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你会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_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10篇

时间:2016-07-13 来源:大学课件 点击: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10篇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是一本由姬中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一):有这样一群人——社工

有这样一群人——社工
文/烟波浩渺1980
很多人在没读过此书之前,多数人都会混淆“社工”和“志愿者”之间的概念是什么。我问过同事们,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社工就是志愿者吧。
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说起这个词我能想到也只能是志愿者,而且是没有收入,奉献的是爱心和热情,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类人。
于是我网络搜索了关于“社工”的词条,顺便涨涨知识。
社工,是指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当我读过这本姬中宪的杂文随笔集,渐渐的了解关于社工一些事情,例如他们的工作性质、范围、收入等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社工中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都给你一一道来,当然作为一个70年末的人来说,社工工作是他奋斗的目标,你在书中个文章会看到他被调剂不得以学习的社会学专业,他的迷茫、坚持、困惑直到最后想通关节,把社工工作和社会连接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社工和加入到社工,他和他的同事们做出来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
文中包含四个部分:一、不在场的主角——中国式社工的心路历程,也是一段段真切的人生故事
二、成长的烦恼——细数社工界“家事”,直面公益行业的麻辣话题
三、汶川至雅安_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雅安地震,中国社工的亲历与反思
四、“两个中国”_嬉笑怒骂,情真意切,放眼“天下事”,写出“这一代人的爱与愁”
从这几个大标题中我非常关注第三部分,看过之后就是非常感动,有人会认为(如书中所指的导演)社工拿工资做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尚了,其实呢。这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思考的问题,拿了工作做着公益事业就可以被看低了吗?当在汶川地震救灾时候社工们身穿的黄色马甲,被人们称作“黄金甲”,他们所到之处虽然没有帮助人们盖房子,但是给人带来的是修复社会关系的事情,顺便也没忘记做公益的事业,仅是战斗在那片震后的地方三年的时间,也足够让人记住他们的可敬之处了。但是往往他们还不求名,各种媒体报道的也并不多。当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时,无法去评说他们的是是非非,当你慢慢了解之后,会为他们感动。以作者为代表的社工群体,除了身份是社工,他们还是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了,也会有悲喜哀愁,也会知道“父母在不远游”的心里纠结,扎根在上海,谋求社工活动的稳定发展,是多么执着的一件事情。他会感谢遇到的所有好人,不痛快了照样国骂一番,也会质疑奥运场馆为什么不让工人留京等等敏感问题。
“社会工作者”这是一个我们平日里不会见到的工作种类,很多人大学都是被调剂才勉强加入社会学的学习,当毕业后人才流失也特别严重,不仅是中国如此,在美国社工流失率也是这样,让作者心里稍稍安慰。不能安慰的是当时的体制不健全,各方人士不得不了解,让很多人萌生作此行业的退意。但是困难中前行,总有痴迷的一类人,这就是以作者自己为代表的,一直在此行业内坚持的社工人士。
姬中宪在文章中非常犀利的总结到,这一代社工所经历的:
一是非自愿性进入专业;
二是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是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暧昧关系;
四是专业与职业的分离。
除了专业知识的不能很好的与社会融合,毕业后的定位也不知在何方,所以就有了“歧路在何方”的疑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是作者成为社工组织办公室唯一成员时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了还有收入问题,在体制下非企业的环境下,社工的收入不能多想,肯定不会高,于是作者为了收入这一问题,做了细致的思考,并提出建议:要么给予社工做项目的自由,要么给出工作时间的自由。
文章中很多犀利的话题,仅从标题上就看得出来,例如:低收入的社工是可耻的;让一部分社工先富起来;名不正、言不顺的社工。
本书是姬中宪中从事社工工作多年以来的撰写的文章的集合,涉及的内容包括从学校的专业、社会工作和日常的生活感想感悟,都与社工的主题相关联的。从文中看来作者敢想敢做,写文章时用笔力加深日常的思考,用作者和社工的双重身份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社工的大门。
借用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社工工作还将上下求索。
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二):生命不息,梦想不止

                     生命不息,梦想不止
                        ------油泼鲤鱼/评《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这个书与我现在看过的很多书都不一样,原来以为作者会阐述很多听起来很大其实没有实际意义的大道理。打开一看,还真的不是呢。
我一直以为作者会说一些自己工作的劳累,又要劝说大家努力工作,拿自己现在努力的成绩向大家传授道理,其实这种也没错,只是这样的话现在听太多了,而且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大家都在努力工作,都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都想圆了自己的梦想。
看到这本书,我学到了更多知识,知道更多,知道社会学专业,并且其背后所涉及的领域,还有对应的社会领域,社工、义工。以及这个与这个世界的某些格格不入,在大家眼中的差别存在。本身已经在积极的做志愿者,付出辛苦和汗水,可是却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随便可以找到的人,轻视了这个工作的价值。这慢慢成了一种分歧。
由于社工的工作属性,接触到我们一般很难接触到的人,乡镇,农村,看到很多我们无法从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事实,我们无法理解,却深深震撼。但是这种差异存在还是有,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也很难马上向所有人普及这个现象。
但是,我所从这本书里学到的已经是一种普及,已是在消除这种差异存在。对于社工,我很佩服,说不定哪天,我哪会去尝试一下,走进这个我不曾涉及的领域。或许还会有很多人在看到我这本书之后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又多了起来。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三):我爱这个世界

