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之卫_《木星之卫》的影评10篇

时间:2021-08-24 来源:考试类 点击:

《木星之卫》的影评10篇

  《木星之卫》是一部由凯内尔·穆德卢佐执导,梅拉布·尼尼泽 / 乔治·切豪尔米 / 莫妮卡·巴尔赛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星之卫》影评(一):漂浮摄影,它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

  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威廉·布莱克

  《木星之卫》注定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1

  在1610年,有一颗卫星被伽利略发现,离木星第二近,那颗被伽利略命名为“Europa”的卫星,中文名叫“木卫二”。

  这部电影一开始用字幕解释,Jupiter's moon专指木卫二。

  Europa,Europe,显而易见的联想,讲述的正是欧洲大陆上那四处奔命的叙利亚难民。试图偷渡到匈牙利的难民船,在警察的扫射下翻了船,一对各有一半小提琴纹身的父子在逃跑中走失。儿子雅利安(Aryan)被警察击中三枪,却意外地从生命的死亡处脱胎出神性,他能够凭借意念飞跃上天。而之后,有着内心创伤的医生斯特恩发现了雅利安,将他带出了难民营,还试图以神力为自己敛财。两人不断受到警察拉斯洛的追捕,在遭遇地铁爆炸后、雅利安父亲的死亡、护士的背叛后,斯特恩拼死让雅利安离开,而此时斯特恩的抢眼对准了冲破大厦玻璃、漂浮上空的雅利安。

  Aryan,被后人更多知道为是印欧语系,但这个名字背后,就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宗教,亚利安宗教(Aryan Religion) ,这是19世纪英国缪勒等所假设的印欧语系各族人的共同原始宗教。这个宗教以苍天神为中心,梵语作dyaus pita,希腊语作Zeus,拉丁语作Jupiter。而这个宗教,总是并存着两种对立,诸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暴乱,善与恶,文明与武力。

  对于身陷病痛的政治家收藏家、战争漩涡中的难民,雅利安是他们所寻求的浮木,以庇护他们无所信仰的灵魂。他成为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是连续体上的一个断裂,是旷日之久、痛苦争乱的断裂,得以出口去逃逸。

  但从自己国家流亡出去、被警察围追堵截、深受重伤的雅利安,传达出神不过是另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存在代表着他的既死,没有哪种秩序里有他的位置,犹如犹太人一样,是国家的过剩,是生的过剩。

  而电影试图在动荡欧洲的大陆上,为雅利安建立某种秩序,失重的秩序,父与子的秩序。最为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斯特恩告知雅利安他父亲的去世,一个拥抱,雅利安哭得像他的孩子;而当斯特恩低下身为他系鞋带,雅利安触摸了他的头,雅利安又像他的Father。圣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生活的信念,源于父与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兄弟情、谅解、责任、僭越、命令、遵从、罪孽等等,以此来理解自然与生命。

  而当这个情节来到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被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有同性之恋的倾向,导演直接回答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ay。

2

  欧洲,战乱,宗教,神迹。是这部电影散落在各个真实影像与虚构故事之间的主题,文本的薄弱不足以去撑起整部影片的宗教意义,而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摄影,它用摄影去诠释了神性。

  《木星之卫》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在力比多溢出的目光下,影片带来了漂浮摄影。且不说是否炫技,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让·雷诺的影像是液态-感知,《木星之卫》的影像就是气态-感知,借由技术从普通影像中解放出来的分镜单元。真如同嗑药一般,以纯视效、纯音效的感知,取代人类官能的感知。

  它呈现了漂浮感,“被抛入世界”,这是人所不能体验的感知。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地心引力》,它们所呈现的漂浮是一种稍显冷漠的静观,而这部电影的漂浮摄影,成功诱发了类似于宗教的幻象体验。这种体验,如同保罗·乌切洛用直径13英尺的彩色玻璃所传输出来的魔力——那镶嵌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的《基督复活》。宗教改革之后,反对一切幻象经验;而在当下,幻象经验再次降临。

