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满人间_《欢乐满人间》观后感10篇

时间:2020-12-18 来源:考试类 点击: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10篇

  《欢乐满人间》是一部由罗伯特·斯蒂文森执导,朱莉·安德鲁斯 / 迪克·范·戴克 / 大卫·汤姆林森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 / 奇幻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一):故事和人物是硬伤,4分全给音乐和舞蹈

  【剧情】

  如果把每个片段拆开来看,这个故事都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故事里有打着伞从天而降的保姆,有爱财如命连2便士都不放过的老银行家,有大笑着在天花板上喝下午茶的大叔,还有从烟囱中飞到屋顶的烟囱工人等等。

  主题也很深刻。比如“时间飞逝,等你想付出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你们有妈妈、有玛丽、有我和朋友们。可你爸爸只有他一个人,他难过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他。”

  孩子为了不让爸爸为难,不舍地把本意拿去喂鸽子的两便士给了爸爸。

  可是一方面这些细节不能全部呈现在有限的时间里,而一方面缺乏一个核心的故事,各个零散的片段拼凑起来,就显得突兀又冗长。

  一言不合就跳舞唱歌,连贯的故事被打得七零八落。而且,很多歌舞不是为了表演情感或塑造人物。只是为了唱而唱,或者用来叙事,歌舞占据了将近2/3的内容。

  比如三个人外出散步,只因为在公园门口看到了街头艺术家波特,就突然跳入铅笔画,来一场“画中游”。有点儿生硬了吧?

  其次,3D和2D再怎么配合默契,都有与生俱来的违和感,以及,虚假感。

  还有,波特与玛丽久别重逢的设定又是为什么呢?

  有很多对剧情没有推动的配角却占据了不少戏份,比如家里的关系不和的厨娘和管家、定时放炮的怪船长和水手、在天花板上大笑的阿尔伯特叔叔、在教堂前喂鸽子的老人家等。在原著中,这些人物肯定有精彩的故事,可惜在电影中都作了简略处理。

  【人物】

  安德鲁斯虽然设定是仙女,说实话却缺少点儿仙气,跟她在《音乐之声》中的角色没有特别大差别.....

  街头艺术家波特虽然穿上了西装,杂耍气质依然浓厚,他拿锣面或者手杖打自己强行制造幽默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太尴尬了。

  整片的色调都是阴沉沉的,两个小孩脸上都笼罩着油腻腻的光。而且都显老,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脸上还有婴儿纹没有展开。

  小男孩张了一张老人家的脸,他爸爸则像贴上了胡子的小孩。幼稚和气的脸却学大人说着“大话”,显得很滑稽。

  妈妈是个坚定的女权运动者,每天带着真丝绶带像士兵一样走着正步。可声音却娇嗔可爱,甜得发腻。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而且跟另一部迪士尼影片《公主与青蛙》里,小公主的声音如出一辙。

  我也明白了原作者为啥不愿意把版权卖给美国人了。一个傻大姐带着一个傻大个,带着俩傻孩子,做一场动画白日梦。不知道当时导演为啥选了这几个角色...

  【歌舞】

  故事是硬伤,可我仍然给了4分。这四分全部给音乐和舞蹈。

  歌舞代替了很多叙事,所以观众可以享受视听盛宴。无歌不舞,无舞不歌,屋顶的那场烟囱群舞真的很精彩。

  暂且不说剧中所有角色都有高水准的唱段,单是安德鲁斯的女高音就足够让人享受。最爱《Chim Chim Cher-ee》。这部电影的音乐传唱度、歌者声色都绝对碾压《窈窕淑女》,大概也是让安德鲁斯力夺最佳女主角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故事还是很热闹的,老少咸宜。小朋友应该看得也开心。

  只是觉得这么好的剧本有点儿可惜了。应该可以再好好挖掘,做个系列的。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二):Mary Poppins-----不一样的家庭教师

