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了他】《我杀了我妈妈》的观后感10篇

时间:2020-10-06 来源:考试类 点击:

《我杀了我妈妈》的观后感10篇

  《我杀了我妈妈》是一部由泽维尔·多兰执导,泽维尔·多兰 / 安娜·多尔瓦尔 / 弗朗索瓦·阿诺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一):我杀了我妈妈

  我猜想每个观影人都会有这样一部私人电影,它或许不是拍的最好的,但一定是自己最爱的,是毕生难忘的,想自己的伴侣一般,不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仿佛电影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抑或是这是自己拍摄的影片。纵使我还年轻,观影量也不算大,但今晚,就在影片开始放映的那一刻,我便明白了,这将成为我的最爱,我一生的箴言,我的永生记忆。

  泽维尔·多兰是个天才,用最工整的镜头完成了这部完美的暴躁不安的处女作。他二十岁时自编自导自演了他十六岁时写的剧本,于是他“杀”了他妈妈。

  我不想从电影本身来谈论这部电影,因为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无法完全理智,纵使影片的摄影与构图实在精巧,影片的剪辑与慢镜头的使用让人瞋目,影片的每一处配乐都运用的恰到好处,还有全片太过真实的台词与多兰才华横溢的文章,我还是要抛开这一切,来谈谈我的感受,来谈谈我自己。

  观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着实煎熬,因为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帧画面,都仿佛在重现我的生活,十五六岁时我与母亲的生活。我爱她,可我却似乎每时每刻都想“杀”了她。永无止息的争吵,然后原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令人厌倦,却又无法逃避。她似乎有说不完的道理,而我也有无限的精力去反驳。我与她吵闹甚至打架,谁都不会主动原谅谁,而到最后却又不约而同的和解。我们深知自己是深爱着对方的,可是谁也不愿妥协,这不是所谓的“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冲突,而是母子间最深的爱,用最痛的方式呈现出来。和片中的男主角如出一辙,我羡慕别人的母亲,羡慕他们口口声声地说自己的母亲有多糟糕,却还是和母亲保持很好的关系。影片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以最中肯的叙事展示了最真实的母子关系,而事实也是如此,我看不惯母亲做的每件事,厌恶她的为人处事,却忘了自己身上流着她的血液,其实我们两个是多么相像啊,诚然是一对不相吸的矛盾体,一对不相似的双胞胎罢了。口口声声说着“恨”,却不会表达自己有多爱对方,谁其实都离不开谁。和片中男主一样,我也喜欢写作,喜欢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只可惜导演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片中的男孩现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电影人,而我还只能坐在桌前空谈理想罢了。我曾以为,如果我有机会,一定会逃离母亲的魔爪,却发现越是挣扎,却仿佛将我们联系地更加紧密。像是踏入了沙漠中的流沙,尝试逃脱的我最终还是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我是在影片放映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开始哭的,虽然从影片第一幕开始,泪水就开始在眼眶打转,但之后的一句台词着实是打在我的心坎上。男孩问母亲,“如果我今晚死了,你会怎么做。”母亲回答,“那我明天也会去死”。太真切的对话了,这确乎是我和母亲曾经的对话啊。有那么一瞬我甚至以为多兰盗走了我的生活。可哪个母亲不会这么做呢?纵使她成天骂你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纵使每天以母亲的姿态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她才是那个赋予你生命的人,她也是那个为了你愿意付出自己生命的人。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怎么忍心去“杀”她呢。哪怕有再多矛盾,又有什么矛盾是父母与孩子间无法化解的呢?就如影片中与父亲闹了十年矛盾没说过一句话的女教师,一通电话,十秒钟,一声问候,就将十年的恩怨全部解开了。人有时候就是那么可笑,而这,不才是世上最真切的爱吗。

  影片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我怕一次回想完思绪会像一个涨满的气球随时会爆开,所以我忍住泪写了这片影评。我一向追求真实,而这部影片,就是将仿似虚构的一切在我们眼前展开,而后走入你的内心深处。我想将这部影片推荐给每个正在或者曾经与父母无法正常相处的人,想告诉我曾经一位五年没跟父亲讲过一句话的同班同学,去看看吧,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的。我们会很庆幸自己有个父母,我们会庆幸,没有任何事情让你或者世上的一切,杀了你妈妈。都能挽回的。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二):Si j'ai tué ma mère, je vais suicider!

