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400]《西游记》读后感10篇

时间:2019-10-30 来源:经济著作 点击:

《西游记》读后感10篇

  《西游记》是一本由[明]吴承恩 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12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读后感(一):西游记是否可以被改编

  后来,我也被孩子们问了同样的问题:“姐姐,孙悟空到底有没有娶到白骨精?他是不是个花心大萝卜?”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觉得现在的影视误导孩子太严重了,经典被蹂躏到如此得不堪,面目全非到触目惊心。可是转念一想,西游记又是怎么来的?难道不是经过历年历代的人的改编传颂,在一个历史时期得到最多数人的认同,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提高,以及人类的观念的改变,再继续被后人改编传颂,编成更适合这一时期市民喜闻乐见的通俗小说么?西游记本就是市井文化,现存的也是各种版本各种不同。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发展态势。若只是害怕经典被改编被所谓的糟践,那也恐怕就只是自固步封,迎不来文化更好的发展,也就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西游记》读后感(二):西游记,道可道,非常道

  姑且暂不论《西游记》是吴承恩还是丘处机所著,仅从《西游记》的行文、术语来看,好像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所以说我们可以试试将它视为道家作品来分析一番。

  道家的经典,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的,如执于文字,就会像百度百科这样认为:“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

  如果对道家思想有所了解,就会发现,道家的终极追求绝对不是什么开明政治,所谓的道家真人们,在其著作、言论中都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种感觉,就是你们都是NPC,老子才是玩家的感觉,老子随时离开电脑玩别的去了,我会在意某个NPC制定了什么政策吗?

  《西游记》读后感(三):库存出清之《西游记》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看一本书的话,我们是从第几页开始看的呢?另外我想把这个问题定义为没有答案的问题。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第一页看起的。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没有疑问的答案。那么我提出这个问题决然不是希望给自己这样一个答案。我是这样想的,其实对于个人来讲,书的开头并不是第一页。从某种角度来讲,应该是从我们的第一印象。

  试想一下,在我们看某本书之前,首先确立的是这本书的存在。不仅仅是客观存在,还包含唯心的存在。那么这本书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对个人而言,它的存在,其实是后于知道的。也就是说,你得以某种形式的认知确立该书的存在。而这些都是先于你看该书的。也就是说,在看某本书以前,你是对该书先有一定的态度,从而预设了看该书的角度。

  所谓名著,这一概念并非能够讲得清楚的,简单来讲就是名声在外的著作。另外一般来讲我们的名著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和四大名著语境重叠。然而并不是我们只有四大名著,关于中文世界的文学经典其实四大之后又四大,目前而言,仅仅只是四大名著实在是太著名了。beyond的《抗战二十年》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讲的:“当中一起经过了时代瓦解,十大执位再十大”。放在这里将是意味极深(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该词的作者是黄伟文)。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而在骨子里又是尚文思想居重。纵观历史,文学可谓是经过了时代瓦解,必然也就是几大执位再几大。

  这里关于读名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名著本身的名气所衍射出的信息实在是太过于庞杂了。从来读名著就是一种学问。事实上对于一般人来讲,名著除了变得难读之外,其余的一如海市蜃楼。即使你不会忘掉它本身有极强的文娱性,却也不能从中体会它的文娱趣味来。因为“学问”本来就意味着眼前事物一定不简单。你会认为学问的作用是什么呢?很多时候它像是把事情变简单的。但也仅仅是像,因为事物本身客观存在,简单不简单无从改变呀!而学问,就目的而言,该是让事物变清晰。

  你说学问从哪里来呢?从事物的外部,从事物的内部。朋友,学问无处不在。而你只需要把所有的一切与之联系,在任何时候都像是曲径通幽。我们中国人,避不开要读四大名著。却也天天在寻四大名著怎么读?我的天哪!你怎么不去想一下说话怎么说呢?四大名著都把你浸住了,你在研究怎么看它,盲人摸象什么寓意肯定懂的呀!

  反过来想,不管你什么角度看他,都不会有错的呀!所以单单就«西游记»的书评就已经是汗牛充栋了。有太多人想要说清楚«西游记»了,而这种举动除了能够表明想法之外,还能表现你的局限啊。

  人说中国人喜欢钻牛角尖,不是呀,其实这和我们求道的心路是一致的。你什么时候不都是想要阐明大道的呀?大道的化境是什么时候变得类似牛角的隧道,说不清楚的呀!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寻“道”倒也真像是钻牛角尖。只是,这个道的“一”,它却还是贯穿一切的呀!