  1964年的影片《欢乐满人间》是至今为止迪士尼在奥斯卡上提名最多,获奖最多的影片,在当年奥斯卡获得13项提名5项大奖。朱莉·安德鲁斯也凭本片获得当年奥斯卡影后,安德鲁斯在出演本片前还有一段小插曲:与《欢乐满人间》同年担任《窈窕淑女》朱莉·安德鲁斯在伦敦和纽约舞台上唱红的,华纳在将此剧搬上银幕时,要了舞台剧版的男主和男配,偏偏没有要籍籍无名的安德鲁斯而是选用了奥黛丽·赫本。。几乎与此同时,华特·迪士尼亲自出马,盛情邀请失意的安德鲁斯主演一部全新的歌舞影片《欢乐满人间》。安德鲁斯的精湛歌艺和演技震惊整个好莱坞。在当年的奥斯卡中,《窈窕淑女》虽然获得多项大奖,但是赫本却因为代唱的原因未能获得提名。

  其实当年的最佳表演应该是《太太的苦闷》中的安妮·班克罗夫特,金·斯坦利的《雨天的迎神会》也非常出色。安德鲁斯能获得当年奥斯卡与《欢乐满人间》当年的高票房不无关系。其实这部电影能被搬上大银幕实属不易,这一切开始于1948年,华特·迪士尼酷爱“玛丽·波平斯”系列的五本书的女儿把这套小说介绍给了父亲,但这让他花了16年把这个拍电影的想法变成现实。当时特拉弗斯住在纽约,她顽固地拒绝授予迪士尼兄弟这部电影版权。直到华特·迪士尼本人亲自拜访了这位作者,并且答应做她的电影顾问,特拉弗斯这才答应。尽管这样,在电影的筹备制作过程中特拉弗斯常常对电影中的某些元素表示不满,比如电影中那段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歌舞片段和迪克·范·戴克古怪的伦敦东区口音,都被她称为“过于美国化”。但是迪士尼拒绝删除这些元素——于是它们就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经典瞬间。电影由罗伯特·史蒂文森指导,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反映人性的故事,父亲乔治在银行工作,时常认为子女不务正业,遂带他们上银行学习做事。但是儿子迈克和女儿珍生性调皮,使得保姆亦辞职。迈克与珍祈求理想的保姆,于是仙女玛莉应征而来,她喜爱孩子并教授孩子们如何在受挫后寻找快乐之道。正在这时,乔治因误会而被总裁辞退,仙女也离去,乔治才感悟如何向子女表达爱心,并开始了解除了钱外,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欢乐满人间》是美国影史上最受观众欢迎的伟大影片之一,并对电影拍摄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本片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两个较大的改动。第一,班克斯家的孩子们由四个缩减到了两个(简和麦克)。第二,故事的年代背景从原著的上世纪30年代变成了10年代。据迪士尼说,此改动有两个原因:首先,10年代的英国社会崇尚富足经济的舒适生活,而30年代容易唤起人们对战争和贫困的悲伤记忆;其次,当时的美国社会流传着一种很浓烈的帝国主义风气,10年代的伦敦的相似之处更容易与观众们产生共鸣。影片不仅歌曲非常出色,一点也不亚于《音乐之声》,而且特技也属一流,尤其是真人跟动画共舞的段落在当时达到新的境界。本片还创造了一个英语中最长的单词: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原著《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是英国女作家特拉弗斯写的六本以玛丽·波平斯为主角的童话中的第一本,发表于1934年。主角是一位褓姆仙女玛丽·波平斯。玛丽·波平斯在班克斯亟需保姆兼家庭教师时,从天上随风飘来,照料他的四个孩子。玛丽是个有魔法的保姆。她一进门就创造了孩子们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的奇迹。

  她上楼的方法与众不同,是坐在楼梯扶手上,两手拿着手提袋,由下到上"哧溜——"就滑上了楼。她的手提袋也很特别,小儿子迈克尔分明看见里面只有一床毛毯,可是她却从里面拿出围裙、睡衣、肥皂、牙刷、发夹,还取出鸭绒被、枕头、折叠床……晚上,她让孩子们喝一种"药水",简尝了一口,没想到是非常好喝的橙汁;迈克尔喝了一口,却发现是冰冻草莓汁;而两个双胞胎喝的却是牛奶。有一天,玛丽带简和迈克尔到贾法叔叔家去。只见这个贾法叔叔正头顶天花板,翘着腿,在半空中看报纸呢。因为他的肚子里装满了笑气。孩子们觉得好笑,也笑起来了,结果也全都飘到天花板上。他们坐在空气里吃茶点。玛丽还带领孩子们乘上她那张魔毯,转动指南针到世界各地遨游,真是趣味无穷。玛丽的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她的神秘。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无不带上神秘的光环,她似乎对孩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她甚至能与婴儿和动物交谈!日常的一切变得神奇无比。与玛丽在一起时,一切都合乎孩子的想像,一切又超乎孩子的想像。玛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她在另一个世界的身份是什么?她为什么会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她来到班克斯家庭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婴儿可以与鸟儿交谈,而长大了就不能?班克斯家的双胞胎不能再与鸟儿交谈时,正是玛丽要离开的时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书中充满了各种谜团,让人着迷。

