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_巨流河(精装版)的读后感10篇

时间:2019-12-08 来源:生活 点击:

巨流河(精装版)的读后感10篇

  《巨流河(精装版)》是一本由齐邦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一):“台北人”们

  先矫情一下。

  读书真的是一件非常私人而且机缘巧合的事,于千千万万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遇见且触动内心。不知是有缘还是无缘,读研的时候同窗曾将此书作为生日礼物相赠,那时看到题目和厚度,以为是一本描写大家族兴衰史的书,迟迟未提起翻阅的兴趣。后来毕业、工作、结婚,这本书从母亲家搬到了二人小家。因新家刚装修不久,书柜门敞着,一个夏天之后便发现有些书沾满灰尘、污点斑斑,索性扔了其中最旧最脏的、最不喜欢的几本,《巨流河》便在其列。近来逛豆瓣“个人阅读史十佳”,在浏览为数不多的几篇帖子后发现至少三篇都将此书纳入十佳,忍不住翻看简介,惊喜发现这题材是我喜欢的类型,立即下载电子书,4天时间看完。

  矫情完毕,谈谈感想。

  看的台湾版本。抗战章节五星,其他四星。抗战是我看得最认真、一字不漏、哭得最多的部分,虽大历史早已熟知,但亲历者所描述的细节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当看到沙坪坝、南开中学、歌乐山、小龙坎、杨公桥…熟悉的名词在作者笔下出现,由她的经历去了解这些熟悉名词背后的历史,再将那些跃然脑中的画面与现今的样子相对比,亦或感慨亦或伤怀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一次一次热泪盈眶。印象最深的是重庆大轰炸时的千人大合唱,同样是唱《义勇军进行曲》,和平年代学生唱歌合唱可能只是一种仪式、一次表演,而笔者他们的合唱是不屈、是生命。在单位午睡的小沙发上看这一段泪如雨下。

  文学部分特别是外国文学,由于自己文学造诣不够,没有特别感想。

  一直对白先勇先生讲述的“台北人”们感兴趣,对那一段历史感兴趣,无关政治,不过普通人因一个选择便从此人生截然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二):人的一生充满了声音和愤怒,毫无意义

  对于我们这一辈,战争是遥远而符号化的。感谢齐邦媛齐老的叙述,让我更能体会当时人的处境、他们的所思所想。空炸的九死一生,逃难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恐惧,家园破碎的悲哀,以及国土一寸寸断送的疼痛。与此同时,思想和文化仍艰难生长,南开精神弦歌不辍,国立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课堂丰厚——那是面临家仇国恨,心中有理想,头顶道德星空璀璨,满腹才华、纯净无垢的一代。

  邦媛的生活中处处是父亲齐家英的影子。跟随父亲抗日而举家从铁岭移居北平,而后逃难至南京,又到重庆,受到父亲创办的《时与潮》杂志影响,等等。齐家英一手建立了东北中山中学,收容无家可归的青年,在战乱中更是从东北到重庆一路护送全校师生,甚少顾及家人。父母亲在自己家中招待学生吃住,确立了年幼邦媛心中师者的形象,日后对学生也如爱儿般慷慨。邦媛回忆自己小时候上学,曾经一只鞋陷入泥里,父亲乘公务车上班经过,施以援手后便开车离去。公私分明、为人严谨如此。

  大学时,校园中政治思潮席卷,邦媛只愿沉浸在文学中“醉生梦死”,因而被同学排挤(而这些理想最为炽热的进步分子,却在文革中遭逢厄运)。毕业后,由于对当时大陆非左即右的气氛无所适从,23岁的邦媛将自己放逐到台湾。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一个甲子。读到“爸爸给我买的是来回双程票,但我竟将埋骨台湾。”不禁动容,感叹这随着国运而风雨飘摇的众生命运。来到台湾的邦媛,从少女变成了妻子和母亲,人生似乎也被一分为二。她写教学生涯、译介台湾文学作品等经历,读来不免琐屑无聊。前半段书中追忆旧人,笔调极克制,却尽是相思;写自己和丈夫结识、结婚,只觉草草了事。春风远矣。失却文学电影般浪漫的爱情,不知她是否抱憾?