  你说是不是不管什么关于《西游记》的延伸,不都是一《西游记》以贯之么?不管你在怎么能写,也还是离不开《西游记》而已啊。为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讲它的讲得多了,最大的效果就是它变得越来越庞杂了。到后来你说它为什么重要,也无非是因为有太多这东西需要它去承载。是不是矛盾的要命呀。所以就是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个读书的二三事,你讲哪里是没有用处的。人家不肯过你的呀,但你说管人家肯不肯干嘛呀?所以读自己的书也不用管其他人对这本书怎么说的呀,书就在那自己会看的。无非就是要自己心里有数,不要分不清楚哪是书评哪不是书评才是。

  关于《西游记》,我们知道,在我们中文世界有西游文化。这里有一个绵延几百年的深厚积淀,最终大成于《西游记》。这是西游文化的屹立之巅,决然无法逾越。它必然定格了许多东西,比如是你心中的孙悟空,又或者关于取经那么一点事。你一定也有关于西游记的认识。

  我们现在也时有关于西游记的电影,似乎关于西游记,我们有一个不死的情怀。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总挥之不去的是尚古。却也向来也阻挡不了虚无的时间流逝带来的淡忘。我不知道什么是开始,人们就已经忘记了,西游记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还有更加古老的故事。似乎所有人都记得了孙悟空,记得了如来无边的法力带来无尽的遗憾。

  明代以来,关于中国的宗教意识,似乎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到底有什么变化,我必定是不知道的,也就不好妄言了。而关于西游记,一直以来都有关于释道的方向的解读。而这种视角的书评我是看过不少的。恰恰也因为如此,我关于这方面的观点的客观性,以我个人想法认为是极受打击的。以阴谋论来讲,我辨别不清是释家反道,还是是道家反释。但如果涉及到阴谋论,同时我又不能排除是否是怀疑论作祟,所以说不定根本就没有阴谋也未可知。

  据我所知,就是明清以来,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运动是有的。而这三家思想都是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非说有合一这种说法,事实上无法排除的事实是吞并。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说三家中有不同的观点,先不论是否存在矛盾。关于这种观点的纳入,事实上就是概念上的横向丰富,这里就有核心所在。而如果有存在矛盾呢?自然也就一方消灭一方。如果说吞并是过激的形容,那么三教合一起码存在一个以何为本位合并的问题。

  众所周知的事情是这三家思想,都有极其广大忠实的信众。关于思想,我想一个人一生并非能够接受多少改变的。可能从这里去想王国维先生的遗言,能够有一番深邃的意味,而我将深深为其“自我意识”之强烈所折服(当然这是题外话)。也就借光来说明思想立场上的坚决程度。这种不接受,其实就是抗争,他们会主张也自己的观念为兼并本位。这种主张言论那么也必定是有强烈的指向性以及自我确立。很难排除这里面没有损彼而益己。而这种情况在第三方视角看来,如果足够客观,那么它就是阴谋论。但事实上,这些言论其实就是一种很自然的言论表达,它并非有更加深层的算计。这样说来,阴谋论不是更具阴谋么?所以我认为,关于《西游记》道释之争,根本就无关乎文学的。

  而这里面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推翻的。我们总无法回避,西游记的诞生时期是在三教合一运动的大时代背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小说的描述视角,与社会环境是落不开干系。而恰恰《西游记》里边的神系统是释道混杂的。而如来领衔的西天诸佛和玉帝领衔的天庭是抗礼的。我们还应该会注意到的问题是,玉帝的身份是高于太上老君的。而以道教的神系统而言,太上老君的地位最低也是三清。一气化三清,可谓道教最高神。所以这里面还有天、地、尊、君、师的儒家。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接往下讲了。我要了解的另外一个事实就是,《西游记》并非一个完全原创的故事。而在它问世之前,关于西天取经的神怪玄幻故事就已经有很广的流传了。《西游记》是集大成者。它以空前的广接受程度,逐渐推高地位。我想,如果非说《西游记》关于三教合一,那么我更倾向于它仅仅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有它的主张。

  确立这个,我们也就更好谈及它的文学性。事实上,《西游记》是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面貌。以及它能反映当时三教合一的一些局部形态。它能够有思想史上的价值,以及社会学的价值。另外就是它塑造了孙悟空这样的英雄形象,斩妖除魔,给无数的人以精神寄托。以及让这些故事在万千人之中传颂。它的功绩不是让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添一份艺术,还能是什么?