  其实电影最主要讲的还是母子之间的相处,就像是做实验般的去寻找这关系当中最恰当的模式,而同性恋题材在当中无非是个点缀,也是母子矛盾当中最后的一道壁垒,导演没有像其他电影一样刻意的去强调来增强片子的卖点,这也让这部电影变得没那么商业。

  整个电影仿佛就是处在不断的争吵和妥协当中,而在一次次的妥协当中,母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又不断的被激化升级,直到最后,当对方都发现自己是彼此生命中深爱的人时,才有结尾那段美好的画面,仿佛一切都回到了4岁那年。

  其实这种题材的电影当中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煽情的表现,而导演只是简短的化作电影中一个不起眼的争吵的场景,当男主角在被送往寄宿学校的那个晚上,他对送他的母亲说了一连串难听的话,母亲悲伤的转身要走,男主角诘问道:“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母亲转过头望着儿子离开的背影轻喃“那我明天也会死。”

  我承认,我瞬间崩溃了。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三):擦边影评

  Gay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又何恶焉!”

  ——《庄子•外篇•至乐》

  男子裸身蹲在一竖石台上,台面狭窄,仅容一人,四周只是黑暗,一道亮光恰好斜照到他脊背上,他一动不动,像一团未成形的石雕。时不时,有那么一群人,从暗处浮现围拢来,人声交杂,纷纷追问他一些无以为答的问题,他只有蜷缩得更紧。

  这是我时常梦见的困局,在众人的诘难与自我拷问的双重掌压下,在无解的恐惧中。而最难容忍的,是这种乏知的安宁,使他在难题的泥沼中,犹渴望更多,以期闪避掉内心的细语。然而脱离自我实不可能,就如梦中的那束光,它代表命运投射到这一沉默的脊背上,将内省的光与对黑暗的迷恋一并注入灵魂。

  由光明引来的同类,应是唯一的安慰,他意识到自己并非问题衍生的独体,只是梦中的他不曾离位加入求解的队伍。他怯于行动,害怕重新为黑暗埋没,陷入混沌的深渊。他对众人的诘难从不回应,是没有答案,还是享受着这种“团聚”?因为他一日不做回答,他的同类便会如海潮般来去,我们说过,他需要这潮起潮落来暂时掩盖对自我的穷追不舍。

  同类还充当了存在的佐证,给思考一个结局,如果所有思考的终点都是另一思考的肇始,他者的疑难便是许许多多的大门。“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似乎,在生物原始的印象中就有同类的光辉(亦即有异类的阴影),不同珊瑚虫群落会互相侵占,人与人间的合作与战争,区别在于高级的头脑能自主辨认或划分同类。故而,当“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的生命谣曲植入意识底层,我们心中便孳乳出对遗落的恐惧。

  所谓“遗落”,暗示着原本相伴而行。遗落比抛弃恐怖,后者是伤害,前者是无可名状的空落,生命中原可走向美好的部分,被轻描淡写地剥夺去。遗落者,内心永远是婴孩,并且惶惶于择取学习的对象,也正是这种欲望,使其了解遗落的沉痛。精神的独立者们,选择了孤独,然而那是在自我完满的前提或趋势下,并不属遗落的范畴。

  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我们见识了一位受访者眼中的“松散生命”:蚂蚁、石头、沙子等,“聚在一起,就是生命”,就会有思维。极普通的想法。生物由细胞组成,细胞分解复分解,剩下一堆元素,元素在自然中既有,则石头风沙等无不可称为生命,唯尔视而不见,正如石头对于人亦一无所觉。

  这则采访的用意,自然不在生命科学的探讨,而是呈示了乐于发现,保持宽容的姿态。

  梦中男子的形象是对同性恋处境的转化,恐惧遗落,渴求同类,保守着自我与他者的诘问。众所周知,西方宗教早将同性恋爱判为有罪,直接的残酷迫害,自然也引起激烈的反抗潮流,加之古希腊师生爱的美好意境,爱智的光辉抵抑着圣经的罪项,西方的同志运动也日益勃兴。相比之下,中国的同性恋者长时间处于被遗落的境遇中,虽然一直存在着,却无主流文化来认领,仿佛枝叶交错间生出的一朵异色小花,免遭剪除,却也不会有光照。开放与了解不可能在朝夕,首先在艺术领域,同志试图调画出自己的形象,发出细弱的声响。王尔德的名句:“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我们不知不觉中践行着心中追索的艺术,将现实熔铸为个人生活。同志题材不断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从隐晦到彰明,同志亦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话题中。

