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感悟生活读后感|生活与命运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16-07-13 来源:生活 点击:

生活与命运经典读后感10篇

  《生活与命运》是一本由[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9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一):剖析《生存与命运》的思想线之——生命即自由

有一条线,它贯穿了《生存与命运》整本书的始末,它就是:生命即自由。
作者把“自由”、“个性“、”生命”放到天平的一端,而把“极权统治”、“思想禁锢”、“死亡”放在天平的另一端,这两端是完全不能共存的矛盾关系。掌握了这条线,就会发现作者处处是深意。
一。有生命意味着有个性(第1页)
什么是生命?不是基因复制、不是蛋白质、不是细胞,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文学上的、非常浪漫的:生命即个性,而抑制个性就是谋杀生命。书一开始,就描写了德国集中营里面的棚屋,这些棚屋样式单调、重复、千篇一律。
描写完后,作者就开始直接表达他的观点了:
“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不可重复的,难以想象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两株完全相同的野蔷薇……在那些企图以暴力抹杀生命独特性的地方,生命便逐渐衰亡。”
这是作者通过描写集中营的棚屋映射纳粹的残暴无道,如果这还算有点间接的话,接下来作者就要直接表明态度了。
二。人应该有按个性生活的权利(第222页)
“……人们应该获得做人的权利,他应该成为一个独特的,按自己的方式感觉、思维和在世上生活的人。……在人身上,在人那微不足道的特殊性中,在人对这种特殊性的权利中,包含有为生存而斗争的唯一的、真正的、永恒的意义。”
作者认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应该是做人的权利,人们参与战争、保家卫国也是为了捍卫这种权利,而不是为了“上帝”、“党和国家”。
“党和国家”是苏联使人们团结起来的思想口号,为了这个“共同的正义事业”,各种人聚集了到了战场参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里面有想念着情人的坦克军长、不择手段上位的政委、初出茅庐的战士、年轻的女报话员、粗鄙而正义的楼长和杂牌军、风流的飞行员,这里面有实干派、阴谋派、酒鬼、贪小便宜者等等。
这些人都是统一地拥有“实现共产主义、为国而战”的思想吗?显而易见不是的。对于他们来说,打仗仅仅是生活的内容之一,而生活应该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同的。作者认为,他们赶赴战场,恰恰是为了在战后能够自由地生活。
但是,那个时代哪有这样的自由给你选择你要的生活啊!德国纳粹政府会给你吗?苏联政府会吗?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哪怕思想的自由都没有。
三。纳粹主义、战争暴行、极权统治都摧毁了生命的个性甚至生命本身(第501页,第574页)。
在德国的纳粹政权下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生活不能自由发展,生活的每一步都必须加以控制。为了指导人的呼吸、母亲的感情,指导如何读书、唱歌、夏天旅游,领导工厂和军队,就需要有许多领导者。因为生活不能像野草一样随便生长,不能像大海一样随便翻腾。(力冈版)”
这种整齐划一的生活,其实不算惨,只是思想被钳制,个性受约束而已,真正惨的在于集中营的生活,最惨的是灭绝营的生活,因为那里已经没有了生活,只有毒气室、焚尸炉和死亡。关于死亡,作者说:
“人死了,由自由世界转入被奴役的王国。生命即自由,因此死亡便是自由的逐渐消亡。……意识熄灭,自由之火也就熄灭。”
所以呢,作者就借此鞭挞批判了德国的纳粹主义,说它摧毁了生命,但这次作者把骂德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德国这么做是违反宇宙定律的!因为生命的自由是宇宙定律。
四。生命的自由是宇宙定律。(第719页开始)
呃,这不是说笑的,我能感受到作者那份认真,他确实相信生命的自由是宇宙的法则。
作者格罗斯曼不是哲学家、不是物理学家,他是记者和作家。他没有使用数学公式、也没有使用哲学材料,但他一样有逻辑有推理地构建了一个宇宙理论:
地球的总质量是不变的,但是人口不断增多,所以重量增加,那么生物的质量增加,所以相应地非生物的质量就在减少啦,这说明了非生命的物质在转化成生命物质,久而久之,则非生物迟早也会变生物,(哈哈),推而广之,这种演变就不单会出现在地球,而且出现在整个宇宙。所以呢:
“整个宇宙将充满生机,世上的一切将变成有生命的,也就是自由的东西。自由、生命一定会战胜奴役。”
虽然这个理论在书中也遭到非议,但是,我整书读下来,认为作者也是暗中投赞成票的。
以上就是作者对于“自由”的理解了,很好懂,很浅显,甚至于没多少科学道理,但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作者通过描写超过160个有名有姓的人的故事来说明的道理,通过自身的思考、甚至性命而得出的结论。
这一结论,放在今天都还有现实意义。今天的你和我,就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了吗?
我喜欢看书,我能够单靠看书而生存吗?
你不喜欢加班,你能够不加班地生活吗?
面对老板加班的请求,银行里的房贷,病痛增多的父母,幼小的两个孩子,你还记得你的理想吗?
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
一本书,它讨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放在别的国家、别的时代,都仍旧是一个问题,仍然没有解答,而每个人都从这个问题的思考中里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我们就叫这本书为:世界名著。
来源: http://www.jianshu.com/p/979c11b88322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二):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读完这样一部厚重广阔的巨著,才疏学浅的我实在很难去评价或是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巧的是,昨天刚看完书,今天听了须一瓜在一席的演讲,结尾的两段话让我非常有触动,它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以及文学能带给我们什么,而这也是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
“所有的判决都是人生的剪影,所有的档案都是在简单地简略地呈现和进行着巨大的遮蔽。只有文学,才是世相人心的工笔画,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去以比较全面的深刻的知觉,去触摸人生的幽微凹凸裂隙。
而判决书或者什么裁定书只能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不能做,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会让我们洞见,在裁决和裁定的后面那个生命蒸腾的丰沛世界。所以我觉得只有文学会让我们停留在人性万花筒面前,去凝神、去思考,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更广阔的理解力,去把握真实、去认识同类、去接纳万物。”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三):遗忘的和被遗忘的