  在这部童话中,特拉弗斯以她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超人形象:玛丽·波平斯。这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最成功之处。作者把现实和幻想两条线索交织起来,展开时真时幻的故事情节。两条线索结合得自然巧妙,作为现实中的平常人的玛丽·波平斯阿和普通人一祥,有其自立独特的个性。她有教养,神态高贵,外表严厉,不苟言笑,甚至有些傲慢。她还有点儿怪癖,比如喜欢大声吸鼻子,说话时习惯轻蔑地“哼”几声,出去逛街时总要在橱窗前照照自己,即使吸入笑气也不露一丝笑容等等。她爱时髦,喜欢给人看到她最漂亮的样子。她对孩子们要求异常严格。而作品表现玛丽的魔力时,则用夸张粗扩的笔调,使形象显得神奇而又神秘。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玛丽·波平斯的形象由此获得了奇妙的魅力和活泼的生命力,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超人形象。她是一个集幻想和现实为一体的童话形象,也是一个充满了童心活力的成人童话形象。孩子们喜欢她是因为她会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更重要的,就是她理解孩子们,富有童心,与他们一起会玩儿、爱玩儿,让自由无拘的游戏精神充实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这也是这部作品表现最突出的精神境界和形象意义。

  这部童话想像力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幽默诙谐,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部作品的语言特别富有动感,极其精简,大部分用人物精彩、简洁的对话来展开故事。而且人物的对话语言也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表现,尽管这部童话刚刚展开,但一个生动有趣、又有点儿古怪的玛丽阿姨的形象已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特拉弗斯的童话既富有儿童情趣而又寓意深刻,有评论认为《玛丽·波平斯》是七岁到七十岁的人都爱读的作品。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三):《欢乐满人间》观后感

  观影过程中有些煎熬,以至于动摇了经典电影的想法。

  “人与动画结合","清理烟囱"的这些奉为经典片段,虽然很精彩,很创新,但是与主题不搭,实在可惜,并且也造成了对于歌舞片不熟悉的小白们冗长的感觉。

  调皮的简和麦克,其实只想要爸爸班克斯的一些陪伴,一些幽默,一些随和,但是班克斯是一个被社会风气腐蚀的一个顽固份子形象。尤其最后结尾的一个片段:当班克斯在昏暗的空间里面对一群银行家,

  压抑的氛围实在不像迪士尼的风格。还好因为一个笑话,一个单词,而改变了一切。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四):Julie的不幸与幸运

  被Julie深深迷上的秋天。

  在网上看Julie的曾经。当得知将My Fair Lady演红的她却被Hepburn抢去了电影中女主的角色后,对Hepburn的好感度无理智地降低了许多。为Julie惋惜,她的歌声这样完美,。

  某天,看到名为Julie Andrews & Audery Hepburn的视频,短短的视频看后,却释然了。29岁的Julie说,如果当初导演选择我去演My Fair Lady, 那么我将永远不可能演Mary Poppins。虽然不知道Julie 如果演了MFL是否能得到29岁的幸运,但是MP帮她得到了。接到奥斯卡影后的奖杯,Julie对着问‘获奖心情’的记者递过来的话筒,说道,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也许,她并没有得到一开始想要得到的,甚至不能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但是,这个世界会回报她的缺憾,以另一种或许让她惊喜的方式。亲爱的Julie,祝贺那个很久以前29岁的你。You"re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五):有了幕后更感动——玛丽·波平斯阿姨