罗永浩在“一个创业者的故事”系列的最后一场表达了这样一个思维和想法:我爱这个世界。这个思维的表达对我的触动很大,在一个饱受争议又颇有性格特点的“名人”身上,爱世界、爱祖国、爱社会等类似口语是出自有“情怀”和“有思想的人大多是不合群”的的罗永浩之口,确实让我明白了“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的另一面:我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做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的时候我们有许多抱怨、许多憎恶,当身居高位又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心境又谁人能知呢?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是讲述社工的方方面面的,姬中宪最出名的一本书是《阑尾》,定位奇特,惜字如金,可见一斑。《阑尾》一书也是讲述社会底层人物之间的故事,有黑色幽默,也有睿智思考,更多的是对底层人物生活面貌的一种深刻理解。在这本《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中,则更多的表现“社工”这一个主题角色进行深入的素描,勾勒出来的是一种人的基本面貌:真实、诚恳、有血性的活生生的人。
社工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低贱”的工作,在普通人眼中就是那些去福利院做好事的人,或者去贫民窟送食物的人……,产生这样误解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发展和治理,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种互敬互爱的机制还未形成。我们看过很多港片里,一些人犯了不太严重的错误的时候,便会惩罚TA去做X小时的社工,这样的情节恐怕记忆尤深。做社工对反省自身所犯的错误的醒悟,比“处以罚金”效果要明显的多。而社工的工作到底是什么,这本书中无时不刻不在阐述着。社工的核心思维是什么?我觉得是互敬互爱。
前几年流行的一本书叫《哈佛女孩刘亦婷》,之后出现过很多类似的书籍;后来就有人总结了去美国读书的种种经验,其中便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指标:志愿者(社工)和个人表现出来的真诚与纯洁性的社会活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暂且不论你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如何,你是否有意愿在你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他人、给予这个社会你所能够付出的热心和真情?单纯的以“思想端正”这样的评语显然不足以验证一个人的诚恳程度,如若思想端正又能表现在行动上,那么基本能够表达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诚恳之心,能够对这个社会有所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本善”被正确的引导,社工的价值被真正释放出来。
近几年很多人去考社会学研究的硕士,美其名曰社会研究硕士,其实是研究西方理论和观点,按部就班的搭建西方存在的社区服务制度体系。北京在十一月份还在大量招收高学历人士应聘社工,其目的很明确,提高社工的学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社会服务工作中去,在最基层去体会社区服务的本质。社会工作是一个复杂又具体的工作,在现代中国发展的时期有很多困难和险阻,学习和理解这本书非常重要。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四):我曾是社工