在那难以忘怀的时代,他们有多少人被遗忘。 --瓦西里格罗斯曼
   
   我想了很多种开头,简述格罗斯曼生平与生活与命运一书的坎坷命运,或是强调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然而我发现,这些话说得再多,也没法说清楚这本书的诞生来由。我读的是中信版的严译生存与命运,与理想国的生活与命运仅差一字。
    900页的大书,拿起来已经颇不容易,看下来更为不容易。在拿起这本书前,海明威,乔治•奥威尔的名字一次次在我眼前闪过。这是一本沉重的书,压抑却并不是它的主调。如梁文道先生所说,格罗斯曼很容易开小差,关注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像停机坪旁的黄色的小花。这似乎有点跑题,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格罗斯曼的赤子之心。
    书如何沉重已经很难去说清,无论是其中人性的重量,还是现实的负重,都难以丈量。或许我们只能用俄罗斯作家这一代表来对其进行的衡量。不同于西欧,现实主义的沉重从未离开过俄罗斯大地。要形容这本书,我想到了一个说法。这是俄罗斯作家写的最现实主义的一本书。对俄罗斯文学有所了解的人,或许可以想象一二。此外我还要后面加一句,“然而这本书承载的是整个人类心灵的重量。”我为何要这么评价它?答案很明确,时代造就了这一切。
  