  王尔德早将对美好同性的爱慕载入文学。想必观者无不晓得《快乐王子》与《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优雅男性予人的吸引力,我们几乎能想象王尔德为笔下的男子陶醉的神情,这种意淫,与电影《欲望号街车》中男主角展现的健美肉体一样,歌颂心中美的理型。只是同志电影的概念仍模糊不清,狭义上,应指以同性恋情为主线的电影,广义上,则凡是具备同志情愫或氛围者,皆可目为同志电影,如前《欲望号街车》。这是从作品本身来看,相当局限,事实上,命名总伴随着掩盖,当我们谈“同志电影”时,我们往往以偏概全,徒然框定了观察的角度,《我爱你莫里斯》可以说的是逃狱,《我杀了我妈妈》说的是家庭的矛盾,《霸王别姬》谈戏梦人生,《春光乍泄》则导演亦有言,倘无开头的床戏,观众也许始终不知何、黎二人的关系。如此看待电影命名似乎求全责备,自讨没趣,但也有其现实考虑:倒没听过“异性恋电影”的说法,电影标签各色各样,如灾难片,恐怖片,纪录片,爱情片(无特别说明,自是指男女间),而同性恋则往往需被点出,首先已透漏出一种提防的心态,好比“本片涉及暴力、色情,未成年人需在家长陪同下观看”,唯其不至于太明显罢了。这意味着,同志题材在当下仍是被认为有误导、冲击作用,不过,同样的事物,有时又可沦为噱头。然而,平视也罢,猎奇也罢,同志电影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正像路边的石头般,以不同的眼光视之,可以只是无机物,也可以是生长缓慢到超出理解范围的生命。我们能做的,只是保持宽容,并尝试去发现其饱含的价值。

  许多同志电影中反映了困惑的灵魂,既有作何选择的困惑,也有对选择本身的不解,从《盛夏光年》到《女朋友,男朋友》,影像中的暧昧与困顿,反映出现代人在迅猛变化的社会中的孤独与迷失,同志片能引起的共鸣,根本即在于人对自身的不断怀疑与超脱的努力。

  同志导演执导同志片,使人担忧其自我设限,然而我们既有普鲁斯特、福克纳等人,便该相信艺术的无限张力。

  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拍摄完《双面劳伦斯》,他才二十三岁,在此之前,多兰已自编自导自演了《我杀了我妈妈》和《幻想之爱》,题材涉及同性恋乃至变性者的情感与生活困境,然而多兰之所以引人注目,更在于其电影语言的绚烂瑰丽,场景(力求绘画感)、色彩(反映人物情绪)、服装(千变万化依情据景)、光照(微妙的语言)、空间(密闭空间用摄影机自我纾解记录)、节奏(一种郑重其事的轻快)、繁多的音乐(如《花样年华》)与慢放画面的隐喻性(浴缸中蜷曲身体如腹中胎儿),一切都那么讲究,令人目眩,恍若进入一座现代化宫殿,而凌驾其上的却是青春的躁动。《双面劳伦斯》显示了多兰“没羞没躁”的才华,但也流露出聒噪,其天分犹如一匹快马,日行千里却难以掌控。

  多兰总让人想到德雷克•贾曼,两位导演公开自己同志身份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其对同性恋的呈现分属不同的阶段,贾曼是成熟的,整体的,其电影极具开创性却又显得沉静,多兰则尚未成熟,贾曼是诗人气质,语言如诗歌般静美,多兰是时尚达人,演员穿戴的不仅是服装,还加上周围的布景。