  它是我们无法跨越的内涵,有可能是骨子里的浪漫。而它依旧仅仅只是一部小说,尽管它在我们的观念里,是说不尽的一切,也说尽了我们心中的一切。所以它塑封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可以说定义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未来。它还可以有很多很多定义。只不过,反过来想,这些都是它的局限。因为它仅仅只是一本现成的书,是既定的。而那些借它去说的思想,都不是它所能包含的。它是的作用是一个触犯的契机,诞生出来的思想是我们的可能性。

  所以他是一个节点,而不是“道”。也就是说它的包罗万象,更多是假象。也必定会有替换它执位的作品,这是它留下的最高意义。没有什么比生下来就是为了被超越更加豪迈的。也宁愿,过往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被超越。如果没有了可能性,它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未来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只是很好奇四大名著还有多长时间的无上地位。仅此而已。

  《西游记》读后感(四):西游与人生修行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得益于那25集的电视连续剧,我们对师徒四人和沿途妖精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不过,电视剧里表现出来的不过原著的三分之一,于是我把原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触颇深。

  师徒取经的时间发生在唐朝,而回望唐朝史书,却没有任何关于妖魔鬼怪现身的记载,足以说明,西游记不是纪实性小说,而是虚构出来的,故事的原型便是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是一个人前往南亚的,那么悟空、八戒、沙僧他们来自那里,鄙人认为这乃是玄奘法师的三个性格,能干、欲望和踏实,西游记记载的便是一个人修行的故事。

  先说悟空,他代表着玄奘的智慧、武力的过人之处。孙悟空早年凭借一己之力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制了五百年,认识到了天外有天,于是努力克服自己的傲慢和轻视生命的缺点,在西游记后期,悟空几乎不再靠武力打败妖怪,而是依靠搬来各路神仙降服妖怪。影射到真实的玄奘身上,便是他初出西域之时,见到不公平的事情便大胆反抗,因此也吃了很多亏,后来醒悟过来,开始修行自己,戒骄戒躁,最终克服了鲁莽的缺点。

  八戒则代表着玄奘的欲望,食欲、性欲等等。在西游记中,遇见唐僧之前,他在高老庄横行霸道,还霸占了高玉兰,同时食量极大,附近百姓都因为他而贫穷不已,与唐僧上路之后,经常饿着肚子赶路,女人就更没有了,八戒常常因为贪嘴听信悟空的话,去妖怪的地盘讨斋,反被妖怪抓起来,各路菩萨还在取经途中化装为妙龄女子,拉着八戒成亲,八戒欣喜若狂,最后还被菩萨们略施法术,绑了起来,让八戒狼狈至极,最后,八戒到达如来脚下之时,发现自己的食量已经小了许多,看见斋食也不想狼吞虎咽了。影射到玄奘法师,便是玄奘在西域旅途中一路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欲望,最后习惯成自然,便没了那么多纠结。

  悟净就简单很多了,他在唐僧到来之前,在流沙河妄杀生灵,成为地方一霸,被唐僧收编之后,勤勤恳恳,老老实实,没有大功,也没有大错,可谓是一颗平常心。影射至玄奘法师,便是玄奘的平常心的修行的过程,平平淡淡,无功无过。

  最后,现实中的玄奘成功到达了印度,取回657部佛经,回到长安之时,已经过去了18年,18年的日夜使得玄奘从高僧变成了得道高僧,受人敬仰。我们的人生似乎也是一场修行,需要扬长避短,需要坚持一生。

  每个人都有小毛病,或像悟空那样恃才放旷,或像八戒那样欲望丛生,或像沙僧那样有颗善心却不加打磨。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我在修行内心的路上需像师徒四人一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得始终。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西游记》读后感400]《西游记》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jwk/54257.html

推荐访问: 《西游记》读后感500 《西游记》读后感200

扩展阅读文章

经济著作热门文章

经济著作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