 战争与战后
    战争是人类苦难的记忆,而世界大战是全人类共同造成并经受的苦难。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久久不能忘怀这场大战,并不断地反思怀疑?我们该自己想想这点。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黑暗,光明,希望,残酷,远比平常更为强烈。在这全人类的苦难面前,人性被放大,个体被缩小,人们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认识自己的脆弱无力。我们平日狂妄膨胀自大,如今小小一颗子弹就让我们躺下,让无数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倒下,这不能不让人恐惧。当生存的恐惧战胜了人类的自信,人就开始为自己的悲哀。当生存的逼迫压下了人的尊严,人的本性就开始暴露。或许你看过莱维的《这还是不是一个人》,你也许就有这样的感觉,当一个人面对暴力而丧失其为人的尊严,他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这不能说是罪恶或者是高尚。格罗斯曼并没有为此下什么论罪,他只是淡淡承认这一切。
   “人们的漂亮与丑恶使我大为吃惊,虽然大家遭受同样的命运,但他们之间的差别太大了。不过你可以想象,雷雨来临之际大多数人都设法躲避暴雨,这还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避雨的方式各不相同。”
    生存与命运,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永远的苦难,也就是这场苦难塑造了格罗斯曼,让他开始思考,反思战争给人们的教训。
    可惜,“人能从历史学会教训”,我不敢轻信这一点。无数的人命已经给了我们教训,我们仍然不能遏止自己的罪过。贪婪,盲目,冷漠仍然在我们心中,并时刻表现在外。比战争更可怕的事,是战后的冷漠与遗忘。这也是被人们尝尝忽视的。战争结束后,胜利者开始歌功颂德,“我们拯救了人类”,失败者垂头丧气。战争的失败是灾难,战争的胜利又何尝不是呢?一场胜利便可以把过去所有的罪过掩饰。
  “只要我们的目的是正确的,我们的手段可以被忽略”胜利者从不需要背负责任,然而战争从没有真正胜利者,战争本来就是人类的失败。而战后的苦难,并不比战争轻多少。列宁格勒保卫战洗清了斯大林所有的污点,让他得以继续在位置上行使铁腕。大清洗被认为是必要的,斯大林被捧上神坛。这是斯大林一个人的错误么?不,格罗斯曼知道这并不是。这是一个时代的错误。无论是在苏联,还是美国。我又想起了博弈论之父纳什在被判神经病后的遭遇,被送进病房,每天强灌胰岛素让他失去一切运动的渴望。那一刻,他仿佛一只待宰的猪。没有差别,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是一个时代的错误。我们不得不为战后反思,为什么经历了这么两次大战,除了不断更新的武器设备,人类依旧什么都没学会。一样的问题,格罗斯曼陷入了沉思,并落下了笔。他没有回答,只是把问题重新抛回给人们。这一次,没有人回答他。
苦难与爱
    纵使一切似乎很糟,我们从不失去对人的希望。人类同时拥有苦难与爱。面对苦难,人们无能为力,只能把一切托付与命运。命运又是多么不可靠,多么爱戏弄这无力的人儿。“有的人生离死别,但命运却赐给他们忠贞与相会”。在苦难的生活里祈求苦难的命运的庇护,是多么嘲讽的事情。千百年了,上万年了,人一步步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哪里是数得了的。事实却是,在苦难面前,人们并不会哀嚎,他们只会默默地捡起生活。这不是所谓希望,只是为了生存。当然,还有爱。
  “当我们自己不幸的时候,我们对别人的不幸感受更加深切;感情的趋向不是分散,而是集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
    我们或许无法抵御苦难,但是我们还有爱。想起书中母亲给斯特拉姆最后的那封信,告诉了他一切发生在占领区犹太人身上的事情。她并没有哀嚎,也没有诅咒,她只是好奇地看着前后表现不一的邻居,在危难关头愈为慷慨的穷人。
   “人们亲切地安慰我,其实我并没有向他们诉苦,这些人的处境比我还惨。
    我有时觉得,不是我去给病人看病,恰恰相反,是人民--这位善良的医生在医治我的灵魂。”
    她并没有对死亡的来临恐惧,只是静静地等候命运的安排。当人们一无所有,他们有的就是爱。这爱,足以战胜一切暴力与命运。
   这一点爱,来自于生活。
生活
    什么是生活,不是无时无刻的光荣使命,不是满是快乐悲伤的瞬间。饿了想着好吃的,烟瘾犯就想要抽烟。抱怨酒的劣质,欢欣今天多了一道菜。战争如何残酷,也不能磨去生活的一分一秒。琐屑的生活从不加掩饰,充满矛盾,漫长而无奈。无论怎样的人,敌人,自己人,士兵,战俘,都是在生活。这种生活,并不是那些不是斗争就是浪漫的概写。士兵在战争中的怜悯,战俘在坚强后的疲惫,敌人的午饭香味,闲暇时间的碎碎叨叨,这是格罗斯曼揭露给我们的生活,战争中的生活,与我们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是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看这本书时我感到。我们一样如此在苦难的边缘挣扎,书中的人与我们一样,身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遭受着无边的苦难与快乐。这正是格罗斯曼与俄罗斯作家的伟大之处,他并没有为一切掩饰。他只是赤裸裸的把生活摆在那里给我们看。看!你也如此脆弱,如此坚强。我似乎听到他说。
  “生活是痛苦,生活是恐惧,人是不幸的。现在一切都是痛苦和恐惧。现在人之所以爱生活,就因为他们喜欢痛苦和恐惧。而且他们也这么做了。现在人们是为痛苦和恐惧才活著的,这完全是骗局。”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在此前回答了他。
    我们都如此,人类都如此。我在心里默默回答。
    生与死
    然而生活不是目的,生命的存在不是为了在绝望中度过明天。“生命便是自由,因此死亡便是自由的逐渐消亡。生命只有当人作为一个世界存在时才能产生幸福与自由”,当格罗斯曼说出这句话时,我才明白他到底要做什么。我想起了莱维,这种时候我总是想起了莱维。
    作为人的尊严与被当做人的尊严,一旦失去了这个,我们便不再是人,甚至说是行尸走肉。或许这就是格罗斯曼想告诉我们的,平凡人的尊严。是平凡人缔造了奇迹,是平凡人创造的世界。是的,是我们,我们都是平凡人。
    所以什么是自由,自由并不是所谓了无所约束,自由只是一个个体被视为人的尊严,或者反过来,人的尊严是一个人的真正的自由,仅此而已。除此外,生命失去了自己的尊严,便失去了自由,也就如同死亡。
    那么生命是为了什么?大概格罗斯曼在书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清楚。
    世界的命运、历史的劫难、国家的愤怒、斗争的荣辱无法改变那些真正的人。无论等待他们的是劳动的荣光还是孤独、绝望和贫穷,是劳改营还是死刑,他们仍然像人一样生,像人一样去死,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也死得不失人格。他们悲惨的、永恒的、人性的胜利正在于此,他们以此战胜这世界上过去和将来的,已经来临和即将逝去的,宏伟而非人的一切。
  
