间的流动,在新的一段时间里,放进一段斑驳古朴的记忆,并不那么生机勃勃,却自带回忆,包裹着你的,他的,每个人自己的记忆,于是时间有了缝隙,也有了厚度,一点点溜出来,好有意思!

  “晚秋了,收好楮树皮,绑成捆用大锅蒸。在郊野散步,有草沾在衣服上。反正早晚要全割掉,就先割一点下来。用它做染料。草竟清香四溢。石灰、草木灰、煮过的锈铁钉的醋汁,一起媒染。染过一遍又一遍的楮树皮,再用栎木棒槌捶打。咚咚,咚咚的捶打声,散入微凉的秋天,化进秋冬的澄澈静寂里。做东西的愿意,是人的本能吧。天晴晒出新漉的纸,早晨朝东,傍晚向西。在太阳下晒得饱饱的,我们的纸,大功告成。”

  原谅我,觉得这段太美,只能原样摘抄。你听见那棒槌声了吗?你看到那被太阳晒得饱饱的纸了吗?这样的声音敲破山谷的静寂,那样的太阳在纸上照着水滴闪着光芒。原来不认识楮树,后来在黎戈的《各自爱》中知道,竟是每日从小区阶梯走过时,日日都要打照面的树啊,在夏天它的红色果实,包裹着满满的汁液,沉沉缀于枝头,风一吹熟透的红果子便掉在地上,摔个稀烂。没想到,楮树皮竟然可以做成纸,典子说:“用手做的过程里充满了喜悦,也让人饱尝艰辛。”于是典子一直与楮树,楮树皮,甚至上浆的刷子、浆在一起,她像童话里的人物,可以化身楮树、楮树皮、浆或是刷子,她和它们一起享受变形的过程,这是赤木明登称为的“纯粹”,这样的纯粹正在走失。

  心无旁鹜,享受这一刻的喜悦与艰辛,专注——能让我们做好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

  赤木与染色师望月通阳的通信,充满古意,两个喜酒擅长手作的男人,谈到仿佛冬眠前捡拾野栗子的小英充满爱意,讲到器中藏诗又能欣喜过望,讲“唯有忘我工作和暇时独酌小饮才是欢愉享受。单调谨少,似在被天命惩戒。”看到这句,不免令我内心热气蒸腾,忘我工作毫无苦感,与友小酌充满喜乐,一直在做的只是自己。独独这句话,让我内心有了被拨片撩拨一样的感觉,在心里形成颤音。

  他们都懂得安静地内测与自省,“造物的真意,便是与自身的对峙和角力。”赤木与望月在心力上同样的狂野、富含激情,不知满足的探索与自我对峙,在局限中知其不完美,而不强求,最美那一刻,不过是无法下笔的深思。二人犹如高山与溪流间的对望与守候,看似遥不可及,又休戚相关;惺惺相惜,又相互懂得。这样的友谊,让二人在通信中都在自省,同为被天命惩戒之人,一起越走越远,直抵生命里的内核。

  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富含激情做同一件事,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啊!

  瓮器也有人格,是会呼吸的器物,“实用器物就是为了让人用的,要使劲用才行。”这句话让人想到《皮囊》里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被一种亲切的东西包围守护着”,这是收集了两千个韩国瓮器的韩艺廊主人关勇和关贞子所说的话。这样用家常之物意味着陪伴。

  执著地留恋旧物,是想回到日常生活的原点,它包含着对普通生活的耐心、对每一个朴素日子的热爱。这样的器物安稳地落定于某个人家的角落时,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样的日常器物便成了这家人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或是隐形的相机,静静地记录主人靠近它时的喜怒哀乐,还有稀疏平常的生活。

  对万事万物温柔以待,持恒,保持热情,逾越极限,有幅度地振荡与变化,却不忘坚持自我的本心。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手艺人,也是我们自己,它让我们学会美起来,让我们与美一体,顺应季节,顺应时令,顺应发展规律而行的工作生活轨迹,不强求,不堵塞,不扭曲。为自然之美而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心洁白干净,专注又有力,所以他们可以做出一张好的手工纸,做出一支好用的钢笔,做出一双合脚的鞋,做一件贴身适用的衣服,做一件可以流传的家具,做一个可以打动人的透明玻璃杯……

  看到文末,赤木明登说:“因为选择本身,造物本身,在人创造出的欠缺不完美中坚持存在这件事本身,就是活着,也因为就算火候不到,就算笨手笨脚,只要是人真挚努力做出来的东西,就让我们喜欢得不得了。”这样的话,对我这个笨手笨脚,却又想要做一名手艺人的人又是一次极大的鼓励。

  看过这本书,非常不过瘾,喜欢赤木先生行文的优美与清简,于是继续找他的书来读。只在京东上找到一本台版的《赤木家的食器柜》。这是一本展示赤木先生家里所有食用器物的书,后半部由赤木和其妻子赤木智子共同书写的他们一年四季的生活和食物菜单。

  赤木先生原学哲学,后做编辑,半路转行学漆艺,去到轮岛学艺时,拖着一家三口,贫穷至极,靠田里种植食物,守猎采集以及邻人赐赠生活,艰苦的六年学艺之后,他也开始自成工作室。在赤木的书中,依然不讲如何做一个好的漆艺手艺人,而是在讲4月去海边寻海带回来涮着吃,5月用整整一天腌一堆鱵鱼干,6月带新老徒弟做一次味噌汤,7月去抓虾虎鱼,8月鲍鱼登场……1月捣年糕,迎接新的祝福。似乎整年都在吃吃喝喝中度过,智子更是每日的主要工作便是为工作室里的十人做饭,似乎这样的日子,本没有多少内容可讲;似乎赤木在有意回避如何做一个好手艺人,他总在收徒弟时开场白里引用河井宽次郎的话:“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于是书写细小的生活,津津乐道如何吃喝,用什么器物盛装日常之食,也显得理所当然。