保罗·乌切洛《基督复活》

  导演是将既人既神的特性赋予了摄影机,使之成为游荡在诸角色和事物之间的匿名视点。

  这种操作在各种电影里都能追寻踪迹,荷兰导演Morgan Knibbe在2014年就带来一部有着幽魂视角的纪录片《行过天堂之火》,如出一辙的开场,难民的船翻在夜晚的海,坠入深海的亡魂从肉身拔出,于是摄影机就成为这亡魂之眼。

战火幽灵 (2014)暂无评分2014 / 荷兰 Netherlands / Morgan Knibbe

  记得在《木星之卫》开头,电影眼睛就非常霸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难民从在树林里飞速逃跑,摄影机一路横拍,直到中枪倒地,死人被赋予神性而一跃升天,360度的旋转,这是一镜到底。而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雅利安一路飞升到边上的一座高楼上,这也是一镜到底。摄影机与雅利安一同解放,也将观众一同拉至云端,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最适合做成VR的影片。

  再如当警察追踪到医生的家里,雅利安从高楼外漂浮而下,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上,一路向下,百态人生。而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当影子与雅利安的脚尖在地面相会,是神性的一刻,这是对“降临”最影像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帕索里尼所定义的自由间接主观镜头也在影片中屡见不鲜。当摄影机在各个难民聚集地游荡,有两个孩子发现了摄影机,对着它比手指扫射击,这是电影眼睛人格化的例子。而之后摄影机又以低机位跟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又撞上去,这是电影眼睛物化的例子。

  但不够巧妙的,就属最难拍的房间翻转,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重广告,那一片段的镜头是可以被剪掉的,难免有炫技之嫌。

  对《木星之卫》的批评很多,但其实我们不可否认,他在某些感知呈现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木星之卫》影评(二):《木星之卫》映后交流的那些事儿

  1. 穆老师(主持人如是说)在约摸十二三岁时阅读了一部俄罗斯科幻(?)作品,童苏的《人为什么会飞》(笑),开始思考这个超现实元素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能有什么关联。

  2. 四年前,穆老师去难民营工作了一个月,在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他突然明白:这些人没有过去,这些人没有未来,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未来都取决于我。这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的原因和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普世的问题,比如,究竟什么才叫人道主义呢?伴随思考,他着手写剧本。难民危机发生后穆老师一度考虑放弃,不趟政治的浑水。所幸有一众主创,例如出品人、编剧的轮番洗脑,让穆老师深刻意识到难民危机对欧罗巴来说不仅是危机,更是希望。身为导演应该尽力展示有希望的另一面。于是把男孩会飞的超现实元素和欧洲难民危机的现状捏合在一起,表达出会有天使替政府爱难民的美好憧憬。

  3. 穆老师自前作《白色上帝》就开始使用超现实元素。他说,超现实性在当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一旦描写超现实性的事情就需要颠覆我们现在的世界(废话嘛),正如片中男主会飞,这就是一种颠覆。

  4. 男主会飞,不比超人的全方位无死角,只会反重力漂浮飞天。即使被警察枪击也无力反抗,只好反重力漂浮飞天。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超级英雄们都有进击性的超能力,但男主更像一枚标志、一盏明灯,没有进击性的超能力,只有被动技能。他接触老太太可以发现老太太想离开人世,接近大夫会察觉出大夫意欲牺牲,靠近纳粹男孩儿能知道他甘受惩罚。他能感知人们的希望。

  5. 穆老师说挑出本片中他最喜欢的部分是很难的,这就像从自己的孩子中挑出哪个是最好的哪个是最差的。如果非选不可,就是男主反重力漂浮飞天的场面。这的确是本片的华彩篇章,毕竟是真、刀、真、枪、实、拍、出、来、的。