  上学期为了做presentation,几乎把这部电影所有有关视频资料都看了一遍。本来一开始对这么个老片子提不起兴趣来,搜集到后来竟然如痴如狂。

  2014年是电影上映50周年,迪斯尼出了蓝光,绝对是老电影的福利。同时,今年也是西区音乐剧版《欢乐满人间》10周年,值得纪念。

  《大梦想家》这部电影绝对要和这部打包观看才有效果,虽然《大梦想家》里塑造的不完全是现实发生过的,但是当时的感动绝对没错。

  一下罗列一些我来记得的资料吧,可能没什么章法:

  1.迪斯尼本人是看了Julie Andrews在百老汇主演的歌剧《卡梅洛特》之后,钦定她来出演女主,当时Julie还在犹豫,因为她更想出演《窈窕淑女》(后来角色给了奥黛丽·赫本,但朱莉凭借《欢乐满人间》拿到了奥斯卡)

  而且电影还是等了Julie一年才开拍,因为之前她怀孕了。后来的片场照可以看到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Julie当时的丈夫也拿到了服装道具组的工作。

  2.男主Dick Van Dyke是美国人,这也是原作者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原作者想要Laurence Olivier来出演Bert。不过Dick的口音伪装的还是把一些人骗了的,那种伦敦东区腔重得吓人。

  3.作曲的是Sherman兄弟,凭借屋顶的那首烟囱歌,也拿到了奥斯卡奖,他们的感言很简单——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4.迪斯尼本人最喜欢的歌曲就是片中的喂鸟歌Feed the Bird,这首歌也是打动原作者的歌曲(并不是后来电影里所讲的Let"s go fly a kite)

  5.原作者显然是十分不满意这部电影的,以至于后来音乐剧的制作再找上她,她还是十分不情愿,最后统一授权的条件是:不得有任何美国人参与制作!(针对当初制作电影的那批人) 这也导致Sherman兄弟不能参与到音乐剧重新编曲中。

  6.音乐剧版于04年在伦敦西区启动,Laura Michelle Kelly凭借出演了Mary Poppins获得了奥利弗奖。06年引进了纽约百老汇,曾在西区出演Bert的演员Gavin Creel也跟着转战了百老汇。

  音乐剧版剧情更偏向于原著,只是保留了经典传唱的歌曲,重新编曲后和声很美妙,但不失原味。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六):《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在歌声中说教【北美历史票房榜(024)】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8/mary-poppins024.html

  欢乐满人间 Mary Poppins (1964)

  欢乐满人间 Mary Poppins (1964)

  本片是这是北美历史票房榜的第24部。

  这部电影讲述一个仙女照顾并教育一对兄妹的故事。在英国一个家庭中有一对兄妹,二人非常调皮,使得很多保姆都辞职了。父亲决定继续聘用保姆,于是孩子们许愿来一个满足他们要求的保姆。天上的仙女听到孩子们的请求后就来应聘保姆,并且轻易地通过了父亲的面试。就这样,两个孩子在仙女的带领下四处游玩,途中还结识了一个流浪汉。整个游玩过程中,四人都玩得非常开心。同时,仙女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为此父亲很不解,于是在于仙女对话时说要带孩子们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第二天,父亲带领两个孩子来到自己工作的银行,孩子们看到银行门前仙女昨天歌声里提到的老人,就想把自己的钱捐给她。不过父亲和银行的管理者们都不同意,男孩只好大声喊叫,惹得银行内的人们都以为银行出现危机,使得大家纷纷来取钱。很快银行变得人山人海,而两个孩子却跑得迷了路,幸好路上遇见仙女的流浪汉朋友将他们送回家。之后,仙女、流浪汉与两个孩子在屋顶跳起舞来,直到父亲回来。晚上,父亲来到银行,他因为白天的骚乱而被解职辞退,此时父亲却明白了仙女所讲的事情。最后,父亲将孩子们告诉他的笑话讲给银行老板听,老板很快在笑声中死去,于是父亲又重新得到工作,而此时仙女却悄然的离开了。

  这部电影很无聊,所以我隔了一个多星期才看完。它为什么无聊呢?因为剧情乏味、歌曲平庸,而且还有着很强的说教意味。最主要的是本片与《音乐之声》是一个模式,都是教育小孩成长的歌舞片,两片相比较简直天壤之别!这样我还能看下去吗?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这部电影为什么会票房大卖?大概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很匮乏,有点欢乐、有点歌声人们就趋之若鹜了。