  读此书,更是教科书中历史的颠覆。张学良其人,国民党抗日的立场……革命与爱国难舍难分,人们各怀志气,但救国自强之心一以贯之,这是民国的集体人格,民国的风骨。

  邦媛写自己的回忆录,也是回忆父亲。有古代名臣风范的齐家英,英俊儒雅,堪称温和洁净的民国君子代表。跟随郭松龄兵谏失败,献身的党派内战失败,政治前途算什么呢?他只是痛心不能保卫东三省,免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国内势力的争抢摆布。齐家英晚年每每念及跟自己一同抗日的同志,头颅被挂在城墙上,只盼望胜利的中央政府能善待自己的遗孀和孤儿,然而全落了空。齐邦媛说,抗日胜利后的喜悦太短暂,随之就是一片虚无。

  然而巨流河兀自奔涌,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的一生充满了声音和愤怒,全无意义。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三):读书笔记(一).《巨流河》

  此刻坐在窗边的老书桌前,风吹过我的发梢,一向认为可以有这样子慢悠悠地时光读书写字很惬意。也许你读完齐先生的巨流河,也会与我般愈发觉得自己生而就获得静好的岁月是很幸运的,我们都是要满怀感恩地思怀前人满满的祝福的。

  巨流河,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渡不过的巨流河。自传从东北的巨流河写起,以台湾的哑口海结束。正如东北故乡和台湾的地理位置相隔太远,人们不能轻松跨越。那个动乱的年代,爱国文人何尝可以势均力敌地面对军阀与外国列强的炮弹火药,何尝可以真正经世致用不被政治家权力斗争做棋子摆弄,何尝可以时刻清醒不走错路或不愧对任何一个人地保持圣人的高风亮节。书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夙愿未完,此处不用愿望,愿望是追求短暂快感的,而夙愿是久存心中的希望,投射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总体情绪,也许借用齐先生喜欢引用的那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意境可以描述这种情绪。

  齐先生父齐世英自德国公费(张作霖出)留学归国,回到沈阳参加郭松龄将军倒戈反张作霖,兵败流亡,此时青年的他更多的是受保卫家乡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不畏强权只追随真正的救国之道。后来参加国民党地下抗日组织工作和组建东北中山中学并带领无家可归的学生在乱世中迁校至南京,再至汉口,湖南湘西永丰镇,桂林,贵州怀远,其教育救国的远见让我十分敬佩。(在这个日军日夜轰炸的恐怖时期,东北中山中学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地下文人组织“有中国,就有我”,南开中学的“中国不亡,有我”,在齐先生的平和的文字下,这些经历愈发让人感到信仰的强大,当代国民不必到处崇拜明星或找寻心灵鸡汤,那个时代的童子军都有日行一善的情怀。)不过儒雅的齐世英先生不缺东北汉子的铮铮铁骨,在到台后反对国民党的一些不利民的决策,被蒋介石开除了党籍,在五十多岁时便结束了政治生涯,引起海内外一片热议。其尊敬蒋北伐和抗日的功绩,一生称蒋为蒋委员,亦可见其君子风范。晚年,对革命伙伴,对亡妻,对女儿,流下的泪,愈发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且相当有担当的人。

  此外,对齐母一生为家人,为学生,为国家默默奉献温暖众人,尤其是经常接济没有父母的学生到家吃大锅饭和晚年依旧在家备十几张被子给故人借住的习惯(虽然那些学生,那些革命同志再也不会来了),虽细微但催人泪下。张大非英雄,由一个亲眼目睹作为局长的父亲被汽油烧死的沉默寡言的少年成为一个想在实现国家安定后当一个从军牧师的“飞虎队”英雄,虽最终机毁人亡,但其的灵魂是如此的高尚,上帝一定会让他上天堂的(为了大爱杀生应该不违背圣经)。一个我很想拥抱的男孩,在痛苦丧父的时候,圣经温暖了他,他怀着感恩地心守护了更多的人。他和齐先生的爱情,是高贵的,是心灵的互相慰藉和激励,让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虽未来得及开花,但硕果累累。书中,对朱光潜先生(类似胡适那种性情的学者,鲁迅不喜)看似不关心国家只追求文学美感,但其为国家大而隐的痛心深深地扎根在其血肉之中,以致教学时痛哭离堂。其后在文革期间被折磨得不识人死去的结局让人深思,乱世中救世之道那么多,不激进不爱搞运动不人云亦云地学俄就是不爱国吗?似乎当代也是有这个思维陋习。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没事找事以显示自己有一腔爱国热血才是理性的,把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用到真正杀敌卫国才是值得敬佩的。有时在思考,可能在当代,鲁迅先生的文章作为中小学教材有点不太合时宜了,中国不乏愤青(相当于以前的红卫兵,大学生读书会)。如果,想必也会有人觉得我这思想有点过于明哲保身,那请看看钱穆先生晚年住所素书楼被收(国名党所为),文革时文人遭受迫害(共产党所为),也许真的可以得出文人若不打算从政最好不要过分热衷参与政治(这种情况很可能成为有文化的乌合之众),有时你不参与也会被这无穷无尽的权力斗争所牵连,飞来横祸。正如极权政府的三句标语“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愚昧即力量”。宁愿写好自己的文章,也不做政客的棋子。