  6. 饰演叙利亚难民男孩儿的男主其实是匈牙利人。原先的想法是找难民来演,但是出现了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难民们当天还在,第二第三天就开拔了。穆老师提出一个聪明的方法,“我们去难民所去的地方吧”,于是一行人跟着去了德国,找到一个特别满意的男孩儿。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德国的官僚体系并不允许德国庇护的外国难民前往匈牙利拍片。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这,是穆老师职业生涯中遭遇的最大的问题。最后只好如此解决:去匈牙利戏剧学院(一说舞蹈学院,似乎更靠谱,飞天姿势看得出舞蹈功底)瞅瞅吧。兜兜转转那么多地方,终究还是在老家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7. 有人问,身为难民营大夫的男二和男主之间存在着如父如子的关系,但深挖下去,似乎还有更曲折的关系?穆老师表示,不不不,大夫代表迷路的幽灵,男孩儿则是天使,嗯,基督教中所谓的天使。因此本片结尾,大夫为了男主而牺牲自己的举动更近于宗教上的纯洁的情感,并非同性恋,当然,也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易碎的(这样一说又暧昧了!)。

  8. 有人问,电影开头,有一个不起眼的长镜头,男主在森林里跑啊跑的,是不是在致敬《四百击》(哪像了)?导演对长镜头的看法是什么,单纯炫技呢还是有助叙事呢?穆老师表示在匈牙利运用长镜头是一种传统。这部电影的核心(卖点)是男主会飞,选择长镜头,能向观众展现奇迹发生的全过程(无视第一个问题)。

  9. 穆老师的初心不是给观众上课,或传播欧罗巴要完的负能量,他的初心是拍一个童话。首先,无论哪种文化的国家都有本国口口相传的童话,童话具有普世性;然后,童话的主旨不明显,正如穆老师不喜欢直白地表达电影主题。

  10. 从这次映后交流得到的信息无疑是宝贵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哈内克那样写出密不透风的剧本,使他无需多嘴,由观众任选角度切入解读,最终条条大道通罗马。有些电影,比如这部《木星之卫》,还是需要做点功课,知人论世,才能找到通往迷宫出口的正确道路(还有一些,比如洪尚秀,则能获取更多趣味)。

  《木星之卫》影评(三):葛颖:这部金棕榈入围影片终于来中国放映了

  《木星之卫》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互相救赎的故事。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群难民在偷渡,前景这个人物就是我们的男一。

  这群人是叙利亚的难民,他们进入了塞尔维亚,从塞尔维亚想要偷渡过这条河,河的对岸就是匈牙利。

  男一的线索靠这场戏就交代清楚了,一个难民男孩。

  由于警察的阻截,这个皮筏艇就翻了,所有人都掉进了冰冷的河里。我们的男一上岸了就拼命往前跑。

  这里摄影机开始有一个长时间的横向跟拍。它的整个纵深性构图中,偷渡者是分了几个景深层次,前景后景全是人。

  这样的长镜头使用完全是为了让我们观众有写实的感觉。

  在警察的追逐下,男主中枪倒地。

  注意这个倒地之后相对有点奇怪的镜头。后景当中,有血滴升起。

  男主一上来就死了?

  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

  这是全片第一个,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悬念设计。

  随着整个音乐渐渐强起,我们看到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非常震撼。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超现实画面是如何拍摄的。

  男二呢,是一个医生。

  由于出了一个医疗事故,他被发配到难民营地去做医生。

  这天,他的病人就是那个中枪后有超能力的男孩。

  和死而复生的男孩比,医生就是个俗人。

  所谓俗人,其实就是那些不太相信神迹,也从没有见过神迹的人。但是此刻神迹就由这个男孩带来了,医生是被震撼了。

  其实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一个人都会被吓坏的。

  另一方面,警方正在追踪失踪的难民男孩,而男孩恰恰是被医生救出去的。

  警察成为医生、男孩这两人关系的一剂触酶。

  医生虽然目睹了神迹,但是还是被他的俗人逻辑的惯性推动。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这个男孩来谋利。

  医生用男孩的超能力去欺骗无辜的人,男孩很生气,他受不了这种不善良的行为,扭头就走。两人的矛盾正在于此。

  两个男人相互拯救,在空间上常常是分分合合。

  这里用一个比较自然的处理,让他们两人分离。

  摄影机又是一次跟拍,医生追着地铁跑,突然地铁里就来了个爆炸。

  公共场合的爆炸袭击都是欧洲的现实。

  所以这部影片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又非常写实。

  《木星之卫》的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匈牙利人,他也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常客了,俗称“戛纳系”导演。