       从没有一本书,让我在翻开第一页看到代序作者的名字时突然生出一种与阔别已久的初恋蓦然相逢似的心潮澎湃。代序王思斌――社会工作教科书常见作者,当年代表考试折磨的名字,却在多年后却唤起我久违的社工梦想,竟生出几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惆怅。作者姬中宪,在看到《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之前未闻其名,但看到“浦东社工协会”、“ 乐群”等字眼后恍然大悟,原来他是我时有关注的上海社工发展“背后的人”,看过此书后不由得暗自庆幸还好没有因这个鸡汤化的书名与之失之交臂。
        作为学校第一届社工专业学生,我们惟一的科班出身教师就是刚刚本科毕业的班主任,课虽讲得好,却无实务工作经验。我们作为首批试验品在除了个案、小组、青少年社工等专业课程之外,还因地制宜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甚至教育学课程(因所在学院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我们的实践就是去福利院看看障碍儿童,去戒毒所“参观参观”,少数热爱专业的学生自行加入红十字会等志愿组织投身公益行业,我亦是其中之一。从社会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来看,我们显然缺乏社会工作实务系统训练,缺少有力的督导。这应该是当时大多数一般院校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
       社会工作算是个产品早于市场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重建社会工作教育,却直到2004年才出台<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社工机构的兴起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大批社会工作学生被教育出来却无处可去,即便是好产品没有市场也只能束之高阁,何况专业教育并不到位的半成品们。我们班35名学生,当年的班长在了解专业后奋力转向市场营销专业,大多数人对专业无多感觉,少数几个认可专业价值的学生在做过社区工作或者NGO几年后,最终考了公务员或进入企业,问起来,无一不是生存压力使然,我自己便是从草根组织投向体制的逃兵之一。早期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便是这样一批懵懵懂懂踏入前线,却又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一批人。
       尽管已经越来越不记得提醒自己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持社会工作“接纳、尊重、认同、助人自助”等理念,但内心深处的社工情怀仍却总会在不经意间被唤起。那是在师妹QQ空间看到她在香港接受社工督导培训图片后,是在看到曾经共事的优秀志愿者在在基金会支持下成立自己的公益机构忙碌奔波于各种灾区贫困区后,是在看到非社工专业志愿者努力考取社工资格证后,是在看到同为社工专业的前NGO同事仍在坚持后。。。。。。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自己人生观的人会很难适应其他工作模式机械同事关系冷漠疏离的工作,不知有多少与我一样的人在午夜梦回想起曾经拥有过的单纯而崇高的社工光荣梦想?
       社工届有幸有姬中宪这样一支健笔,以作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以一线实务和理论教育者的专业优势向世人介绍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工作特点, 2008年地震中的灾后救助读来令人落泪,社工在此期间的快速成长又让人大感欣慰。姬中宪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眼光审视这个快速发展社会中的大小问题,用冷竣客观却充满人文关怀、严肃理性又不乏机智幽默的文章展现他个人从“社工”到“社会”的境界蜕变。他的经历代表了一代优秀社会工作者从迷茫到坚定、从稚齿到成人、从学习者到引导者的发展变化,他们遭遇的困境、取得的进步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果你从未听过“社会工作”,那么你应该看这本书,因为当你因工作压力感到抑郁时、当你对孩子的叛逆束手无措时、当你的父母孤寂无伴时你都可以找社会工作者;如果你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那么你应该看这本书,它比教科书让你更真实更快速地了解这个专业;如果你是社工毕业有过社工理想却未能实现的人,那么你应该看这本书,它会让你从一个真实的社会者经历中获得安慰和补偿;如果你正是一名社会工作者,那么你应该看这本书,它能以同行陪伴者的身份给你解决困难的勇气,让你在社工之路上多走一步,而中国社工的发展,就取决于很多个社工多走的这一步。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五):中国社会的新事物--社工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从书名就看出来了,作者虽然是这个行业的元老人物,但是尚未到“不惑”的境界。不过,究竟骨子里就是个叛逆青年,还是会随着阅历而“不惑”“知天命”,谁也说不准,大概作者自己也说不准。
我很佩服作者的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身为作家的那种率直。干成事业可能的确需要作者笔下那些官员的圆滑和老练,但是作者总是忍不住很直率地表达出来一些情绪,好像菜品里面的柠檬汁儿,非常提味儿。如果这本书全都是那些无奈的现实,真的就令人郁闷了。倒不是作者的文笔不好,而是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这本书还有一点比较好,就是促人思考。我读书的时候就总在想,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难道只能在夹缝里生存吗?忍不住还替他们想出路,哈哈哈哈。
是本很好的书,语言直率,但是充满正能量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六):任重而道远

       作者姬中宪,此书《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这是他近来的杂文随笔集。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却始终围着社工来展来。那其实在读此书之前,我对于社工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终究是为什么没有与世界言和?那什么是社工?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书中。
       作者从大学调济专业讲起,作为大学里的专业“社工”,很多人都不了解具体是干什么,而在校期间大家所观注,也非专业性的。直到毕业。现在学校的专业五花八门,这营养学,这艺术经济类,名字好听,学费不菲,只是毕业后干什么,十有八九都说不上来。这很普遍,却也很可悲,培养出来的专业的人,都不知道以后干什么,而像作者说的,能力太强,适应性强,各行各业均可胜任。那还用分什么专业,直接跟小学一样,一起上得了。
      作者作为中国第一代专职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尴尬,所处的困境,但是即使是这样,作者依然坚持了下来。记得作者说他在一个小屋里的时候,常常有人来问,是不是交有线费用的,因为那个交有线费用的办公室就是他们楼上,后来他都习惯有人问,就用手指楼上,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等到那个真正来找他的人。或许是慢了,或是许是等的时间不够,总之该来的总会来。作者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实际,却又是无法说明的问题,如社工属于公务员吗?是事业编制吗?工次有多少?这恐怕是实下大多人所关心所关注的。毕竟现在公务员就是好工作,好收入,稳定,利于娶妻嫁人。再次,事业编制的也行啊。等等。哪怕再不行,工资高也行。作者说了以后说不定连外来务工人员都不需要社工帮助了,因为社工还不如外来挣得多。
       作者作为中国第一代专职社工,笔下的文字是冷的,他不避一切,只写真实所见,不能称为所见了,已经是作者也遇真事而已。那些做报告听得好,规划前程做好,一劲点头,称赞的,却在实施申请费用的时候,左推右推,经费不足,费用有限等等。幸亏这是社工在做这些,都是如此之难。试想一个老百姓去这些部门办点事,哪怕是照着流程准备,不跑上四五趟,是备不齐的,何况是级级审批,更不知何年何月。至于结果,恐怕也不是常人所能等的。
       这些事情,作者冷眼看,冷笔写,他都常常困惑于大方向,大事情,专业人都困惑,更何于常人。事事都要停下来,思考,想想,该如何走,如何做,为什么,内心最初的想法是什么,而不是被繁华的都市迷了初心。在如此当下,能冷静地选择社工这么一个道路艰苦的,前景美好,道路却在雾里让人看不清楚,没有一颗火热的心,恐怕是难以坚持下来。而能如此把这写出来,却没有浮夸的写些其他,而让大家看到,这十分可贵。纵然仍是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曾了解社工,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有人在做,就终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只是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总有一天你会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_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xkj/4609.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大学课件热门文章

大学课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