  两本书,都很打动我,我在《赤木家的食器柜》里找到这打动我的幽微光芒,有一次赤木先生与音乐家角田隆、建筑师中村好文一起喝酒时说到庄子曾说过“葆光”一词,“指的就是宝物韬敝其光线,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天赋,也是上天的恩赐。”

  也许和赤木一样的手艺人,他们都是葆光之人吧,表面上隐其光芒,却让其在内心里闪闪发光,照亮流经内心的河渠,流出来有形之物,被灵感包裹过,被情绪刺激过,被时间冲刷过,成为自然的美物。完不完美都无需多言,终是独一无二。

  其实我们无论是否被天命惩戒,终究只想抵达同一个目的地,享受器物之美,使之陪伴于生活之中,在物尽其用的创造过程中,更加尽情地热爱享受生活。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九):真挚努力地做出“美”来

  这本书是日本当代工艺大师赤木明登在寻访20位手艺人后写下的一些有关“美”的故事。作者本人也是一名著名的漆艺家,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艺术家。由他来采访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不会泛泛而谈,更有切身的体悟。

  “美”的东西人人喜欢,真所谓“爱人之心人皆有之”。但美的东西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从事不同的工作,对美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美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比如说这个东西看上去漂亮、可爱,也可以说看到这个东西,我产生了愉悦感,或者说这个东西让我产生了亲切感等等。但这些感受跟“美”还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美”作为一种更抽象的观念,有它更深的意蕴在。对“美”的理解,历史上产生过很多理解,不同的学说。美是客观的,美的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种种说法层出不穷。就像作者赤木明登先生在书中发出的疑问:“美”究竟是什么?作者在这本书中不可能给出有关“美”到底是什么的最终结论。但他对美的理解或许可以给我们读者一起启示或参考。

  作为日本著名的漆器的艺术家,作者和他书中所采访的其他手工艺术家,都有类似的体验:美好的造型往往诞生于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刻。如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美好的器物在无意中造就。对于手艺人来说,把一件器物从构思中脱胎成实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毕竟对于手艺人来说,看到的是各种线条,他只有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力道,他手下的这个器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出来,线条与形状的可能性是无限大的,那一种是最美的,这的确很难掌控。什么样的东西是美的?在作者看来,美的东西是比出来的。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说这一件东西看上去比另一件东西好。最终是文化观念上的“美”主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美的事物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不是绝对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美的标准也有所变化。手工艺人如何才能创造出“美”来?在作者看来,只要是人真挚努力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让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事物。说的也是蛮在理的。

  在这本书中,小泉佳春拍摄的精美的照片也给这本书增色不少。这些视角独特,精心拍摄的照片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美的故事、美的文字、美的图片相得益彰。

  《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十):造物的喜悦

  它让我想起两本书。一是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且美》,一是加布里艾勒•格特勒的《寻访行家》。

  读《造物有灵且美》经常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当然不敢说刚刚开始学习烘焙的我算是一个造物者,但那份以前从未曾有过的愉悦与恬淡心情常让我自己迷惑不已。而它似乎帮我解开了谜题。

  造物,往往能够让你完全关注于当下,整个造物的过程,因为你打心底的热爱和创造的自由让你可以心无旁骛。你在不自觉间表达自己的心境,从心底享受制作它的过程。当物体从零散杂乱变得美丽有形,就会有一种满足的成就感产生。

  真正的造物者总是从容的,没有愚昧的执着,而是对着生活随波逐流,就像“mon Sakata”的坂田敏子。最初经营服装店只是因为找不到合心意的衣服给儿子穿,后来孩子长大不再需要童装才开始做女装。

  “我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开始做而已。不勉强自己,不为难自己,慢慢地一心一意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事就好。和到手的丝线与布匹面对面、心对心就好。”《造物有灵且美》中的手艺人大抵都是如此。正因为这份从容,才能完全专注于当下,制作出自然质朴而又充满灵气深刻打动人心的作品。

  造物者的内心大都纯粹,所以才有一份手作的坚持。

  与工业机械制品相比,手工作品往往更具风味,而且因为从无完全相同,所以更是各具特色,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魔杖自己找寻最合适的主人。

  史蒂芬•芬克做的笔只有三种简练造型,“但每一支笔的粗细和弧度的圆润都有微妙的不同。这些不同,又是制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依着木纹的变化而停手的时间点、木头的硬度、当时的心情与兴致,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便在执笔之人的心中产生一丝涟漪。而正是这种涟漪,让一个手艺人的工作变得生动而有趣。”每一个真正的手艺人无不如此,所以,他们才能够真的享受工作的乐趣,而这,正是手艺人的灵魂。

  如果手艺人变得急功近利,他就再难享受造物的乐趣。金钱具有魔力,它常常可以让一个人完全忘记初心,虽然忙碌却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追逐什么。所以,真正的造物者往往是安静的,他在造物的过程中感受喜悦,他们往往为了保持乐趣,而严格控制着产品数量,让自己可以在恰好能享受的状态下工作,这是本书中二十位手艺人的共同之处。

  就像全书中最打动我的坂田敏子说的那样——“就这么简单,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只要做当下能做的,就很好。”

【造物有灵且美】造物有灵且美经典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shkx/50354.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文化热门文章

文化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