  75年出生的他33岁就凭借作品《三角洲》首次加入了金棕榈奖和费比西奖的角逐。

  两年后他的《弗兰肯斯坦计划》二度冲刺金棕榈。

  今年他卷土重来,带着《木星之卫》第三次尝试摘下金棕榈的桂冠。

  他对于镜头语法是非常工整的,我们来看看他这种工整式的处理。

  这是一场重逢戏,起到两个作用。

  是医生对男孩有一个承诺,帮他寻找父亲的下落。医生先把男孩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告诉他“你的亲生父亲没了”。

  其实这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承诺,那个父亲死了,但是他有了这个新的父亲。

  你看这个系鞋带的镜头,这就是导演的工整之处。他们两人的关系现在是如父如子了。

  但是系鞋带的同时,男孩的手轻轻一碰医生的头顶。

  医生抬头仰望男孩,男孩又是他的天使,是他灵魂信仰的知音者。

  所以他们两人如父如子,谁是父?谁是子?

  可能是互为父子。

  把这样一个超能力男孩的身份赋予一个难民,让他在欧洲逃亡,以此来唤醒更多缺乏信仰的人们,这正是本片导演一个绝妙的设计。

  警方地面和空中全面出动,要缉拿男孩,完全把他当做一个恐怖份子来对待。

  争夺男孩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警察,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即将被拯救的人,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这部影片为何在一大批表现欧洲难民潮的同类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影片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这部影片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疑问,在11月17日《木星之卫》同声评论场得到解答。

  上海站排片表

  本届欧盟影展共带来了28部欧洲电影,上海站开票日为11月7日12:00猫眼APP购票,排片表双手奉上,喜欢看同声评论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我们《木星之卫》和《吸血鬼》的同声评论场噢~

  《木星之卫》影评(四):木星之卫之感受

  看完明白海报,现实社会想象力,开头父亲分离旁边人丢包后面自杀性,画面内部运动复杂多义的牛逼长镜头,转来转去人在旁边,窗框视线,视点转换。炫酷旋转镜头,空中上下360度怎么完成?9次左右飞每次契机方式都不同,4面空间打破,牛逼的超高速追逐速度把握?器材?跑的背景人影?下降影子落地转换,一系列不知是伪长镜-影子叠化还是真的重点落地还摇跟拍影子到人就匪夷所思,开头平静后的暴风雨长镜水下多重调度再到水上,地铁口到升起来主观视点到客观略微旋转变形。1意外超能力2展示给医生3my son展示给病人4打破四维惩罚看不起的人5老人召唤突然飞起来6地铁口逃离升空到另一栋楼顶7高楼降落8撞车瞬间飞升9冲破玻璃城市上空逃走,每次都有相应旋转。低角度连续追车戏,撞车了还在拍,转弯大概看出摄影机位置变化。难民题材加上超能力难以想象,系鞋带手拍头,俯视的上帝视角。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还相信什么,难民是恐怖还是救赎?

  《木星之卫》影评(五):虚无缥缈得毫无落脚之地

  #欧盟影展#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一直有种强烈的惋惜感,如此有创意的点子,却变成如此一部尴尬的作品。《木星之卫》绝对是现今所有探讨难民问题的电影中,视角最独特的一部。为一个难民男孩附上飞天的神力,将他化身为天使般的存在,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想法。透过这一个天才的设计,导演想借此隐喻欧洲人的信仰缺失,隐喻欧洲的道德困境,隐喻理想欧洲的远去,连片名《木星之卫》都起得相当有意思,那颗木星的卫星,其名正是“欧罗巴”。

  但很可惜的是,这是一部空有隐喻却毫无实在支撑的电影。空洞的剧情、无逻辑的人物动机和单薄的感情塑造让一切隐喻都丧失了意义。在经过开头惊艳的几个长镜头之后,电影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的叙事,一直到最后的结局。

  然而《木星之卫》的摄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好几个镜头堪称神来一笔,尤其是有一幕主角从天上缓缓降落时,镜头跟随他映在建筑物上的影子一路下落,最后随着影子的尾巴回到主角身上,这一段的设计实在让我喜欢。这种颇具灵气的运镜在《木星之卫》中比比皆是,让我更惋惜电影整体的失败。