  似乎看出贾曼与多兰的共同点:对美的迷痴(美,就是消逝,浮士德最终的体认,一切美所引起的反应,都隐含着对消逝的注目凝思),如《塞巴斯蒂安》和《幻想之爱》中美如希腊雕塑的少年;多媒的利用,无形中践行了中国新月派三美的主张;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哀伤或刺痛与艺术操演上的快乐并举。我们试图寻找同志艺术家在其艺术实践中隐藏的一条通道,我们发现,经此通道者皆浸染某种秉性,即前所述之哀伤与快乐并存。“gay”的本义是鲜丽,快乐,预先道出了同志风格,其在同志导演的电影中同样隐约可见,他们敏感于声色,像小孩搭积木似的将印像世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玩性十足,同时也力求精细与诗意,而同志身份所带来的困扰又使其心灵染上哀伤色调,所谓“无望”的爱情也对应着对艺术追求的义无反顾。总之,快乐的舞蹈结束,观众脑中留下了重重舞姿的哀影,而身体对快乐的共振犹未停歇。

  “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彼此不识,然仍需日夜为伴,根本的陌生只有试图整齐划一时才存在。人们忌惮遗落之危机,反造成整体的丧失:步调齐整,昂扬迈前者,是军队,当你披坚执锐归入队伍时,你已听命于无形或有形,所以“聚在一起”不一定就是生命,有时只是命令,而疏落有致,或舞或逐的场景,则令人思及同志欢乐游行。这种放牧式的快乐极易被识别扼杀,人们都瞻前顾后,独你潇散逸拔,乐哉斯世,可堪容目?当然,被他人的快乐激怒的人,往往自认为有快乐起来的潜质,他们反感快乐,是对自己的恼怒。就怪快乐与轻薄太相似了,悲伤更多是自己的,旁人无从下手,快乐太昭明,易传染,也就有攻击性。所以反感同志题材的人们其实是反感其快乐,归根到底,是难以顺从这种陌生的节奏,人们以为幸福总相似,不幸各有不同,实则忽略了其他幸福的可能。

  不久前笔者才在网上看到名为《同志放轻松》的采访,抬头一想,难道不该请异性恋也放轻松吗?“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没学地理,所以不识边界”,这是卡波特纪念碑上的刻文。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四):共鸣太多无力表达

  看到前半段的时候,每一句台词都很震惊,和我和妈妈出奇地像。

  我的妈妈很凶,很强势,她喜欢给我铺陈好一切道路无论我接受不接受,她固执己见,喜怒无常,她经常数落我,比如乱扔餐巾纸,洗衣服洗不干净,睡懒觉,没精神,反正什么都碍她的眼。

  我们经常吵架,讲电话没两句就会大声吼起来,想静下心来像一般母女一样聊聊天却总是吵架收尾。

  我也从来不会跟她撒娇,当然她也不会。

  我也会讨好她,不知道原因。争着洗碗,争着做家务,尽量将自己表现得良好。但是她好像还是不开心,一样的喜怒无常,一样的数落着我。

  我说,你看看别人妈妈如何如何,从来不管她家的小孩,为什么你跟别人不一样!

  她说,你看看别人小孩如何如何,怎么懂事怎么听话从来不惹妈妈生气,为什么你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总在抱怨,别人家的就是好。其实,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相处方式。我们或许就适合这么吵吵嚷嚷,恐怕还要继续这样吵吵着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我的妈妈不完美,但我知道她天天天天地想着我,我经常觉得我要是失踪了她一定会疯掉。

  她从来不流泪,除非我伤了她的心。

  我知道她爱我,犹如,我爱着她一样。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五):2016年4月1日

  电影也有气质。主线集中的一般是记叙文,像今天这个,大概就是散文诗了吧。

  很散的故事,表达的是导演本人的情绪,所以有点倾向性,但是这种倾向性有点狭隘,并不非常美。

  如果散文诗形式的电影,说的是很好的情怀的话,其实会很美。

  主角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恨自己的妈妈似乎是不道德的,但是我敢肯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恨自己的妈妈,可能他们知道,也可能他们不知道。

  其实确实是那样。两个人一起生活那么多年,肯定是存在过伤害的。我们确实爱着妈妈,但是恨或许也是存在的。

  我很爱我的妈妈,但是我不和她说心事。因为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

  以前我有时觉得自己不爱她,我想说服自己这样想,恨她似乎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我不想承认我爱她。

  可是这个年纪总会过去,我们最后总会彼此原谅,彼此相爱——可是渐渐变得沉默。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六):我爱你而不自知

  我的叛逆期是在书海中度过的,倒不是那个时候的学业有多繁重,而是因为喜欢看小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吵架的时候,三观不正的时候,塞一本小说在手里,心情就能平复下来。