现实主义与现实
    很难想象需要多大的勇气人才有勇气记录自己的历史,更想象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灵才能在那尘封的岁月与血淋淋的现实。只有俄国人有如此沉重与严肃的心灵,冰雪一样的的心灵。
    时至今日我才知道现实主义的深度可以到达哪里。俄罗斯文学,契科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这些俄罗斯作家们最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敢直面现实,这现实有哭有笑,有悲有喜,没有对与错。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呼唤,哀嚎,只是用带着自己体温的笔,写下一切。于是我们知道,世界除了英雄与罪人,还有一群人,一群平凡的人,那是我们的人民。
    俄罗斯的人很多,多得让他们自己都不在乎。其实中国何尝不是。人多得像地图上的一群蚂蚁,其实也的确被看作蚂蚁。沙俄的士兵被叫做灰色牲口,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命。战争的苦难,他们经受的不必西欧少,甚至更多。这是片苦难的大地,冰霜寒冷伴随这这个国家。我们习惯了苦难,却没有忽视它。每每想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我们苦难而坚强的人民!可以说,是冰雪塑造了俄罗斯人,让他们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有着似冰雪一样的沉思。
    今日我们看对斯大林的批判,对战争的反思,感觉这些似乎很轻松,其实并不是。只有离书本的世界越近,才能越理解当年他书写真实的不易。局中人难以看清局中事,格罗斯曼却做到了。我们今天也一样是局中人,一样像七十年前的人一样,只是我们的方式生活不同了,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并不一样。我们一样需要反思,在这本书中反思,或是在生活中反思。反思什么?反思自己,反思人类,反思我们为什么忘记一切,为什么曾经拒绝这本书的出版。
    或许瓦西里格罗斯曼从不为之担心,因为他知道人民会给他公正的审判,与那千万颗跳动的炽热的心一起,他看到了希望。
    “昏暗和寒冷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门窗就会敞开,空空的房子就会重获生机,会充满孩子的欢笑和啼哭,会响起女人急促而亲切的脚步声,满怀信心的男主人就要回来了。”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四):人生百态