  导演想把难民塑造成带来福音的使者,但到最后,这一点都如飞在空中的主角,虚无缥缈得毫无落脚之地。

  《木星之卫》影评(六):选择一个好演员等于讲好了一半故事

  1,将欧洲难民与我们的灵魂信仰关联 (超现实)

  2,导演是匈牙利中生代导演中代表,科班出来。

  3,在拍摄时大胆使用了一位舞者,呈现出自然放松的升空状态。

  4,导演往往会创作阶段便寻找摄影师, 前期找布景设计 ,因为电影是视觉艺术,。

  5创作往往寻找具有象征性的东西,赋予其意义。将作品当作雕塑,大概经过半年准备阶段。观察社会、捕捉题材,从而打上个人印记 。

  6,对于未来影片蓝图的刻画是导演最重要的事情, 有无电影感和导演定的调性相关 ,基调则多与个人体会相连。

  7,好莱坞制作人会看欧洲电影挖掘欧洲导演,导演希望能有一天到达好莱坞,进而辐射全球。

  8, 选择好一个演员等于讲好了一半故事,演员脸能够讲故事,身体可以表达情感,即便没有好的摄影师也可以拍出优秀影片。导演之前会为演员拍照片,搭成一个树贴在墙上长久观看。与演员吃饭、兜风,也要注意沉默的部分。

  9,匈牙利电影百分之八十由政府投入,好的影片会成为下一部的基础。

  《木星之卫》影评(七):为了拍牛逼的几场戏拗了一个四不像的故事

  【欧盟电影展-04】《木星之卫》:今年欧盟电影展第一个差评,全片只合适一个形容词:做作。

  设定别扭,表演尴尬,台词矫情,强行贴热点,角色动机make no sense at all!感觉导演就是自己想了一个很牛逼的场景(第二处反重力神迹很“地心引力”但还是蛮好看的,公路追车视角也很不错),然后往上使劲儿拗剧情——不伦不类的那种。

  你以为是科幻片他跟你说人伦,你以为要走难民题材了,它傻逼兮兮地开始和你说神旨。强造气氛又死了又爆炸,强行扩充人物黑历史又强行顿悟,情人之间毫无chemistry。

  父亲是木匠的难民男孩暗示的就是上帝吧,但拿叙利亚难民(大概率穆斯林)搞上帝天使那一套,火车站那句恐怖分子的“安拉至上”,对比起来不很讽刺吗?

  故事整体欠缺逻辑——不知道警察为什么要紧咬,不知道医生在拿命搏什么,不知道护士长为什么跳反,不知道他们所谓“逃跑”去五星级酒店开房有什么屁用。

  这样的塑造完全不能带给观众共感,没有一个人物是讨喜的。观影过程是完全脱离的,偶有几处牛逼摄影,评价的时候人也是脱离戏外的。

  最后冲玻璃那里想起了《妈咪》。什么?多兰已经到了要被致敬的年纪了你莫不要吓我?

  前半小时镜头神乎其神,其实我是很期待的,越走越不是味道。从50min之后开始期待它快点结束,90min后开始抠指甲。到最后坐立难安,最后一次神迹不美又无趣。四不像,4分可弃。

  《木星之卫》影评(八):140字不够

  第一个漂浮镜头出来时差点哭了(...) 导演也从小反复做这个梦吗?感觉一个秘密被投射到大屏幕上 平地而起 腾空旋转 代入感太强 镜头语言怎么都夸不完 集大成也有花式拼凑的质疑但我觉并不为过 还看到很多对剧情空洞牵强的批评 我却觉得没什么难以理解之处 比如批医生的转变突兀 难道他在行之无耻时不会已存自我怀疑吗?本就脆弱的自我安慰在忏悔被拒后瞬间瓦解不是很正常吗?还有警察的矛盾心理也很能理解呀 男孩得知丧父后的反应确实有点奇怪 但随后医生仰视男生的角度确乎是神性的暗示 结尾一个bug比较可惜 男孩漂浮在城市上空 外套拉链不应该是拉上的…如果没bug还能看见他腹部的圆形血迹 受难基督的隐喻可能更为浓烈