  单独看影片的话,它很空洞,没有多少价值。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唱歌跳舞,还有一部分时间是与卡通人物闲逛,而余下的时间里则是女主角和流浪汉对孩子及父母的说教。因此,本片除了嘻嘻哈哈的唱歌跳舞之外就剩下教育人了,很难让人喜欢! 或许本片的歌舞在那个年代很热门,但现在来看的话就太粗糙简陋了,即使它与同时代的《音乐之声》相比较,差距也是相当的大。总之,从这部电影中我没看出任何优点,只有缺点。

  电影拍摄上引人注意的只有真人与动画的结合这方面了,不过那些场景看起来非常不真实!技术太落伍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年代久远了。可是除了动画部分,电影的外景大部分都是假的,这让我非常不喜欢。剧组也太穷了,就那么几个室外场景也舍不得弄实景拍摄,太小气了!所以现在来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它落后于时代,土得掉渣了!

  本片演员表现很普通,都是中规中矩的演出。女主角Julie Andrews几乎没有什么表演,大部分时间都在唱歌。男主角Dick Van Dyke倒是给人印象深刻,不过他样子也不帅,年龄还偏大,很难让人产生好感。除了这两人之外,影片其他演员都很普通,不值一提。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水准平平的歌舞片,主要是给父母和孩子观看的,因为它说教味太浓了!

  Julie Andrews

  Julie Andrews

  Julie Andrews

  Julie Andrews

  序列:1115

  Mary.Poppins.1964.720p.WEB-DL.DD5.1.H.264-ViGi

  2013-08-26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七):又真实 又美好

  小时候很喜欢《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这本书来来回回的看了好多遍 至今还在书架上摆着

  非常喜欢 非常非常喜欢

  很早就听说了《欢乐满人间》这部电影的名字

  直到今天才知道 它的原名是 Mary Poppins

  非常惊喜 立刻找来看~

  一开始是看到一个单词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百度了一下 发现它是一首歌的名字

  而这首歌所在的专辑是Mary Poppins Original London Cast Recording

  看到Mary Poppins就不能淡定了 其实扫了一眼专辑封皮 看到拿着伞飞到半空中的女人 就立刻认出了是小时候很喜欢的玛丽阿姨啊

  电影很欢乐 本来觉得自己不太喜欢歌舞片 觉得节奏太慢

  可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跟着唱起来~

  很多细节我都还记得 街口的海军家 屋顶的风向标 樱桃树大街17号住着的班克斯一家

  随着东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由下而上 滑上楼梯 放着无数好东西的地毯包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的沃特

  一起去用粉笔画在地上的好风景中旅行

  动物们会说话 会唱歌 会跳舞

  今天看的一集爸爸我们去哪儿里 小朋友们都相信动物会说话 没有一丁点儿怀疑 其实我也始终坚信呐

  农场里的动物们 会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聊聊天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八):你们真的以为Mary Poppins是为了拯救那两个孩子吗?

  去年看到汤姆汉克斯在《拯救班克斯先生》里扮演沃特·迪斯尼,我就非常觊觎本片。看了一点小介绍,发现本片是讲的关于拍摄《欢乐满人间》背后的人情世故。所以,我默默觉得要看懂《拯救班克斯先生》首先得先补课《欢乐满人间》。一口气先后看完《欢乐满人间》和《拯救班克斯先生》,证明我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音乐

  首先,要看懂《拯救班克斯先生》,必须先看完《欢乐满人间》。这样,当《拯救班克斯先生》里响起那些《欢乐满人间》里悦动的歌曲时,你才会有共鸣。《欢乐满人间》里几段配曲是相当朗朗上口和印象深刻的,音乐是本片一大亮点。一般的歌曲都是先有曲后有词,所以唱起来各种和谐。但是对于音乐剧里的歌曲来说,音乐是为了剧情发展,传达语言的一种方式,所以是曲将就词,往往都很平庸。但是本片里的几段曲子真的很赞,就像《拯救班克斯先生》里沃特·迪斯尼听到编曲者在试唱曲子时,他说了一句:it can work.yes,《欢乐满人间》里的歌曲都很经典,就像《雨中曲》的《sing in the rain》一样,是好莱坞歌舞黄金时代的力作。