       想着2月读完的《生活与命运》拖到今天才读完,当初说好的总算有种不枉留心道长节目多年的释重感,转化成对自己无法专注的怨念。总体评价是一本让人觉得亲切的书。不是战争和大屠杀的亲历性,而是极权体制下不自由的恐惧感同身受,尤其是如今身在体制内,整天被逼着当五毛党,写歌功颂德的党宣文章,做言不由衷的表达。
       读大部头是为了挑战自己,也为了日后遇到有缘人用来装逼,由于不了解苏联的历史,初读起来觉得艰难,读到大约394页时产生强烈的兴趣,有一鼓作气读下去的冲动。无法勾勒全书的概貌,发现钱德勒的导读概括的就很好,不赘述了。既然是小说,读完不免是感性的认识居多。
维克托,知识分子。傲娇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谁知党委领导的一个不喜欢就遭到周围人的排挤,正当他惴惴不安地担心被研究所开除后怎样生活,斯大林的一个电话就改变了他的命运。还是一样的同事,对他的态度180度大转变,殷勤起来,政治高压下的人性百态。他的经历,读来如此熟悉,就是建国后中国右派知识分子的遭际啊。维克托签下署名信的挣扎与开脱,填写履历表时内心的OS,对玛利亚喷薄欲出的感情,是不能忘记又倍觉理解的人物形象。
       其他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一群德国挖尸工挖出已经杀害掩盖的犹太人尸体集中焚烧;集中营毒气室里对犹太人的集体屠杀,重点是小孩达维德的视角以及他死在怀中的那个女人对他死亡的感触,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做了母亲;柳德米拉找到儿子托里亚时的场面,命如草芥,她自此渐入消沉;克雷莫夫莫名其妙地被捕,伟大革命者往往不是死于敌人,而是死于同侪的迫害,由此可见所谓理想信念的可笑、虚妄和可怕;“6-1号”楼里各色人等对女话务员的垂涎;两处关于友谊和善是什么的哲学性思考,文风迥异,却可爱至极。竟然还有希特勒和斯大林的乱入。景物描写也很到位,小说结尾就是冬雪初霁下的大地和森林。
       为一部身世坎坷的作品写读书笔记画风居然成了这样,实在罪过。严肃才能沉潜啊孩子。
                                                                                2016年3月8日23时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五):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 生存与命运
## 吐个槽
终于开始要写这本书的书评了,现在看来,下定决心来给自己读过的书籍进行评价也不是什么太困难和难以完成的工作,特别是自己在看到豆瓣书评上充斥着太多自以为是、抄袭粘贴的破烂文章之后,对一本自己读过的书认真地进行评论,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顺便再对豆瓣书评吐个槽,因为今年也看了一些书,为了节省时间,在选择书籍前,我会看一看豆瓣,于是乎,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新天地。那些所谓的“阅读者”到底是怎么看了这么多的书的?而那些书评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很少有对于书籍内容的摘录和思考,很少有自己见闻感受和批注,相反的,都是对于作者的身世大谈特谈,因为这些身世可以轻松地在百度百科上找到。另一方面,就是对书的前言和简介进行大量的因素,甚至整篇书评就是照搬照抄某一本书的前言。有些句子,格式甚至是某些词,都是那么的熟悉。这帮消费主义下苟延残喘的王八流氓文人们!!!
## 说说这本书吧
瓦西里格罗斯曼的身世我实在不想再说了,你可以看看另外的几篇书评,都特么非常详细的记录到了,当然你要是看《生存与命运》的前言,也能得到相似度极高的文字。
显然,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中一些很“经典”的情节,已经成为了流氓读者的非典型谈资了。最初知道这本书,其实也是一段偶遇。今年以来,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克服了对俄罗斯人冗长姓名的恐惧,读完了《日瓦戈医生》,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特别是帕斯捷尔纳克那种细腻的笔法核对人类、人性与俄罗斯民族的那种深深地关怀,让我对阅读俄罗斯文学产生了一种期待与向往。这本书,是在豆瓣阅读上看到了试读本,看了前面的几部分,感觉到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所期待与寻找的故事,于是,再一次说服自己无视那些长长的人民,开始阅读下去。
格罗斯曼能用一个家族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出了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俄罗斯的社会,这本书其实也是类似于一本百科全书,或者说是战争的百科全书。显然,作者战地记者的身份,为他写作本书积累了太多的素材和一手资料,他对于斯大林格勒每一条街道的熟悉,对于每一次战役和战斗的记录,都给了他日后太多发挥的空间。对于我们这些没接触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什么东西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严肃的问题,近些年我国的抗日剧更让战争到底是什么的讨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人民一向嘴上喊着热爱和平心中却真爱着核平。即使是那些受到好评与肯定的影视作品,也没有显示出战争可怕的一面。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你世世代代生活的老房子一下子变成了一片瓦砾,战争就是你朝思暮想的亲人们一下子都成为了烧焦的尸体,战争就是红色和黄色称为你眼前的主色调。格罗斯曼也许是见识过了太多的战争了,或者说是知道了太多的不幸,所以他在写作的时候,笔尖会不自觉地流露出那种残酷,他写的如此之后,以至于你在这种残酷背后,还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性和厚重。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把《生存与命运》看成一部单纯描写战争的作品,那就太低估了这本小说的价值。这本书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给我们又揭开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的景象。监视、告密、极权、无耻都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以至于纳粹分子会恬不知耻地叫嚷“我们是你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满怀希望的革命者来说,这是最为残酷的一种刑罚。
除了这个极权社会的冷酷之外,小说还刻画出了在权力面前,个体生命的卑微与弱小。因为斯大林抽风想知道战果,前线部队就要在炮击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全线出击,最高领导者的一个满意与微笑,竟然差一点就毁灭了一个团官兵的生命。而团长对于战士生命的责任所拒绝出击的八分钟,竟然在被证明无比正确之后还是被人记录与告密。这种对比,让人心里面很难不受到触动。
格罗斯曼没有对人物的行为和做法进行过评价,这个评价的权力自然属于他的读者。在度过哈萨克斯坦草原上劳改营里的环境之后,在读过战地医院里面破旧落后的医疗设施之后,在读过科学家们卑躬屈膝所折射的世态炎凉之后,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评价。
这是一本好书,是今年读过的最为震撼的一本好书。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六):斯大林和希特勒