  这个片名除了暗示欧洲的新生外还有什么?如果按木卫二命名本意指宙斯化身公牛诱拐美女欧罗巴的话 也不能类比医生诱拐难民男孩吧……愿闻朋友们想法

  其实今天才开始真正用豆瓣 就直接搬看完那天的朋友圈了……

  《木星之卫》影评(九):【国际关系】角度看难民电影有感

  没看太懂,对基督教稍有了解,鄙人上过宗教与国际政治的课程但是无神论者。

  有gay的几个地方是全场笑点,还以为要发展为gay片了。从开场就气氛压抑,除去电影虚构的部分,看了这个电影对难民问题理解更深刻了。

  全片破绽不少,穆斯林去法国非清真餐厅吃饭?女护士出卖医生其实有预感,但还是有套路的痕迹,影片没有把转折交代清楚?重伤的医生用皮带制服特种兵?移民局官员为何穷追不舍,单枪匹马抓捕还差点成功?医生这个角色复杂,想赎罪但又没道德,带着难民骗钱最后却良心发现?医生和难民男孩之间是什么感情?逃难去住五星大酒店,还参加舞会,为啥感觉这里俩人很浪漫emmm?男孩为啥对炸薯条充满执念?医生和护士一夜情之后护士为啥哭?从片头重复男孩拒绝酒以及医生努力挣钱赔偿就预感二者有关系,嘿嘿~

  如果想用会飞的叙利亚难民体现救赎,我完全没看到,也认为不可能,太搞笑了,恐怖袭击、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等都是问题,他只是救赎了几个人然后取得报酬,什么心灵解脱之类的对个人还有用,比如医生不就被感化了?但是在宏观上并无益处,解决难民问题从这个视角切入没有意义。

  如果是从上空俯瞰欧洲,那起码要给我们看到的情景啊,炫技的镜头视觉很好,但对展现影片深意似乎并无帮助,没看到什么引发思考的内容,除了匈牙利街道的远景?

  感觉导演的创意——会飞的难民与影片中的匈牙利难民现实是两张皮,没有看出来虚构与难民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也许是我看的时候学校的大讲堂太闷了,影片压抑的让人头疼。说实话看影片中少数体现难民现实生活的镜头还是感触很深刻的。

  影片中的恐怖袭击和难民的艰难生活确实是两难,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援助,但却危害自己,欧盟内部的复杂形势也让难民问题更加复杂,战争伤害的是平民,既是叙利亚的,也是欧盟的。

  影片中炫技的镜头很棒,但是看多了也就那样,并且堆砌太多对展现影片的深度并无帮助,最后听小男孩断断续续数了40个数,不懂······片子每逢关键时刻配音节奏很快,但是我看着内心毫无波动,可能是熟悉电影套路了吧~

  最后,学校的大讲堂人太多太闷,尤其是这片子感觉挺压抑的,看的人头疼,以后坚决不在大讲堂看了,拜拜了~

  打了这么多字,就算是反馈吧,钱花了起码要留个响,下次选电影之前一定要先看豆瓣,这次完全是被欧盟电影展和戛纳的名头唬住了,以为学校放的电影质量比较高,结果呵呵,可怜我的票钱

  《木星之卫》影评(十):Let's imagine people can fly

  《Jupiter's Moon》 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电影 映后导演交流 “ Let's imagine people can fly”

  难民在天空里上升和旋转的镜头看得有点眩晕 喜欢夕阳下的最后一幕

  “I have nothing to lose I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

  欧洲难民、宗教、信仰、超能力、人性、道德, 仔细想想还蛮有意思

  最喜欢的是angel被Doctor带去三位病人家中,尤其是帮助了一个想死老太太的片段

  还喜欢angel从楼顶经过窗户缓慢飞着下降,外墙上是他的影子,窗户内能看到一层层住户不同形态的镜头

  没有听同声评论,但旁边隔了一个位置观众的耳机声音太响导致我一直听到沙沙声

木星之卫_《木星之卫》的影评10篇

http://m.cubkforchild.com/jcjf/107547.html

推荐访问: 木星之卫豆瓣

扩展阅读文章

考试类热门文章

考试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时光文档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