  卡通

  《欢乐满人间》里一段真人与卡通结合的桥段确实让我小有吃惊,在那个年代算是制作得非常非常的精良,卡通人物形象的立体鲜活,包括真人演员和动画形象之间的眼神交流都毫无违和感。后来看了《拯救班克斯先生》才知道本片由迪士尼出品,就怪不得要用卡通人物,还画地这么好。不过也是看了《拯救班克斯先生》才知道小说原作者特拉弗斯是非常反感影片采用卡通的。不过,我觉得这段卡通与真人的结合也算是《欢乐满人间》的一大亮片,摆脱了当年好莱坞歌舞片里平庸传统的唱唱跳跳形式,现在看也让人眼前一亮。

  父亲

  当我看到《拯救班克斯先生》这个影名时,我就纳闷了,为何叫拯救班克斯先生?班克斯先生是谁?为何是拯救他?后来在观影过程中才发现,班克斯先生就是《欢乐满人间》里这个魔法保姆去到的这个家庭里的父亲。这才让我重新得以审视《欢乐满人间》这部影片。就像《拯救班克斯先生》一个桥段演绎的那样:当小说原作者特拉弗斯失望地对迪士尼工作人员说:你真以为Mary Poppins(魔法保姆)是来拯救这个家里的孩子们的吗?这时候,我和剧中的人才一起意识到,《欢乐满人间》里那个家庭真正得到拯救的,需要被拯救的不是两个淘气得换掉N个保姆的孩子,而是这两个孩子的父亲——班克斯先生。也是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才真正看懂了《欢乐满人间》。

  一个童年对父亲有着深沉的爱却换来失望的女儿把所有美好的夙愿都寄托在了她自己创造的人物——Mary Poppins以及她走进的这个班克斯家庭的故事里。所以,她才会如此尖酸,挑剔刻薄的在迪士尼改编的电影剧本里挑刺。《拯救班克斯先生》讲的就是沃特·迪士尼如何打开小说原作者特拉弗斯的心扉,如何让Mary Poppins走进荧幕,如何让《欢乐满人间》成为电影史上伟大电影之一的过程。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简直哭死了!因为扮演小说原作者特拉弗斯的女演员艾玛·汤普森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性格矛盾演绎得栩栩如生,催人泪下。再加上,《拯救班克斯先生》本片也很有“心机”的找来艾玛·汤普森扮演小说原作者特拉弗斯,因为艾玛·汤普森年轻的时候也在翻拍的影片里演过Mary Poppins这个角色。所以,她熟悉角色,熟悉故事,这一次更是参与到真实的背后故事中。这些都让人觉得很暖心。再加上,对于一个从小就对迪士尼有着深爱的我来说,当看到《拯救班克斯先生》里出现,迪士尼乐园熟悉的火车,旋转木马时,我也是激动昏了。真的跟我在HK 迪士尼乐园的构造是一样的,一样的。

  《欢乐满人间》看似欢欢乐乐,原来背后有着这么不为人知的原作者的心酸童年。所以,对于过去,我们要试着去原谅,放下包袱,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快乐。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九):没人觉得这部歌舞剧气氛诡异吗

  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颇具政治寓意 有点像Miracles in Milan 或者Scorsese的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欢乐主旋律里夹杂着不和谐音符

  比如仙子不像以往故事里那么快乐和谐 而是从头到尾都不愿意表露感情 帮助别人后落寞地离开

  比如父亲被“点化”后又再获得回到银行(世俗 拜金 资本主义)的机会并欣喜若狂 暗示仙子走后家庭的快乐不会持久

  比如少见的政治狂母亲形象(女权主义) 作为剧情元素基本没对故事进程产生任何阻碍/推进 作为人物也没有传统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routine 角色表现鲜明政治立场而最游离于画外 单纯歌舞片根本不需要设置这样的鸡肋人物 影片却故意将她夸张化 小丑化 啊 你一定是想要表达什么!!!