想结合同为二战时期的一部伟大电影谈谈《生活与命运》。电影是1940年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荒唐喜剧。战争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通过一个纽带将小人物的生活和上层的军事政治决定连接在一起,《大独裁者》是通过一个酷似希特勒的犹太理发师,《生活与命运》则是通过一组复杂的大家庭。我们看的都是小木偶的爱恨情仇,可作者和导演要时不时地闪回到木偶线乃至整个舞台,让必然性推动洪流和暗流。虽然今日的我们都知道了战争的结局,知道了被推翻的独裁者,但是身在其中的作者和导演,经过了极为痛苦的思考,面对惨淡而复杂的现实,是真的勇士。
《大独裁者》沿袭了卓别林的一贯风格,小人物都是正面角色,勇敢、忠诚,却被命运无奈地捉弄;不管是大独裁者希特勒,还是同情犹太人的将军舒尔茨,最终都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都是“解放了自己,但是奴隶了广大人民”的独裁者。但凡有理性的人都会反对独裁,可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独裁者成功地统治了人民,还让人民心安理得、并且热情忠诚地去迫害自己的同胞呢?
我和某“暴君”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是极力反对Trump的,他说,当人民失去安全感的时候,才会依赖于某个特别强势的政治领袖,二战时期的德国就是如此。表面上看,这种领袖会把人民保护起来,把移民和外界干扰强势隔绝,但是关在笼子里的人民,不是真正的自由,是历史的倒退。可是我后来一想,回到人性的问题上来,依赖、甚至被虐待奴役的倾向是安全感使然,如果国家帮你做思考和决定,每天只需要和周围的人做同样的事情,还是比较容易的生活方式。独裁者的成功,一定是因为知道如何控制人们的脑子的,知道如何建立一套系统,让人们符合心意地运作。
那么问题来了,这听起来就像完美领导力呀。真正的领导者不也是创立使命与愿景,然后建立一套铁腕的执行体系吗?他们怎么不是独裁者呢?《生存与命运》里做了进一步的解答: “现实的残酷使一些伟人的心里产生了善,他们使善回到现实中来,一心想按照他们心中的善的模式改造现实。但是现实并没有按照他们所想的变化,而是善的概念陷进了现实的泥沼中,渐渐分裂,失去原有的公共性,为当前的现实效劳,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美好的,无定形的模式塑造现实。”翻译成能听懂的话就是:领导的初心也是想大家好他也好的,但是遇到不可调节的利益矛盾,只能选择对自己和自己所在群体有利的事,将善意的初心割裂到具体的小群体中,然后美其名曰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奋斗。此时的共同事业不是人类的事业,革命披着善的外衣,却失去了善良的公众性。这是固有的一个陷阱,所有真正的政治领袖到后来都很难突破沦为独裁者的命运,也许只有和平时期的领导人在舆论监督下才能有所收敛:在国际上,考虑到自己民族国家的时候,能尽量地少去侵犯世界公德;在国内,考虑到自己宗派阶级的时候,能尽量容忍异端异教。
回到现实中来,作为民众,被保护的愿望和懒的本性导致我们喜欢追随,作为领导者,强大的能力和对革命美好的憧憬,导致他们心如铁石。于是泛泛无用的善渐渐淡去,在美好愿景的自欺欺人之下,领导者带着民众向他认为正确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直到那些尚且清醒、并且愿意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的人们大声疾呼,才能将那领头的从独裁者的陷阱中拉回来一些。如果他执意不肯回来,就消灭他,推举更温和一些的独裁者。
欢迎关注Spontaneous!这里有芈秋的画和森谍的文字。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七):生活与命运

       书中最后一段话很像苦难中的人的生活——当一个人身处痛苦之中时,会感怀曾经的不堪,会思念过往的欢乐,会痛恨一些人,会爱上一些人......但无论多么痛苦,在未来某个时刻,他还会再次微笑:
       在这宁静中,会想起去年的树叶,想起过去的一场又一场风雨,筑起又抛弃的窠巢,想起童年,想起蚂蚁辛辛苦苦的劳动,想起狐狸的狡诈和强横,想起世间万物的相互残杀,想起产生于同一心中又跟着这颗心死去的善与恶,想起曾经使兔子的心和树干都发抖的暴风雨和雷电。在幽暗的凉荫,在雪下,沉睡着逝去的生命——因为爱情而聚会时的欢乐,四月里鸟儿的悄声低语,初见觉得奇怪、后来逐渐习惯了的邻居,都已经成为过去。强者和弱者、勇敢的和怯懦的、幸福的和不幸的都已沉睡。就好比在一座不再有人住的空了的房子里,在和死去的,永远离开这座房子的人诀别。
      但是在寒冷的树林中比阳光明丽的平原上春意更浓。在这宁静的树林里的悲伤,也比宁静的秋日里的悲伤更沉重。在这无言的沉默中,可以听到哀悼死者的号哭和迎接新生的狂欢......
      还是黑沉和寒冷的,但是不要多久,大门和栅栏门就要打开,空荡荡的房子里又要热闹起来,又会充满孩子的笑声和哭声,又会响起女人的匆忙而动听的脚步声,满怀希望的男主人就要走进房子里来了。
      他们站着,挎着面包篮子,没有说话。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八):比痛苦更辽阔的是悲悯

