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浅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1-08-16 来源:宗教 点击:

  摘 要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道教 思想 艺术 国民性格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郭沫若曾说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也许此话过于片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道教确实在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教所传承的道家思想,对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道教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哲学上,道教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法至今还有着重要影响。后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佛教,它的传播也借助了老庄玄学,禅宗的宗旨方法更是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在唐代,道教重视玄学,因此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在唐代萌芽、在宋明时期盛行的道教内丹心性论,也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与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互相吸收渗透,大大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他曾经说自己是“终朝读道书”,并且托名为“空同道士邹欣”给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其次,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强调“无为而治”。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因此道教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道教的自然情怀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音乐、文学、绘画等无不可追寻道教的踪影。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是由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的,十分有名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便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此外,盛行的游仙诗也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唐诗华丽的风格是受道教渲染所形成的。在“诗仙”李白所作的诗中,涉及道教内容极多,范文澜更是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如《潇湘神》《望仙门》《临江仙》《女冠子》《献仙音》等等,都和道教神仙故事有很大关联。而宋代如苏轼、秦观、黄庭坚、柳永之类的填词大家,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并不少见,而当时的“神仙道化剧”更是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的故事的。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现存的神仙道化剧就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四种。明清小说大都都含道教思想,神仙济世的主旨尤其在大量神魔小说中得到体现。小说中大多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连四大名著也不例外。《西游记》中充满了“木母”、“金公”、“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登坛借东风等是道教思想的反映;《水浒传》以“张天师祈禳瘟疫”作为发端;《红楼梦》的开端也是由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另外,明朝盛行的青词也是受道教影响衍生出来的产物。道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郑板桥等书画家的作品都深受道教思想浸润。
  道教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国人的伦理道德、性格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等发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道教不仅奉行“尊道贵德”,还提倡“忠孝仁义”,影响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教崇尚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促成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基础;道教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的品性;道教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就像周作人认为的:“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火药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而且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道教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道教的炼丹术深化了人们对药物性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此外,道教追求延年益寿,这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道教不仅促进了中医对人体中的气化、经络、气、气血等方面的探索,还提出了养命与养性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思想。另外,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更是总结出了推拿、食疗、针灸等医疗方法。东晋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道医。特别是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编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不仅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医方、医论、针灸、用药等基本成果理论,以及食疗、服饵、按摩、导引等养生方法,还记载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国医药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他又编写了《千金翼方》,对《备急千金要方》作了全面的补充,尤其是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等部分的内容最为突出。这两本书被后人通称为《千金方》,在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千百年来,道教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中,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习俗乃至民族心理等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难怪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李养正.道教与中国社会[M].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3] 贺圣迪.道教与中国科技文明[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浅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浅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http://m.cubkforchild.com/shkx/105959.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宗教热门文章

宗教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