  青春期的时候,尤其爱看叛逆期小孩的故事,通过他们能看到我自己,所以在处理妈妈和我的关系时,多是温和的,但是很多话,我不再对妈妈讲,学校里的事几乎不会跟她说。

  妈妈很苦恼,但却从来不问,她总是希望我能告诉她一些关于学校的事。还时常旁敲侧击的问我其它的同学。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烦她,不想她到学校来,因为我的同学几乎全都认识她,如果她到学校,会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现在想起青春期的我,有些无法理解,彼时的我和此时的我在看待问题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片中的妈妈说我气你是因为你没有告诉我你是同性恋。我妈妈也曾经因为相似的理由生我的气,她说,你犯了错不要紧,改过就好,可是为什么宁愿告诉不相干的人都不告诉我,为此,她很伤心。

  贝尔的母亲说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每天亲亲苦苦的赚钱,和贝尔父亲离婚。贝尔的母亲在单亲家庭长大,和贝尔一样。所以贝尔的心情,她多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年岁渐长,她会想不起当年她自己的模样。我也一样,我在单亲家庭长大,和母亲相依为命,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原因是我是一个女孩。我恨过我父亲,恨过我母亲,我以为我不爱他们,更多的时候我以为我爱我的母亲,但是是出于道义的爱,我爱我的父亲,只是形式上的。

  后来有一次,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意识到我很爱我的父母,只是一直不自知。他们离我太近了,负责照顾我的一切,久而久之,我以为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我忘了,他们做这些是因为他们爱我。

  青春期的小孩在某些方面总是特别自私,总想着自己,不懂爱却说自己很懂。

  影片里贝尔问妈妈如果我死了怎么办,妈妈回答说如果你死了我也会去死。这说明什么,在妈妈的世界里,贝尔就是一切。她爱他,疼到骨子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比你的父母更爱你。我的母亲也是,她从来不说爱我之类的话,但我知道,我是她的一切。在单亲家庭里,最最辛苦的往往是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的那一个,他们很伟大,不是么,贝尔的妈妈很伟大,我的妈妈也很伟大。

  贝尔说我爱妈妈,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

  当时的我也是这样,每次和妈妈发生矛盾,总是想着她不爱我,我不爱她,可是每当看到她伤心的样子,心里便会难过。我很爱她,当时的我却不自知。就如贝尔,他爱妈妈,想和妈妈和平相处,却做不到。但好的是,最后他们终于化解了矛盾,贝尔也明白对于自己,妈妈有多重要。

  至于我,我和老妈从来没有过什么大的矛盾,都是小打小闹,每次和妈妈发生矛盾时我都只会在背后画圈圈诅咒,然后第二天就会忘记那些不愉快。

  后来,叛逆期一晃而过,我也渐渐明白,我一直深爱着她,只是从来不自知。就如每一个叛逆期的小孩,偶尔还会偏激的认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恶的人,那些想法很幼稚,也很真实。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七):我爱这个天才基。

  太棒了,妈妈和儿子表演太棒了,两个歇斯底里(老想笑是不是不太厚道),发现法语没印象的难听了,用来发脾气吼叫挺有气势。每次吵架都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我今天死了你会怎样?——我明天也会死。

  涂墙那段很有感,试想那样的混乱颜色应该很温暖。

  枫树林那段美毙了,但是是什么意思。

  关于男主,自编自导自演,89年,跟我只差一天生日,现实中出柜的G,这些都很诱人阿。问题是长得也很棒,电影里的发型加分不少,衣服也很喜欢的风格。只是个子好像不怎么高。据说是16岁就写好的剧本,乃是天才 小矮基。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八):我爱着我想杀的女人

  我喜欢简单的东西,从拍摄上来说这部电影像《钢的琴》一样,简单的镜头、简单的场景、简单的人物、简单的特写,但表达的爱却都不简单。一个是父亲对女儿的爱,让人感动;一个是儿子对母亲的爱,让人反思。

  不得不说,20岁的泽维尔·多兰,导演处女座选择亲情的主题,让我感到很意外。在这个爱情至上的年代,在这个电影院爱情片泛滥的年代,谁还会把目光转向我们的父母,纵使那些爱非常伟大,但我们早就习以为常。我们是应该反思,这世界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的目光。