理想国版《生活与命运》中梁文道的新序、力冈的译序和罗伯特钱德勒的导读,都已经对这本书谈得足够多足够好了。读完这本书后的几天,觉得真要写下点什么,大概就是横亘在心无处释放的叹息了。
这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前线与大后方的普通人的生活。几十年前的事情,现在读起来却似乎已经非常辽远了,可是看看书中描绘人物真切的情感、人性中显露的善与恶,谁又能说离我们不近呢?
读这本书使人沉重,这来自于面对生命无常与脆弱,以及仿佛经历苦难的感受。如同随之度过了很多年,从回忆中的和平年代到极权下的政治恐怖,再到战争的残暴无理和无情及战后的颓败,随之经历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消亡。
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是敏锐的。他观察细微,从一事一物上细细展现当时无论前线还是后方生活的窘迫与不堪,而且苏军如此、德军也如此—— 这是人类共同的悲哀,如同影像一样呈现于眼前使人看到真实;他洞见人性的本质,那其中的善与恶,勇气与畏惧都展现在复杂的处境下,孰是孰非的抉择未必那么一厢情愿、理所当然。
格罗斯曼是有良知和勇气的。他在反思何以为人,何为自由,那么家国民族又是什么,到底战争的意义何在。有时像是鸟瞰下的理性展现,如同集中营中的盖世太保军官利斯所言:这是两个性质相同的极权政府的战争,如同照镜子一样;有时毫无掩饰地批评极权的政治恐怖和官僚作风。一个好的作家,是写他真正想要写的而不是某些权势令他应该写的东西。
格罗斯曼的笔触是有生命力的,他笔下的人物也是。尽管生命和自由都显得那么脆弱,但不单薄而富有生命力。主角维克多面对苟且的保全还是坚持的危险,让人犹豫的并不是幸而获得的生活和继续研究的保障,而是恐惧再度失去周围人们那种温情暖意。他为了人性中需要的温暖感受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这使他并未获得安宁,甚至他最为在乎的研究也变得索然乏味而失去意义。枷锁中的煎熬,几乎是自始至终无法摆脱的困扰。
格罗斯曼在书中也去写友谊、写爱情、写亲情、写恐惧……语言是质朴的,但描绘的定义并不简单,其复杂深入的探讨足以显示格罗斯曼的真诚和对读者的尊重,比如谈友谊:
        “友谊是平等和相似。但同时友谊又是不平等和不相似”;
        “用爱护的态度指出你的弱点、毛病和过错的人,才是朋友”,“真正的友谊,与你的朋友身居高位,势衰落魄,还是身陷囹圄毫不相干;真正的朋友看重心灵内在的实质,把荣耀与外在的权势置之度外”;
        “友谊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友谊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牢固基础只有一个——那就是相信朋友的忠诚,以及对朋友忠诚。所以,在人为自由事业效力的地方,友谊特别珍贵。在为了最高利益可以牺牲朋友的地方,在一个人被认作最高理想的敌人而众叛亲离,却相信他没有失去唯一的朋友的地方,友谊特别珍贵。”
这不是“社会现实主义”的气息,也不是逃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腔调,而是即使是现在还是更远的未来,都依然有效的道理。自我观点的陈述之外,格罗斯曼写了很多像苏联老妇人对待德军的俘虏给出的一块面包的这样令人惊愕的场景,那看似毫无道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悲悯。
在这样悲戚的时代背景中,总能看到格罗斯曼心中如同种子般力量微弱却扑打不灭的心中之火——善良,或者说是对人性中善的相信和渴望。格罗斯曼说“像大地一样辽阔长久的是痛苦”,而他令我看到,比痛苦更辽阔的是悲悯。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九):沙波什尼科夫的女婿们