  太困了 没念头了⋯⋯

  反正这是个怪片⋯⋯

  《欢乐满人间》观后感(十):一次非常成功但却让原著作者不满的改编

  这部电影对迪士尼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收获了13项奥斯卡提名——这个数目对当前的迪士尼来说仍然是空前绝后的,也让饰演本片玛丽·波平斯的演员朱莉·安德鲁斯就此得以成名。但原著作者P. L.特拉弗斯对本片却是相当的不满意,也正因此她不再授权迪士尼拍后续的几本《玛丽·波平斯》了。当然,华特·迪士尼当初为了说服P. L.特拉弗斯也的确是费了一番功夫,P. L.特拉弗斯刚开始是完全拒绝迪士尼拍摄她的作品的,经过几十年的接触和谈判,P. L.特拉弗斯最终才勉强同意迪士尼拍摄(具体可参看那部“Saving Mr. Banks”,虽然讲的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事实),但没想到拍出来后还是让原著作者失望了。

  我现在对原著也只是出于跟电影做对比为目的的大体翻看了一下,没有做细读。不过就以我现在对原著的印象来看,我大体也能理解原著作者为什么会对影片不满:说实在的,影片的大多数情节是能在原著中找到参考的(虽说改动很大,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基本可以肯定影片还是照着原著来拍的,并非是打着原著的名义做任意发挥。不过,几位主要人物却给人以跟原著完全不符的印象,其中差别较大的一个就是主人公——玛丽·波平斯阿姨,可以说朱莉·安德鲁斯演出来的这个角色跟原著还真是一点也不像。其次,可能也是让原著作者最为介怀的,本片的班克斯夫妇跟原著完全判若两人:或许是为了戏剧冲突,影片把班克斯先生塑造成一个刚开始非常专制、不通情达理的人,在原著的班克斯先生还是比较随和的,而且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以她父亲为原型来做的,影片却做成这个样子让作者看来很可能就是不可原谅的了。其他的就是作者本身并不是很接受迪士尼的这种动画影片风格,这也是当时迪士尼跟P. L.特拉弗斯之间谈判的最大障碍,即便是拍出来了作者仍不愿意接受这种风格。

  抛开原著不谈,本片对迪士尼来说依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本片发展出了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并非在原著存在的东西,就比如说那个我读不出来的长词“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不过P. L.特拉弗斯对这些恐怕不会有好印象)。本片的玛丽·波平斯阿姨,也是朱莉·安德鲁斯演绎最为成功的角色之一,她为此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而后她在《音乐之声》饰演的玛丽亚跟本片几乎是如出一辙(也正因此她刚开始并不愿意演玛丽亚)。本片的主题曲“Chim Chim Cher-ee”,是迪士尼获得奥斯卡最佳主题曲的曲目之一。不过打动原著作者的曲目却是“Feed the Birds”,这正好也是华特·迪士尼最喜欢的曲目,虽然两人分歧很大,但这点却正好相同。

  总体说来,本片只适合喜爱迪士尼动画风格的人去看。无论从布景还是情节设置,本片更多的还是只能当成一部迪士尼动画,而不是原著的电影版。

  除了本片以外,前苏联也曾在1983年推出过一个《玛丽·波平斯》的电视电影版。看了一遍感觉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反而要更接近原著一些,布景居然更有英伦风采(虽然更为现代化)。不过这部电影的情节跟迪士尼版完全不同(我在原著也找不到参考,从本片的评价看应该不可能全是胡编乱造,不过从我现在得到的消息看本片是从后续几本《玛丽·波平斯》取材也说不定)。看完后我觉得这2部影片若是能合计着取长补短一下,效果应该会更好,P. L.特拉弗斯或许也有可能满意了。

  :P. L.特拉弗斯跟J.K.罗琳是很相似的,如果放到现在,P. L.特拉弗斯也能把《玛丽·波平斯》打造成跟《哈利·波特》一样卖座的系列电影。只可惜她的运气不好,生在了那个年代,当时人们还不太热衷于改编这样的题材,她在这块也没多少选择余地,对这样的电影她虽想上去亲自控制却控制不了,导致留下遗憾。不知现在还有人愿意改编《玛丽·波平斯》么?

欢乐满人间_《欢乐满人间》观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86802.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考试类热门文章

考试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