  年少轻狂,谁不曾叛逆,谁不曾与父母有过争吵,但那些日子,会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变成回忆。虽然我的生活很幸福,妈妈温柔贤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爸爸有责任、有担当,工作之余经常跟我谈心,但我理解于贝尔的生活。于贝尔与母亲之间的争吵、矛盾似乎就是放大了我生活中的家庭矛盾。我与父亲或母亲发生争吵的时候 ,也常常臆想着一些可怕的画面,就像于贝尔在心里臆想母亲在棺材中一样。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愤怒,因为我们年少,所以我们冲动,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抱怨。就像韩寒说的“爱是克制”,这种爱也是父母的爱,因为爱,我们在愤怒和冲动的时候会克制,会提醒自己要停止。于贝尔好多次愤怒的时候臆想着要摔盘子,最后只是说了一句“我恨你”,于贝尔知道母亲很爱她,知道母亲的无奈与辛苦。

  于贝尔内心是愧疚的、纠结的。他会跟母亲争吵、发脾气、咆哮,会离家出走,会在内心杀死母亲;同时,他会帮母亲洗衣服,会做饭给母亲吃,会抓住母亲的手说我爱你。于贝尔和母亲都走不进对方的心里,他们都有各自的苦衷。母亲从小跟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一半时间在医院里度过,又跟一个不够格做父亲的人结婚,生下孩子以后又离婚;而于贝尔跟着母亲长大,从小缺少雄性荷尔蒙的他慢慢喜欢上了男人,这种不被社会认同的爱情让他承受着压力。母亲不理解他,还强行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可母亲不知道,于贝尔在学校里被人打骂、欺负却无人诉说。

  孤独、脆弱的少年的心灵需要有个归宿,受伤的单身女人的心灵同样需要一个依靠。而他们却互相厌恶着,并慢慢使厌恶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伪装。

  母亲和儿子需要的仅仅是在共同的王国里,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慢慢回忆着过往的快乐,慢慢面对大海学会宽容,慢慢的变成彼此的依靠,慢慢的抱紧对方,而这一刻,或许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九):年轻的韵调里带着死亡

  开头有些荒诞的大提琴独奏,泼洒而出的油画、肖像或花在压抑的灯光下五颜六色夺人眼球。这大概是年轻的韵调吧,张扬浮夸的又有些捉摸不透的逼仄。

  男主人公,单亲家庭、和母亲不断地争吵、同性恋。第一个镜头,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漂亮阴郁的大眼睛,看着母亲慢慢地故作优雅地吃着面包,奶油不小心残留在嘴角。男孩不耐烦又嫌弃的叫母亲抹掉,不耐烦地抱怨颐气指使。这大概就是母子两的日常生活吧,很少有温情的对白,死寂,一触即发。

  我也有过像男主一样的经历,看不惯母亲做的一切事。在上学路上的小汽车里不断争吵最后被赶出车自己走路上学;在吃饭的时候因为母亲的絮絮叨叨而忍不住大喊她闭嘴。。。易燃易爆炸,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家人的监管了就无法无天上蹿下跳。

  但显然我的内心矛盾没有男主那么深。看着他调整摄像机镜头,记录他内心历程。他对老师撒谎说自己的母亲已经死了,住在阿姨家。这样的,在心里彻底抹杀一个人,伪造她的死亡,自以为可以从此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脆弱叛逆又懵懂无知的少年啊。我也曾在心中伪造一些人的死亡,处于恐惧或出于愤恨。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无能为力和缺乏安全感,所以麻痹自己的思想去建造自己的安全领域。但是,直到长大才懂,这些安全地带都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真正强大的人,要总出去,要学会面对不安,要学会爱人。

  《我杀了我妈妈》观后感(十):心底藏的都是爱 嘴上却死性难改

  前几天做了个“你和妈妈前世是什么关系”的心理测试,得出的结果是:“仇人“,解释如下:

  “你和你的母亲在前世是一对仇人。因为某种原因,你们之间的嫌隙非常深,由于遇到问题双方不能静下心来坐在一起讨论解决,你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化。你们之间的角色关系一直是一方追逐而另一方躲藏,像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在前世你一直都没有机会处理好你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今生上天给你们一个彼此了解,放弃前嫌重修旧好的机会,要好好珍惜哦。”