1. 跟《战争与和平》比其实不是很恰当,托老写了拿破仑战争前后10几年的事。这本书其实只是写了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战役几个月期间的事情。
2. 恰当的比较是《战争与回忆》。有进灭绝营的犹太知识分子,有进苦力营的苏联战俘,有指挥千军的将军,有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有搞三角恋爱的,也有开轰炸机的。
2.1 所有的人物都是没头没脑冒出来的。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续集的缘故,然而不看《战争风云》并不影响看《战争与回忆》。
2.2 好几条线最后都莫名其妙烂尾了,这本书究竟写完了没有。
2.3 说起来轰炸机飞行员的结局还真是千篇一律的没有悬念啊。
3.比较之下,《战争与回忆》里的美国人,一边与命运搏斗,一边也不断获得个人成就,升官的升官,泡妞的泡妞,只有坏运气三次方加上自己花样作死才能整进灭绝营。而苏联人这边命运总是和个人努力开玩笑,最后5分钟坚持不住前面全白搭,运气好到开挂才能逃出升天。
4. 斯大林格勒一线的战士,要么是莫大数学系毕业的,要么是机床厂的熟练工人,不打仗了没事就解方程玩。我们应该赞叹苏联人民素质高呢?还是应该同情苏联人民都打光了只能上这些人了?
5.沙波什尼科夫家的女儿平均为家庭贡献两个女婿。这本书主要写女婿们的故事。沙波什尼科夫家姑娘们的择偶标准维持了十二月党人时期的高水准:谁惨跟谁。
6.我一直以为叶尼亚的两个情敌要在战场上狭路相逢相爱相杀,结果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狗血。然而两个人的命运还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纠缠在了一起。
7.作者痛恨官僚主义和党棍,然后对知识分子又不乏自嘲。维克多差不多是作者在书里的投影,搞原子弹的一回莫斯科就开始斤斤计较每个月可以领几个鸡蛋,不乏自嘲精神。
8.作为一部俄国小说,心灵拷问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作者无数次的问,作为一枚乌克兰犹太人,你们德国和俄国打来打去,为啥都要虐我们啊?我们招谁惹谁了啊?不加入俄国这边,自然是分分钟被灭。然后就算加入俄国这边,也是被歧视。就算拼死拼活九死一生打赢了,说不定过两年犹太医生案又折进去了。这究竟是为啥啊?我们犹太人出路在哪里啊?
8.1 作者通过好几个场合暗示,希望在于微小的善,对植物对动物的善,俄国大妈即使亲人被害,然而还是把面包分给了德国战俘,作者屡屡表示了对佛陀的敬佩之情,差不多要皈依佛教了。
9. 最后读者不禁要问,这书写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有妈妈有女儿有女婿有儿子有孙子外孙外孙女,就是没有写爸爸,那么爸爸去哪儿了呢?答案是爸爸在总参谋部忙着当总参谋长呢(无良索隐)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十):快速阅读《生存与命运》的方法:一家三线三论点

这是一本复杂的书,想要快速读懂它并不容易,因为:
1. 人物众多。据说描写超过160个人(梁文道语)
2. 场景恢宏。涉及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前线、后方、德国集中营等多个场景。
3. 篇幅大。严永兴版913页,力冈版有894页,都是掷地有声的砖头书。
所以呢,得抓重点,才能快速读懂,我总结的重点就是:一家三线三论点。
一家:即沙波什尼科娃一家。这一家子上下三代、出场人物接近20个。这些人或者亲为故事主角,或者作为故事引子而引出别人的故事,基本上把俄国场景上发生的几十个大大小小事件给串起来了。所以记住这些人的关系对搞懂故事绝对有用。我读的时候就做了一张关系图(图一)出来,时时翻看,现分享给大家。
三线:即三大主线故事。这本书一共有三个主线故事:战争的故事、物理研究的故事和德国集中营的故事。这三个故事是要格外注意的,是作者的重点描写对象、也是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起点,所以碰到这些主线故事,就得认真阅读啦。
另外,这本书除了这三大主线故事,还有很多独立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或者表达亲情、爱情、友情,或者表达某些生活场景和战争场景,有思想有情节,也煞是好看。为大家不至于错过其中精彩的地方,我也做了一张图(图二),把每个人的故事都标了出来,黑色框的为主线故事,白色框为好看的小故事。
三论点:这么多的故事,其实还有一根思想的线把它们串在一起,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除了要记录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其实还要借此表达他的思想。若要挑一个词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就是:自由。具体说来有三个论点:
1. 生命在于自由:每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的自由,而不是被迫过上只有一个行为和思想模式的生活。
2. 德国纳粹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新颖的、饱受争议的观点,第一次看到肯定会有思想冲击的。
3. 只有人类最原始、最单纯的善心才能拯救人类,而战争、基督教、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都不行。
作者的思想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的,有的借助故事情节,有些借助某个人物说出来,有些则直接议论和表明。无论那种,都表达清晰、有逻辑有条理(包括那份所谓精神病人的手稿)、浅显易懂(毕竟不是哲学)、震撼人心。
当你记住以上观点再去阅读故事,你就会发现很多伏笔,发现很多嘲讽,而很多不通顺的地方都能理解了。
其实我看这书,关注最多的就是思想部分,情节反而次之,下次详细给大家汇报一下这部分内容。人物关系

阅读经典感悟生活读后感|生活与命运经典读后感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4615.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生活热门文章

生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