  至于,齐先生,我是比较欣赏她。在此竟然不太想评述她了,这本书就是她的自传。翻阅《巨流河》的美丽篇章,可随她看日月星辰,四季运转,人事变迁,不忘初心。

  琼写于2017.7.12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四):平平淡淡中的中国历史——文学英译与台湾

  先是在亚马逊上看了简要介绍,下了订单购买一册。

  读完二章后,又购买一册送给同事。我购买的是第12次印刷,总印数为16万册。

  我们打小就是套中人,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加工过的、严格控制后的文字。现在互联网时代,在2009年以前还可以方便便利地读到的内容,如今不复存在了。

  听惯了谎言,对于有些真实的语句,也不大相信。

  但,讨论文学,无关政治倾向,也是国内正规出版物,应该没有触犯什么底线吧,我的书评也可能无法发布,或发布后随即被删除被隐藏。

  作者:齐邦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东北抗日组织人之一、国民党党员齐世英的女儿。自小体弱多病,却一直冥冥之中活过很多磨难,之后由朱光潜先生强烈建议,大学时改学英文,1947年前往台湾,成为筹建中的台湾大学助教,原外文系两名日本教授正等待着被遣返日本(台湾因甲午之后割让,在日本治下50年,1945始回归,此时日月换天,日语已不再是官方语言了)。

  齐家原本是铁岭望族,其父在北平城成立了“国立中山中学”,专门收集“九一八”事变后不肯学日语、不肯做亡国奴、或父母遭遇迫害的已逃至平津地区的青年少年。政府拨款五万银元,1934年招收了2000名初一至高三的流亡学生。第一任校长为原吉林大学的李锡恩出任。至1994年,停办46年的东北中学得以复校,校园中图书馆2001年被命名为“齐世英纪念图书馆”——(齐老先生世英已于1987年在台湾去世)。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不同派别的爱国者、革命家是如何为了民族的强盛而努力的。某种意义上,齐邦媛先生也是幸运的,她得以一直从事她喜爱的文学事业,即使卷入了与政治有关的台湾中小学新教材的改写,她也得以运用较聪明的方式,遇到困难逐一解决,最精彩的莫过于这段历史的回顾。当时,台湾仍是蒋经国先生在位,蒋介石先生的一些训话自是不能随便删除,而小学语文课本之缺少文学性、趣味性,实在是令人(小孩)无法提起对文字的兴趣。重新修订的国文教科书,两版之间,当年争论的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早已是明日黄花。

  邦媛先生全身而退,既是文学的胜利,也是个人智慧与家族影响力使然。

  而民进党上台后,导致一些搞笑的政治举动,例如:令96岁高龄的钱穆先生搬出素书楼,一代大儒竟也落得如此凄凉下场,而始作俑者为李登辉与陈水扁。中国文人常常落得不体面,在于政治的影响力过大,而不知道如何尊重应该尊重的大师。

  邦媛先生不似我这般愤怒中年,她的一生自传,用了平和的笔调。按后记如言,本书见证了大半年世纪的中国历史,有十足的可歌可泣的素材,邦媛先生却选择了不同的回忆形式,她的叙述平白和缓,即使处理至痛时刻,也显示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

  邦媛先生的一生,有四人最足以决定她的态度:齐世英、张大飞、朱光潜、钱穆。

  至于你愿意不愿意去读,那是你的事。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巨流河_巨流河(精装版)的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60861.html

推荐访问: 巨流河主要内容 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齐邦媛

扩展阅读文章

生活热门文章

生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