  ——如今鸡汤当道,再贬义的词也能给圆出花来。

  前两天刚好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三部电影,我一向不喜欢给电影排名次,也从来没弄过什么个人十佳,个人年度十佳,只有《肖申克的救赎》是矢志不渝的爱,问的人听说我最喜欢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有点不屑,可能是这个答案太平常了。不过,喜欢这种事本来就是很个人的,就像即使有个人不屑你老婆,但你自己爱的死去活来就够了,因为最终跟她滚床单的人是你(这里不考虑外遇等不可控因素)。

  所以根据个人喜好,《我杀了我妈妈》排在我的个人前三。

  第一次看《我杀了我妈妈》共鸣如井喷,于贝尔不停跟妈妈争执,互相不理解到心累,吵架后的心灰意冷,像极了我和我妈。十年前,自己也是一言不合就愤怒到随手摔东西;五年前,也会觉得沟通太累,想干脆搬出去住吧。考克图说:“妈妈跟儿子永远成不了朋友”(电影里台词),我是有点相信的。

  我不太受得了直白地跟我妈表达感情,什么“妈妈,我爱你”,“妈妈,辛苦了”只要脑补下跟我妈说这些话的画面我就立刻寒毛直竖疙瘩满地。那些今天在朋友圈里仪式般刷“母亲节”主题的,希望你们的妈妈能够看到你们在朋友圈里对她们的浓情蜜意。

  我妈是狮子座,都说狮子座的女人有女王范,这点在我妈身上一点也没体现,但是狮子座的另一个特点倒是在我妈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就是“耳根子软“。我妈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是跟她横,命令她做事,她是绝不会逆来顺受,乖乖臣服的,但你要是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地跟她说,她也能认真地听你讲。这点上看,我妈倒是个性情中人!

  我小的时候,有段时间爸妈因为工作原因不在身边,那时候我特别想我妈,每次见到我妈第一件事就是死抱住她大腿不撒手,晚上一定要和我妈一起睡,分分钟都不肯分开,那种粘乎劲后来再没出现过。后来青春期持续不断地争吵,沟通的困难和烦躁,也像于贝尔一样想过是不是离开家,不见面会比较好,反而有助于改善两人关系?再后来,终于离开家了,好像我妈对我的想念更多点。前几个星期我妈来看我,晚上临睡前她走进我房间,用央求地眼神看着我,问能不能跟我躺一会儿。

  ╮(╯▽╰)╭上面这段好像有点滥情,那我说点好笑的。其实我妈有的时候也挺逗X的,比如在婚恋问题上,有段时间我很低潮,很想找个女朋友,经常在我妈面前说我以后要是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我妈淡淡地说:“找不到那是你本事,找不到你就打光棍呗!”我:“……”有一刹那我真的怀疑过我是不是捡来的。又有一次,还是婚恋问题,我问我妈:“你怎么对我这么放心,好像我一定能找到媳妇似的?”我妈又是淡淡地说:“以你的本事,会找不到姑娘?”我:“……”可以看出,更年期的女人果然是反复无常的。

  我妈不仅会偶尔搞个笑,同时还是个持家能手,她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打扫得纤尘不染(母亲节,请允许我有节操地夸赞下我妈),但她最厉害的还是烹饪,尝过她手艺的人都夸她烧的菜好吃,以前在家不觉得,现在难得吃到顿我妈做的家常菜,每次饱足之后都觉得平时吃的东西都是渣!都是渣好吗!!!

  除了烹饪技术赞不绝口,我妈还有一点也是有口皆碑的,就是她是个美人儿,初中有次我妈去学校给我送东西,同学看到我妈,都说我妈真漂亮(再次有节操地夸赞下)。只是再漂亮的容颜也抵不过岁月催人老,皱纹是最直接明显的,早年的光彩也不太看得到了,但是我始终觉得她在同龄人中依然是佼佼者。

  如果我和我妈前世是仇人的话,那结的仇一定很深,深到这辈子头20几年依然在敌对。我妈说我比别人晚熟起码五年,那么以同学结婚、生孩子的速度来看,也到了我开始“熟”的时候了。

  我掏出手机给我妈发了条短信:“祝你节日快乐!”

  我妈回:“也提前祝你生日快乐!”

【我杀了他】《我杀了我妈妈》的观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81221.html

推荐访问: 我杀了龙傲天 我杀了贝卢斯科尼

扩展阅读文章

考试类热门文章

考试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